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石传说新的冒险资料片「卡拉赞之夜」发布之际,在用制帐麦迪文暴虐一堆小鬼后,我决定写一篇案例盘点,讲讲我所听闻的电竞游戏直播行业的GrowthHacking案例。
全球市场规模大概400亿的盘子,全球电竞用户数量突破2亿;
2014年,亚马逊以9.7亿美金收购流媒体直播服务商Twitch;
自从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电子竞技正式列为第99个体育项目,电竞直播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中国的电竞用户约达1亿,其中超过80%会在线观看比赛;
艾瑞咨询数据,2015年国内游戏直播行业规模将达到11.7亿元,同比增长332%,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51.2亿元。
第十名:直播平台勾结经纪公司给主播送礼物刷流水
直播平台刷流水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规运营手段,想必很多人早已听闻,因此列在第十。基本套路是:
在这个过程中,经纪公司并没有经济损失,却捧红了自己旗下的主播,主播还可以通过参与线下商业活动为经纪公司赚更多钱,直播平台也得到了大量优质数据。
由此可知,直播行业刷流水数据造假并不是一方所为,直播平台、主播经纪公司、主播均参与其中,心照不宣的默契打造了一条直播行业造假产业链。被套路进来的观众成了唯一的买单侠。
(说句题外话,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去Alexa上查看了国内主要直播平台的数据,发现有一个粗略计算平台充值率的方式,就是看pay.xxx.tv这样的二级域名访问流量。熊猫TV的pay.panda.tv是1.05%,斗鱼的pay.douyu.com是0.65%,多少说明一些问题。)
(对了,熊猫TV还有0.14%的站内流量来自自建代码仓库git.panda.tv,是程序员比较喜欢写作/阅读文档,还是跑着什么cron脚本呢?单纯每天提交几次Git应该也产生不了成千上万次PV呀?——我只是纯粹好奇)
第九名:机器人脚本冒充观众
这也已算不得行业机密,甚至普通观众都能明显感觉到,号称国内领先的直播平台,大部分草根直播间活跃的都是僵尸粉。有网友甚至抓取数据,统计国内前五大直播平台高峰期的活跃用户总量,发现竟然比全地球的人口数量都多。
根据36氪研究院内部获得的一份分析报告则显示,某Y直播平台的刷量率高达99%,也就是说,调查发现直播间的100个观众中,只有1个是真实的。
这份报告中这样描述:
研究发现:
对已抓取的100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称:
“当直播间在线观众数小于10,000时,前100位观众在等级降序排列的真实观众之后,均出现机器人观众。因此,计算得到,当在线观众数小于10,000时,机器人观众平均占比为99%,也就是说,真实观众仅占当前在线观众数的1%。”
直播平台房管鼠标一滑,撒豆成兵,好一派歌舞升平。
如今的直播行业如当年的「百团大战」,国内四五百家直播平台,头部效应明显,长尾早已失去生存空间。于是我目睹过某些小直播平台(整个团队不到10人,没有投资,或许叫小作坊更合适)索性放弃运营自家产品,拉大旗作虎皮,揣度起针对别家的坏心思。
你替我打工赚钱,我还把你卖给对手。这种做法很鸡贼,完全不鼓励,晾在这里权当曝光。各位下载应用时,注意从正规市场获取,并且安装时慎重检查包名。
第七名:SEO竞品平台主播房间
实在烧钱也请不动主播怎么办?眼睁睁看着这部分流量拱手被竞品收入囊中?谁都不想这么傻。于是有些平台动起了歪脑筋:
既然A主播被你X平台独家签约,我就干脆自己搭几个桥页,堆砌与A有关的关键词,挂在自家域名下,让搜索引擎来抓取。用户通过搜索引擎点击到桥页,误入X平台。这时候X平台可以有几种做法:
或者,以播放录像或者同屏直播的形式,把A主播的影像呈现给这批搜索引擎来的用户,挂羊头卖狗肉,每天因此获得一部分「不挑食用户」的稳定流量。
最简单粗暴的,就是跳转自家平台首页。部分用户上当受骗离开,但也有人因此发现新大陆。
第六名:利用深度链接(Deeplink)搭建流量池
自家有签约主播资源(比如经纪公司/电竞战队起家),却苦于流量昂贵,自建平台缺乏用户导入?可以考虑跟大流量平台合作,将主播资源输出,换取流量导入。
