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播带货问题频发,如何破解?
制图:沈亦伶
在加强监管中促进直播带货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齐志明
近年来,“直播+电商”成为新兴的网购方式,并且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观看网络直播下单购物。直播带货给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在促进灵活就业、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5.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8.8%。
不过,直播带货属于新型发展业态,具有模式新、主体多、流量大、频次高等特点,目前也存在一些需要规范和完善的问题。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中国消费者杂志社梳理出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电商主播言行不当引发投诉”位居榜首。
类似于“水光针”这样的注射类医美项目存在较高风险,因此国家对于这类产品按照最为严格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取得国家级注册的“械三资质”,才可注册使用。然而,为了追求更大利润,医美直播往往会兜售一些没有资质的所谓水光针注射产品。据报道,2023年10月,李女士在某网红的医美直播间购买了一款没有“械三资质”的“水光针”,按照主播的介绍到某医美机构进行注射后,脸部开始长痘。
日前,北京工商大学新商业经济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从直播平台和带货主播两个维度进行深度分析,对直播带货新型业态的规范和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据了解,2023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主要反映在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价格误导、不文明带货、发货问题、退换货、销售违禁商品以及诱导场外交易等方面。
直播带货为何问题频发?据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部分平台监管不力;部分主播过分追求利益,缺少职业素养;监管和处罚力度有待加强,尤其要加强平台监管。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认为,推动直播带货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形成治理与发展合力,让直播带货行业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而不是因噎废食、一禁了之。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和督促业内经营者合规经营。一方面要做到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完善相应纠错容错机制,为平台和主播积极健康发展留出一定空间;另一方面要严守法律底线,确保其在规范中发展。
“消费者也要对直播带货中所推销的产品深入了解、理性看待,不要轻信主播的宣传和推荐。鼓励消费者参与、大力推进消费教育和维权宣传,在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和安全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同时,培养消费者养成良好的维权意识和维权习惯至关重要。”湖北武汉市读者尹雨佳说。
直播带货售后问题亟待重视
人民网记者崔元苑
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直播带货”投诉量较高的前三类消费领域分别为预付式旅游产品投诉、在线课程及培训套餐投诉、服装鞋帽类投诉。数据显示,网友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低俗”带货、捧哏话术“逼单”、虚假营销、货不对板、以次充好、售后无保障、价格欺诈等。按问题性质关键词分类占比统计,其中,质量问题占比35.2%,夸大(虚假)宣传占比41.1%,退货退款难占比50%,售后与承诺不符占比61.7%。
在服装及饰品消费方面,问题主要集中为夸大宣传、货不对板、以次充好、虚假发货、以“定制”为由拒绝退货退款。有网友投诉:“在直播间买的三合一冲锋衣,穿了两次拉链就坏了,商家不同意退换”“购买了三个翡翠戒面,价值3.2万元,到货后色差严重,商家拒绝退货退款”“珠宝店直播虚假宣传、货不对板,以‘定制产品’不可退换为由拒绝退货”。
在网课及培训消费方面,问题多表现为主播夸大课程效果、高薪利诱、虚假承诺、直播间交费后线下二次收费等。有网友反映“购买短视频变现课程,承诺7天无收益退款,后发现虚假宣传,退费难”“直播间团购摩托车驾照培训套餐,直播间承诺交387元后无额外费用,结果联系商家预约练车时被要求补交900多元差价”“主播虚假宣传诱导买课,高薪利诱学员付款,承诺的效果全都没有做到”。
在食品及电子产品消费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生鲜果蔬虚标产地、缺斤短两;退换售后不畅等方面。网友留言说,“直播间宣称大连淡干野生底播且国标二级海参,到货却是外地冻干海参”“直播间购买特大号百香果,承诺单果克重在70—90克,到货却只有40—60克”“直播间购买拍立得,试用不满意,商家拒绝七天无理由退货退款”。
用网络直播助农产品打开销路
数字下乡、农货上线,直播带货日益成为销售农产品的一条重要渠道,农民也尝到了数字经济的甜头。对于农民而言,直播带货给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通了产销市场,在节约销售成本的同时,还打破了农产品的地域局限,让更多人了解特色、品尝美食。从直播平台角度看,农产品单价低、地方特色强、复购率高,也使其不断成为带货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