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脐村码头上,随处可见拍短视频的主播
因为直播,一个传统的小渔村被改变了命运,“直播村”的名号一度登上热搜。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人主播还在陆续涌向海脐村码头,他们从“老主播”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全村七成是渔民
过去“货王”年收入不过八九万元
拥有1800米岸线的海脐村,七成以上的人在从事渔业生产。李传进世代生活在这里,54岁的他,迄今已经出海20多年。
早年,李传进靠给船老板打工支撑起一个家的生活。除了辛苦,危险总是如影随形。一天凌晨,他随小船出海作业,一艘大船撞了上来,把小船的整个船头削掉。几分钟前,还在船头熟睡的他,被大浪直接冲到船尾,幸好抓住了一根绳子才得以爬上船板,侥幸脱险。“我离丧生海底只有一步之遥,这不是假话。”那一次出海经历让他永生难忘。从那之后,他有六年都没有跟船出海。
风险总是伴随着渔民生活的每一天,上一代的经历下一代同样会遭遇。李传进的大儿子李加涛初中没毕业,就开始打渔讨生活。年轻人有拼劲,他捕的货又多又好,在码头上小有名气。在20多岁的时候,他买了条船,父亲一起帮忙养船。他也曾遇到突然而至的风浪,也侥幸脱身。
同村的董丽,和李加涛一起长大,是渔民的女儿。“小时候,我爸出海回来,我和我弟就到他的船舱里面玩,拿着对讲机讲话,然后被大人骂。”等她长大了,她就和妈妈一起把当天捕来的渔获运到市场上摆摊卖。
△李加涛开始直播卖货后,父亲就帮忙打包
当渔船靠岸,渔民当天捕捞的鲜活海产品,一部分会被鱼贩直接收走,还有的就直接运到当地的市场摆摊开卖。即使已经是码头上有名“货王”,李加涛年收入也不过只有八九万。
直播改变命运
渔二代“一个月收入抵过去一年”
一代又一代重复的生活,在2015年开始转变。
△海头镇附近一个码头上停满了渔船
现任海头镇电商协会会长的仲崇庆,那时还在海鲜市场摆摊卖海货。“每次三子来我们市场,就看他拿着手机,对着水里的梭子蟹、皮皮虾拍来拍去。当时大家不懂,每次他来都笑他,说那个‘傻子’又来了。”
△“吃货萌萌姐”在自家的海鲜暂养地开直播,锅内煮的是八爪鱼
同样是2017年,在海上拼了十年多的李加涛也从朋友“三子”身上看到了未来,“说实话,确实是眼红了。”脑子灵活的他成了“当潮海鲜”主播,这个名字寓意着“早上出海,晚上回来,当天捕了当天卖”。“如今一个月收入抵过去一年。”原本在船上帮忙的父亲李传进,现在岸上帮忙打包。
△主播“当潮海鲜”家的两条渔船,现在做了主播,跟船出海也少了
年轻人纷至沓来
海脐村码头成了“网红背景布”
2018年,直播平台快手播放量top10乡镇中,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点击量达165亿次,排名全国第一。而在海脐村,停泊在岸边的渔船则成了主播们的网红背景布。
△“吃货萌萌姐”的父亲,曾经的老渔民,正在帮忙打包发货
△“大强海鲜”正在拍摄卖货的宣传视频
△主播“周月红水产品经营部”拍短视频四个多月了,卖了两万多单
△“阿建”和“健伟”是堂兄弟,两个人互相帮忙拍短视频
年销千万的带货王达32家
一个主播的背后,是一群人在努力。每天凌晨,当主播直播结束后,屏幕背后的客服开始忙碌起来,处理堆成小山般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吃货萌萌姐”的家中雇了10个人,3个客服轮流24小时在线,7个打包工负责打包。
△打包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每月可收入三千多元
上午9点多,一家网红主播的打包处,张姐正带领着几名工人忙碌地拆检海货、打包快递。“之前我在服装商场做导购员,一个月两三千元。”她告诉记者,她现在每个月可以拿三四千元,而这些工人跟她一样,都是附近村的村民,其中既有按月发工资的长期工,也有按小时结算酬劳的的短期工。不一会儿,打包好的带鱼段、小鱿鱼等海鲜食品将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近至上海,远至江西、内蒙古、吉林等地。
而在2017年之前,这里还是另外一个面貌。仲崇庆还记得,当时整个海头镇的只有2家海鲜食品加工厂,一家做紫菜,一家做即食海鲜。如今,这里已经有了20多家海鲜食品加工厂。“这里没有闲着的人!“随着电商直播的兴起,配套产业也逐渐扩大,纸箱厂、胶带厂、泡沫塑料厂也建设了起来。
“当潮海鲜”主播李加涛起初只卖自家渔船上捕捞的海鲜,后来每天接的单多了,就跑到别人家渔船上去收货,或者从山东、大连等地调货。“只要是质量好的鲜活海鲜、价格便宜,我们就要。”本地没有的海产品也是从外地调过来的,最近热卖的深海鳕鱼排就由大连的供货商提供。熟食海鲜则均产自本地的食品加工厂。
据统计,2019年,海头镇全镇电商经营户超3000户,其中年销售过千万元电商户32家,其中10家是今年新增的千万级电商户,电商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超4000人,年交易额突破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