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虚拟主播,是指以虚拟形象在视频网站发布视频或直播的人,也因发源于日本,当前活跃的受众区域较为集中在亚洲地区。
5月的某个周末,府城大道西段某写字楼的办公室内,小新(化名)坐在两台电脑前,对着麦克风,用低沉且充满磁性的嗓音开始了他的直播。面前的屏幕上是一个长发飘飘的年轻男子形象,名叫“乾乾仙君”。小新是一名大三学生,也是重度二次元爱好者。刚好他学的是播音主持,在朋友的推荐下,经过几轮面试,他最终成为了一名虚拟主播——严格意义上来讲,小新是一位“中之人”,而“乾乾仙君”则是他的“皮套”。
中之人和皮套,都是虚拟主播圈的术语。跟真人主播相比,虚拟主播从不以真人面目出现,而是精心为自己准备一个会动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所谓的皮套。皮套大体上分为全三维拟真人、三维拟卡通形象、平面卡通形象。而负责给皮套提供声音、动作、表情的主播本人,则被称为中之人。
“就像我们一直强调的,虚拟主播的人设很重要。VOX非常健谈,同时谈话内容和风格比较温和,不少网友评价他‘绅士’‘情商高’。”V1CUBE另一创始人杨诗琦告诉记者,“其次是声音,音色是否动人,对虚拟主播人气的影响很大。在首次接触一位虚拟主播时,音色是否动听,是否有足够的辨识度极其关键。”她们选中小新,正因为他的嗓音足够动人。
敛财能力超乎寻常
收益贫富差距巨大
虚拟主播超乎寻常的敛财能力,的确让人有些意外。在国内,涉及虚拟主播的变现,B站2021年年报指出,用户可以购买应用内的虚拟礼物,并赠送给自己喜爱的主播来表达赞许和奖励。B站会就直播产生的虚拟物品销售收入和主播及公会进行分成,除此之外还有具备吸引力的奖励。年报还提到,“我们计划在未来与更多主播签订合作协议来吸引高人气的主播,并进一步扩展我们的直播业务。”B站直播业务所在的增值服务(包含大会员业务等)板块,2021年营收为69.3亿元,占比35.78%,同比增长80%,第四季度收入为18.95亿元,同比增长52%。
成都极光社科技联合创始人吕落伊告诉记者,“目前与公司合作的有160多位虚拟主播,在B站发布的百强榜单上,TOP100的主播有3位,Top30的有1位,每月收入区间在30~100万不等。”
在吕落伊看来,在这个行业二八效应比较明显。记者了解到,2022年2~4月这三个月,取B站每月Top30的90个样本,月营收分布在20~50万的人数最多,为64,占比71%;月营收达到100万以上的为3人,占比3.3%。据不完全统计,B站排名前120位的虚拟主播严重挤压其他主播的收入,其余主播的平均月营收仅占到月营收前120的虚拟主播的1%~5%。两极分化现象颇为严重。
记者了解到,中之人与真人主播薪资构成类似,都由底薪与打赏分成两部分构成。由于这个行业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因此由企业自由决定采取计件制、时薪制或月薪制,因此不同企业间的底薪差距较大。”
“虚拟主播的灵魂”
却不能得到同等待遇
“我们与其他公司有些不同,没有给中之人开底薪,而是直接流水收入分成,签合同时也会说得很清楚。业内普遍的中之人收入提成是一场直播的4.5%,我们是5%。在角色前期我们要投入很多资源,还有与工会签署协议时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扶持,让虚拟主播能很快变现得到收益。还有一点,我们不想给中之人一种‘打工’的感觉,而是我们一起来做这个事情。”V1CUBE创始人坦言。
对此小新表示,“可能是我比较佛系吧。另外公司给我的流水收入分成,后续是阶梯式递增的,最高可达20%。只要我能力跟得上,其实能够赚到更多钱。”他将自己视为公司的一份子,认为是在与公司一起塑造虚拟偶像。“虽然观众看到虚拟偶像非常光鲜亮丽,但是中之人在后面也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所以公司和中之人闹矛盾真的会让中之人非常寒心。”
行业痛点需要解决
否则将是又一泡沫
但首先要解决短视频和直播行业中的问题,比如内容创作者和公会、MCN之间的纠纷,重复发生在了虚拟主播行业;其次,虚拟主播和虚拟偶像都产生于二次元浓度极高的文化圈层,如何破圈也是一大问题。在记者看来,解决了这两大痛点,虚拟主播行业才可能乘风破浪。否则或许又是一个虚拟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