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形象建构、自我展示、社会建构。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2016年,从两微到知乎,团团的每一天,都在努力离大家更近一点,2017年,团团正式入驻bilibili,只要好青年在的地方,无论千山万水,团团都赶来见你。”
“只要中国好青年在的地方,‘团团’要去看视频、发弹幕、丢硬币、关个注、吐个槽……”
(二)文献综述:共青团的网络形象建构方向
主流。刘星君在《共青团微博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困境》中指出,高校共青团微博为高校基层团建功能指出了明确方向,也对引导青年成长起积极作用;马鸣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一文中提出,共青团在新媒体上要构建宣传阵地、进行舆论引领,提升青年人的思想觉悟。
温度。王宇涵在《共青团组织形象微传播研究》中提出,团组织在运用传统媒体进行形象宣传时多采取缺乏温度新闻通稿的形式,而用户(青年群体)更愿意与有温度的对象进行交流,更希望感受到平等、真诚与情感;彭晶、史学田在《新媒体在团青融合的功能和作用研究——以高校微博为例》中提出,团的基层网络组织需要全方位无障碍服务青年学生,实现主客体关系的虚实互动。
年轻。曽梅华在《微博时代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中指出,需要推出共青团的“青春体”微博,结合青年特点推出优质的哲理类、时事类、咨询类、服务类微博内容。
品牌。共青团的品牌形象建设观念。早在互联网尚未完全普及的2004年,李维岳在《“形象管理”视野中的共青团组织》疑问中提出,共青团组织需要自觉树立品牌形象,运用好组织优势形象资源;这与进驻网络媒体的共青团所需要的品牌形象思维不谋而合。曽梅华在《微博时代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中指出,共青团应当通过人气明星与特色典型,塑造共青团的微博名人。
主流、温度、年轻、品牌的形象,不仅仅是“两微”时代下的共青团形象建构方向,也对bilibili上的共青团形象建构提供了参考方向。不过,在bilibili上的共青团中央形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创新,这后文中会详细描述。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研究模型:自我与他者的双重建构
为了说明共青团中央在bilibili这样一个新平台上的形象建构过程,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形象的双重建构模型:在新媒体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需要进行形象建构,但建构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户通过自我展示与管理的自我建构,二是他人印象与双方互动对用户形象的建构。
新媒体平台上的自我展示理论源自于互动论者戈夫曼(ErvingGoffman)的拟剧论(dramatigury)。他认为,“日常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人们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舞台的情景,有策略地通过印象的处理来控制自己表现出来的姿态,把交往情景与参与主体的关系看作是戏剧和演员的关系,把人们的交往行为看作是参与者的自我表演,每个参与者都有意或无意使用某些技巧,通过角色扮演来控制他们对自己的印象。”如今,自我展示即人在社会交往中为打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而做出的行为,成为了自我形象建构的一个核心手段。
综上所述,为了说明共青团中央在bilibili上的形象建构过程,自我形象建构与来自他者的形象建构都必不可少。这两方面的内容将分别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提及。
二自我展示:共青团中央的自我形象建构
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自我展示,可分为身份信息、内容生产、语言风格三个维度。本章将分别探讨bilibili平台上共青团中央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自我形象建构。
(一)身份信息
在微博当中,研究者往往根据微博账号的头像、性别、名称、教育信息、工作信息、标签、LV等级、会员信息、勋章信息等指标度量用户的身份信息;而与微博类似,在bilibili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说明:用户名、头像、会员等级、个人简介、企业/团体认证、标签等。作为bilibili用户一员的共青团中央,其在bilibili上的身份信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