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斗鼠一甲子——记我国著名病媒生物防治专家汪诚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保健时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他是我国鼠类防治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带头人;他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实用有效的鼠类防治措施及其评价方法和标准;他在组织全国科研协作、倡导和创建灭鼠先进单位与城市宣传鼠药安全和科学灭鼠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是我国著名病媒生物防治专家——汪诚信。
到2019年,汪诚信和老鼠已经打了64年的交道。60多年的斗鼠故事,耄耋之年的他用两个字给出了答案——缘分。回首一个甲子的斗鼠之路,汪老说:“灭老鼠,要把得住方向、顶得住困难、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冷落。”
汪诚信1933年出生在江西贵溪县,当医生的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他却一心想学工。最后折中,他报考了医学院的药物化学专业。
1955年,汪诚信从上海医学院药化系毕业。虽然认定“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当分配名单公布,得知自己被分配到长春鼠疫防治所时,他还是感到不知所措。专业对不对口,自己去了能干什么,发展前景如何,一片茫然。待到报到后,才发现事出有因。
建国初期,鼠疫流行未熄,存在巨大的健康威胁,防控任务极其紧迫。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要控制鼠疫,控制鼠疫需要用灭鼠药,用灭鼠药需要懂药的人。鼠疫防控和懂药的人就这样连在了一起。
但问题来了,“我学的是合成治病的药,这里用的却是要命的药。”矛盾中的汪诚信问自己,我怎么办?总不能当逃兵吧,干!决心一下,他就再没离开过。
下决心灭鼠不容易,对于“半路出家“的汪诚信更是不容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汪诚信决定向老鼠“学”。
第一次去草原疫区,为了近距离观察黄鼠对不同食物的态度,汪诚信找来柳条筐,把一米多高的筐倒扣在离洞口不远的草地上。在老鼠没出洞时,他就猫身钻进去,从筐缝中向外观察,一次就是五六个小时。“这个办法很笨,但很灵。黄鼠对柳条筐没有任何戒备,照常活动。”通过这个笨办法,他了解到了不同黄鼠个体对鼠夹、毒饵的反应,以及对不同食物的取食情况。
上世纪50年代末,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开始在鼠疫源地开展大规模的灭鼠活动。1966年,汪诚信赴内蒙古开展灭鼠试点。他带着20个工人在4000公顷的土地上消灭黄鼠,目标是在100天内达到任选10公顷不超过一只老鼠,也就是说150亩地里面可以有一只老鼠,有两只就不合格。“那时候,除了刮大风、下大雨外,我们天天干,每四个星期就要换一双解放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实现了既定目标,鼠密度降下去了。
由于工作关系,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汪诚信常年奔波在外,生活条件艰苦是常事。在青藏高原夜宿帐篷,在宁夏吃盐水泡韭菜,在云南受到毒蛇、蚂蟥的侵犯……全国大部分疫区,都留下了汪老的足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诚信在传染病媒介与宿主的生态学及防治方法、策略的研究领域很快脱颖而出。他倡导并组建的全国家鼠鼠情监测网,从1985年开始迄今,在我国家鼠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各种传媒大力宣传“邱氏鼠药”,生产者宣称鼠药可以想灭公鼠灭公鼠,想灭母鼠灭母鼠。老鼠吃药后十几分钟就死了,效果奇佳,因而备受追捧。
事实上,该鼠药使用两种强毒鼠药氟乙酰胺和毒鼠强,这两种鼠药很便宜且起效快,但从科学灭鼠的角度考量并不可取,且还给人畜、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不料,一审汪诚信等人败诉。为维护科学权威,汪诚信等人承担着巨大压力,积极奔走呼吁。最终,汪诚信等人二审胜诉。1995年,国务院通知对全国的邱氏鼠药予以没收和销毁,查封邱氏鼠药厂。2004年,全国禁用毒鼠强。
钱荣成一出场就是去找傅长明帮他贷款五个亿,他已经去过几次长明集团,终于等到了大哥的接见。
他俩和黄清源是杏园三结义的兄弟,傅长明带他拜佛,看他这么虔诚,嘴里说,要不是你们两个最早点拨我,我能有今天吗,我要感恩,你现在有难,我能不拉你一把吗,一个不知道怎么感恩的人,怎么能够做大做强。
钱荣成以为大哥会帮他,但话锋一转,傅长明说了句:
我们都是信佛的人,你去问问佛,你看佛同意我长明集团给你钱荣成担保吗?再说了,就你们荣成钢铁集团现在还有信誉吗?这市民广场天天载歌载舞的,整个京州大人小孩都知道“防火防盗防荣成”不是吗。
