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宜家的物流配送,有劝退消费者的效果?
作者罗拓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我们
反例很快想到一个,著名的宜家家居。
-1-
劝退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所述的宜家物流,其实更多的是指宜家卖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而不是宜家公司的内部供应链。作为一家零售商,宜家自身的供应链能力还是不错的。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宜家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特点。根据网络资料,宜家的最后一公里分为快递配送和货车配送两种。
第一种:快递配送。
适用于快递包裹配送的商品,单件商品重量小于30公斤,外包装长度小于100厘米,宽度和高度均小于70厘米,长+高+宽三边之和小于165厘米。
在配送价格方面,每个包裹9.9元,超过的部分每30公斤另计一个包裹(不足的按一个包裹计算)。
第二种:货车配送。简单说适用于无法快递大件货物。
配送价格是市内每单119元。/单,如果是省际订单为169元/单,前提是该地区有宜家商场,如果没有宜家商场的省辖属的城市,249元每单。
此外,还有重量约束条件,单票商品重量若超过150公斤,每增加150公斤,加收¥60元送货费。以上是2020年5月15日生效的价格标准。
综合来看,宜家的最后一公里有几个特点:
第一,时效慢。从三天到七天,当国内的快递物流公司从次日达到次晨达再演进到当日达时,宜家的配送可以说还活在十年前的节奏里。
对于部分大件商品,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小件商品,特别是一个台灯或者桌子,这个做法就有点别扭。如果消费者买回家立刻就要用,那么这个体验是不够理想的。
第二,运费计算比较复杂,特别是大件快递,需要加上重量维度的计算。
第三,最核心的问题,贵!对于一些只买几百块钱小家具家居用品的人,物流成本可能要占到货物价值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2-
为何成为鸡肋
不能说宜家不重视客户体验,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口碑和影响力。但是为什么宜家的门店配送如此这般模样?甚至看了宜家的收费标准,你会怀疑这是个劝退标准,就是你最好轻易别用。
从商业规律分析,我们要承认这件事有两个难点:
第一,商品高度的非标性。
宜家家居卖场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虽然也有快递一词,但是用物流术语来讲,大都属于非标件。非标件带来的问题首先是包装复杂,其次是搬运时需要特别小心,否则很容易在物流环节发生货损。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前文提到“库存是否充足”的问题,实际上的差别在于,我们在卖场看到搬走的商品,是拆封后的。而如果是宜家配送,相当于是从库房发一个原装未拆封货物给你,自然货损风险大大降低。
第二,同城配送本身效率低下。
从物流角度看,什么样的配送是最快的?其实是专属人肉快递。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问类似问题,有没有人明天从北京到上海,帮我带个东西,为什么不走快递?因为快递实际上是班车制,你的包裹要等同一条线路的包裹聚齐后,一起出发。这样一比,还是人肉快递最快。
但是从规模经济和公司运营来看,快递公司的模式才是最经济的,这也是为什么同城急送跑腿业务,虽然有公司在做,但是规模远远小于快递巨头们,因为这种来一单走一单的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用户体验最好,但是最不划算。
可惜的是,宜家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卖场SKU众多,而且用户可能来自全城各个地方,这就导致宜家的物流从一开始就很难集约化,规模化。
这又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宜家门店需要自建物流配送队伍吗?据了解,宜家的配送目前也是第三方合作。在同城配送领域,由于需求订单碎片化,很少有公司只做一家的生意。
我们知道无论加盟快递还是直营快递,快递员都是“专业”的或者专职的,而不是兼职的。这是因为行业发展至今,庞大的订单量会催着他们往前跑,不会没活干。
但是宜家物流就比较尴尬。如果它希望用户用自己的物流,那就需要把价格降下来,体验做上去,最好是自己的团队。但是那样成本就不堪重负。如果设置一个比较苛刻的门槛,那么会劝退一部客单价不高的分消费者,以及自己开车的消费者。但是这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单量规模很小,只能外包用第三方服务。
论服务,打工的物流公司能比那些给自己挣钱的趴活的大妈好?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