1、在解析文言文的名词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直切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根,音跟”;反切法,即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如“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其中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称为被注字的音。
2、连绵字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可能存在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也可能不存在,如“蜈蚣”、“妯娌”,还可能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4、名词解释: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形式上则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谓“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1、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当表示与某事物或方位处所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古代汉语名词定义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古代汉语,是汉族的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
3、古代汉语常考名词定义:汉语字典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4、词义扩大:指一个词的意义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包括肉、禽、蛋等主食以外的食物。【说明:不同的教材,概念的定义不同,这些名词定义可供参考,不属于指定教材的定义。
四体二用说:其观点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二书是用字法,集解: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与某事物或方位处所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常考名词定义:汉语字典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代名词的解释(1).代替正式名称的词。金近《有这样一个孩子》诗:“他要找一个同学,从来不叫名字,只叫喂喂喂喂,他创造了这个代名词。”(2).引申指代号,绰号。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文言文是相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文言名词定义: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跟“白话”相对),文言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这类“加工”主要有两种:简洁。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