傅长明去年一年的慈善捐款就五个亿,现在只需要给荣成集团贷款五个亿做个担保,城市银行的胡子霖说不需要长明集团做任何担保资产,就凭傅长明三个字就敢贷三十个亿给他。
傅长明不答应,说钱荣成的信用是自己做没的,给有失诚信的荣成集团做担保佛都不答应。
傅长明这就是见死不救,他忘记自己也有被债务压得直不起腰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自己发达了,他想要看着荣成集团破产,这样长明集团就可以低价接手荣成集团,奈何钱荣成不死心。
钱荣成急了,用傅长明当年四十七亿的交易对朋友,兑现十个亿的费用这件事来要挟他,被傅长明赶走了。
钱荣成说傅长明信奉的原则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有不少内鬼外鬼土鬼洋鬼在给他推磨。
钱荣成为什么养仓鼠当宠物
钱荣成去买了只小仓鼠当宠物,手下人说瞧着这机灵劲儿倒挺像你,钱荣成自己说觉得也像,他觉得自己就像是踏着这个跑轮的雪仓一样。
钱荣成说自己的荣成钢铁集团能活到现在真是个奇迹,秘诀就是永无停息地踏着资金的跑轮。
这么多年,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我都没敢停这资金的跑轮,鼠仓里的跑轮停下来了仓鼠就站不住脚了,我也一样,资金运作的跑轮一旦停了,咱们荣成钢铁集团就得破产。
当他准备举报傅长明的时候,被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告了,傅长明找人骗他要买他的铁路线,当他回去的时候发现仓鼠已经死了,毛七说,连你的老鼠都累死了,钱荣成说这不是老鼠,是仓鼠,这是我最好的朋友。
为什么这么说?
钱荣成以为杏园三结义三人亲如兄弟,如今黄清源被傅长明调去吕州卖保险了,傅长明又对他见死不救,他如今一个朋友也没有了,仓鼠就是他的朋友,它跟自己很像,都是在不停的奔波。
仓鼠的寓意是财富,数钱,他希望这样奔波的日子能早点过去,仓鼠能给他带来财富,如今这个信念也被人给灭了。
毛六骗他说买铁路线的人在高炉上,要在高处看看铁路线,钱荣成在回来看到仓鼠被害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不是很好,他顺手带了一瓶水上去。当上去发现上面没有人他回头看向这两个曾经对他忠心耿耿的小兄弟问,你俩啥意思?
钱总,你累吗?仓鼠都累死了,你看这地方风景多好,下去吧,我们哥俩亲自给你挑的。
钱荣成求他们放过自己,别人出多少钱他出双倍,但是没用,都知道他没有钱,也没有诚信,最终还是诚信害了他。
钱荣成跟黄清源不一样,他手里真没钱,有钱都投进去了,黄清源是手里有钱也不还,还骗人家的钱,几十万连自己的老同学也不放过。
钱荣成心里想的很纯粹,不能让荣成集团破产,一直在政府和银行之间奔走,他把该押的都押上了,他知道他的荣成钢铁集团只要能贷款五个亿,这盘棋就活了,只要让他缓过这口气,就把以前的债全部都还上。
他甚至憧憬着傅长明什么时候能花二三十个亿把荣成集团买回去,那该多好,荣成集团还有实体铁路线,最少值5个亿。
傅长明竟然跟他说,别把翻盘的希望寄托在谁谁谁的身上,朋友嘛,不是你的赌注,更不是替你挨刀上赌场的猪。
傅长明甚至知道他去中纪委做客准备告发他,提醒他威胁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后果。
钱荣成没想到傅长明一直找人在跟踪他,他是去了中纪委一趟,但是没敢进去,他手里有傅长明和林满江十个亿交易费的证据,他不敢交上去,他怕如果这一击打不倒他,自己就会被灭口。
傅长明一再拒绝田荣成担保的真实理由,无非是想低价接收荣成集团。钱荣成已经走投无路但仍然不同意脱产清算,让傅长明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傅长明他必须再想其他办法,荣成钢铁的资产自己稍加包装就能点铁成金。
04
荣成钢铁集团是他的心血,他的一个信仰,钱荣成去找到了天使集团,他的诚信就是在这儿丢了,他要在这把诚信找回来。
就是因为天使公司对他的做法太猛了,没收了他的一辆劳斯莱斯,开着在京州大街小巷、各大银行门口挂着“防火防盗防荣成”的条幅游行,京州所有的银行都知道钱荣成欠了债,尤其是城市银行,胡子霖第二天就断了他的贷款。
天使公司现在也知道当初做的太冲动,他们把钱荣成逼上了绝路,天使也没有了活路,现在要帮荣成集团去拉资金。
钱荣成也改变策略,把一些优良债权置换给天使。一家房地产公司,两家建筑公司一共欠3亿多的钢材款,这些都是可以收回来的,之前为什么不收钱荣成留了一手,就是怕收回来被银行给拿走了,他故意没去收。
钱荣成也想明白了,银行的钱可以欠,唯独这私人的高利贷不能欠,私人的钱只会越欠越沉重。他本来已经计划好了,等这些钱收回来,给他留一些可以养家糊口,五六百万就可以。
结果还没等债收上来他就被人从高炉上推了下去,他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在最后时刻,俯视着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荣成钢铁集团,心里感慨万千,这是他拼命守护的地方,他长叹一口气,双手擦掉脸上的眼泪,把手里的矿泉水瓶打开,把瓶里的水洒下去,荣成集团在自己走后就会破产,这也算是提前祭奠了。
没想到他死了之后,京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协调银企管理,将限制落后产能与加快科技创新想结合,在引入新的投资方后,荣成钢铁集团转变经营模式,开启重生之路,钱荣成如果不发生意外能亲眼看着该多好啊。
写在最后
钱荣成这个人物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欠债不还,威胁傅长明,威胁石红杏,跟天使公司吵,最后才发现他这个人很纯粹,就是一心想盘活荣成集团,这就是一个普通民营企业老板的那种心理历程,创业容易守业难,只是他用了一些手段妨碍到别人的利益了,所以才得了个不完美的结果。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主打
《俗世奇人全本》,作者:冯骥才,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冯骥才先生是作家这个行当里头极特别的一位,他的特别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擅写各类文体的职业作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传统文化研究和保护者。两件看似不太相干的事情,却被他极为妥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且都力争做到极致。他主持过许多传统民俗技艺、民间口头文化的收藏、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传统的器物、居所和生活方式都十分迷恋,表面上这些工作会耽误写作,但实际上它们既充分满足了作家的好奇心,也为其写作提供了难以穷尽的素材,打开了一扇扇独特的文学之窗。
《俗世奇人全本》大概不是作者花费大量精力去刻意完成的作品,而更像是在各种调研考察和日常生活中顺带收集到的边角故事,只不过他凭借文字匠人的高超手艺,将其敲打、裁剪、切磋、琢磨,最后成为一件件精巧玲珑的艺术品。这些故事都是带着些许古典气息的白话短章,所写的是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奇人异事,他们是市井生活中“非凡的凡人”,也是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俗世奇人”大多不属于上流社会,而是游走于充满烟火气息的底层。
天津是五方杂处的水陆码头,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故地,居民大多血气刚烈,风习强悍。在冯骥才笔下,这些被人传颂或笑话的人物身上,深藏着天津的地域性格和文化。无论引车卖浆、鸡鸣狗盗之流,还是有淫巧奇技傍身的手艺人,它们身上都体现着传统的江湖道义和世俗生态,这些东西貌似已远离了今日社会,但实则早已注入国人的精神血液,只不过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因此,读这些俗世奇人谐趣动人的故事,在哑然失笑之间,会不经意地接续起某种传统并重识生活的真义。(徐学勤)
法学
《清代习惯法》,作者:梁治平,版本: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在今天思考“法”,我们会迅速将它与法条、律师或法庭等要件联系起来。对于过去的“法”,也会在脑海里浮现出律例、讼师或县衙,尽管如今它们可能只是在小说戏剧或影视剧里为更多人熟悉。这些都可以叫作“大传统”。有“大传统,自然也就有“小传统”。小传统诞生于民间,是人们自发形成并遵守的交往规范,多用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婚姻或债务、交易、契约等日常活动,大致相当于现代“民法”范畴。
法学家梁治平《清代习惯法》一书对清代官府档案、民间契约和民国初期的司法调查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的便是清代之法的“小传统”。他在这里称之为“习惯法”。律例以赋税、刑事为重,对民事处理不多,也基本上缺乏具体的细则,而这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由习惯法承担。
习惯法不意味着它是随意的、草率的。只是从条约上看,习惯法也自成体系。就像梁治平整理的,习惯法有“法语”,比如人们使用庚书、财礼、长租、田皮、让租等等特定表述词汇。习惯法也有“法谚”,表达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原则,比如“小修归佃,大修归东”一说,约定的是房主和房客之间如何分担修房费用。习惯法还有“法谚”,那是一些固定的、被共同认可的表达,比如契书中表示绝卖的“永不价贴,永不回赎,永断隔绝”。
不过,不同地方山水相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大传统”的立法、执法和审判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比较统一,尚且还会因为地方官个人意志和当地习惯而表现出差异,那么,不同地方的“小传统”差异就更大了。这是研究“小传统”必然要遇到的问题。也因此,多年来关于一地或多地的区域性“小传统”的研究更常见。
而地方差异之所以没有在《清代习惯法》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梁治平要理解的是清代习惯法的一般形成和运作逻辑。习惯法之间有没有共同的逻辑?他认为,习惯法实际上受到了国家法或者说“大传统”的影响。反之亦然。恰如该书1996年初版的副标题“社会与国家”,社会领域的习惯法与国家领域的“大传统”历来相互重构。这使得习惯法能突破地方性而表现出一些一致性。“大传统”无力顾及,为节约成本,也需要习惯法或使用习惯法的做法来建立社会秩序。自近代以来,“大传统”随着现代国家建制而完成转型,并通过立法也将过去的“小传统”变成“大传统”。当然“小传统”在今天也并未完全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只不过,它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小。如今《清代习惯法》重版,即便对法律文化兴趣不大,我们从这一本紧凑的小册子里仍可理解人们过去是如何建立一种秩序并受其影响的。何况该书对习惯法的演变、习惯法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探讨在学理上曾引领一时风气。(罗东)
文学
《聊斋新义》,作者:汪曾祺,版本:中图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汪曾祺改写《聊斋志异》篇目起始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三十多年过去,现今有了首个单行本,改写全貌整体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名为《聊斋新义》。该书共收录小说十三篇,改写的原文本包括蒲松龄的名篇《促织》《陆判》《画壁》等。
将“旧酒”装到“新瓶”,基本要求自然是出新。汪曾祺在前言中有自己的说明:“我想做一点试验,改写《聊斋》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识,这是尝试的第一批。”可见“现代意识”是其改写的手段,应该也是目的。比如《促织》篇的光明结尾,有些落入中国古典小说常见的俗套,汪曾祺一改而成为一个悲惨世界:变成促织的孩子最终还是死了。这一改,无疑深化了作品对彼时社会制度的批判,凸显了悲剧力量。
不过也许是因为蒲松龄的“旧酒”有其明确且强大的美学风格,包括篇章结构和文字节奏,改写后的文字略显拘谨,少了些洒脱和精准——这原本是汪曾祺为文的长处。反而是改写自录于“异史士曰”中的一则不成篇的小逸事,获得了鲜明有趣的想象力。大概是因为原文本相对简略,束缚小的缘故。(张进)
艺术
《朴赞郁的蒙太奇》,作者:(韩)朴赞郁,译者:杨帆,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
《朴赞郁的蒙太奇》是一本作者的个人随笔集,作为韩国最为重要的世界级导演之一,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朴赞郁本人和韩国电影的可贵一手资料。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韩国一直处在大国政治的夹缝之中,也生发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朴赞郁的文字对此并不讳言,这本书和他的电影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位韩国导演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思考,以及他对好莱坞的复杂态度。
这本随笔集也不断强调个性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认为个性高于一切。从中我们也不难窥视出韩国电影成功的秘密。朴赞郁不仅是一位导演,还是一位高明的编剧和富有洞见的影评人。他的观影量巨大且有很明显的个人偏好,因此这也是一本“迷影性”很强的书籍,对于电影发烧友来说,看一位知名导演对其他知名导演的点评和“吐槽”,是一件十足具有趣味性的事情。(余雅琴)
新知
《老鼠博物学》,作者:朱耀沂著;黄一峰绘图,译者:李盎然译,版本:商务印书馆,2020年1月
谁在共享我们的生存空间?老鼠、蟑螂、蜘蛛……这些可怕而又讨厌的“邻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在台湾昆虫泰斗朱耀沂看来,这些与人类相伴而生的物种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我们想要与之来一场对决,还是单纯的希望了解它们的世界,去了解这些伴生动物和昆虫都是极为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朱耀沂的“暗黑三部曲”之一,也是“大树教授博物学”系列的重量级著作,在《老鼠博物学》这本书中,朱耀沂将为我们讲述那些与老鼠有关的事情。
全世界有多少种老鼠?哪些动物冒用“鼠”名却不是鼠,哪些动物是鼠却不叫鼠?最近经常被提及的“黑死病”罪魁祸首究竟是谁?老鼠成功繁衍,几乎占据全球各个角落的奥秘在哪里?人和鼠之间又有着哪些故事?朱耀沂指出,老鼠之所以如此讨厌,原因不外乎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触过于密切,而且带来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很少有人真正仔细研究过老鼠,也从未思索为什么这些看似渺小脆弱、不堪一击的老鼠,为何竟是地球上最为兴盛成功的动物之一。显然,这本书有助于使普通大众得以进入老鼠的生活,了解这群成功的生物,也让人类重新反思老鼠与人类的复杂关系。(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