WiFi万能钥匙是国内最大的工具类应用之一,流量惊人。「颜值直播」在WiFi万能钥匙的「发现」页面承包了「美女」板块,负责提供内容。点击任何一个美女主播,即可在WiFi万能钥匙中查看直播。
如果在直播页面点击「打开颜值直播」按钮,则会跳转到颜值直播中对应的女主播页面继续观看,体验十分顺畅。
如果用户此前未曾安装颜值直播,则会提示用户开始下载。结合深度链接的「场景还原」技术,用户首次打开使用就能立刻恢复查看之前的女主播。
第五名:熊猫TV内测邀请码传播
这虽然是防止用户鱼贯而入导致系统崩溃的被动策略,却无意之间引发了用户好奇,并且在技术高手的破解下,完成了自发的「BUG营销」传播转化。
原来,有技术达人发现某些原本只有激活码用户才能看到的直播视频,只需要更改页面源代码里的播放器参数,就能变得可以播放:
1、打开谷歌浏览器(或者任何Webkit内核浏览器)
2、进入你自己的直播间
3、按F12
4、按ESC
5.粘帖下面这段进去后按回车键:
6、再次按下ESC
7、按下F12
这也让一批游戏站专门围绕这个小hack搭建了专题子页面,将破解后的直播视频悬挂在页面,让苦于没有邀请码的用户到自己平台上来直接免费观看,享受到VIP待遇。
第四名:斗鱼怂恿用户改名字前缀
如何让斗鱼迅速在玩家中名声大噪?斗鱼的张文明和团队策划了一系列手法老练的进攻。
通过《英雄联盟(LOL)》《DOTA2》这样的大作级别的赛事直播,斗鱼能够快速吸引玩家;赞助职业俱乐部,要求选手参加比赛时带上斗鱼的Logo,并且保证固定的小时数在斗鱼上直播,大大增加了斗鱼在游戏圈的曝光率,同时保证了斗鱼开始生产自有内容。
斗鱼策划过最为经典、性价比最高的营销活动之一,则是「王者之路」。斗鱼要求玩家将自己在各大网友中的姓名加上「斗鱼丶」的前缀,只要拥有符合这一前缀的ID在斗鱼平台独家直播、最终在LOL国服获得「王者」称号,就能获得最低1万元最高2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高额的奖金刺激了大批玩家注册斗鱼ID参加比赛,高手ID清一色被「斗鱼」两个字刷屏,许多不明就里的玩家和网友纷纷发帖询问: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斗鱼已经横扫了整个电竞圈?
第三名:录播替代直播节省新用户获取成本
直播平台一大部分成本花在固定投入(带宽、硬盘、服务器等),此外还有无法节省的固定成本,比如内容监管。
北京一家直播平台,早期在设法降低固定成本方面想到了妙招。他们认为从付费营销渠道获取的新用户,相对手动输入网址或从浏览器收藏夹点击来的老用户,付费转化更难,获取成本更高,有些不必要的预算可以适当削减。
这样做的好处是:
降低了视频播放技术成本和费用,播放旧视频比直播容易多了;
杜绝了主播PGC和弹幕UGC过程中潜在的意外不良内容,降低监管成本,保证新人首次访问看到受控的优质内容,提高竞争对手恶意打压时的取证难度;
能够24小时持续运营,不用担心主播下线而无直播可看,损失潜在新用户。
第二名:故意弃用HTML5而改用Flash
优秀的技术人员总在追求新颖前卫高大上。我却曾不止一次在书中/讲座/企业内训中强调过一个观点:「GrowthHacking并不意味着总是最尖端的黑科技」,有时候简单的一个小动作或是一行代码,就能起到神奇的效果。还有时候,落后的技术反而可能更有价值。
下面就是一则血淋淋的踩坑惨案。
上海某直播平台K,创始团队均是大公司技术背景出身,曾负责上亿用户量视频产品的后台架构。他们出来打算做直播平台时,发现市场上主流竞品存在一个共同缺陷:技术老旧过时,还在使用被时代淘汰的Flash,而不是替代品HTML5。
怀着内心窃笑对手,他们用HTML5搭建起K直播平台的前端页面,并且顺理成章地将页面用于移动端应用,做成HybirdApp。产品内测,技术圈内口碑良好。
然而正式上线后,营销人员发现预算绝大部分竟然打了水漂,用户转化率奇差无比。经过流量拆分,他们终于发现了一则难以接受的事实:国内仍有一大批忠实的直播观众,还在使用IE8以下或非现代浏览器(此时请自觉脑补广袤农村家庭和三四五线县城小网吧,他们才是中国互联网和直播平台的主流人群),根本无法正确兼容HTML5,页面移位元素扭曲严重,基本流程都跑不通,无怪乎很快流失。
最终,K平台恍然大悟,搁置傲娇,老老实实打回原形,重构降级到了Flash版。最后的结果?空耗精力,贻误战机,错过了融资的最佳时点,倒闭歇业。
第一名:专注创造优质内容,能用几行代码解决就别耗精力技术攻坚
资本追捧下的直播行业俨然成了土豪才玩得起的豪门盛宴,天价挖主播和豪掷做节目是家常便饭,据说王思聪为打造《Hello女神》拨付的预算是一个亿。
更何况,直播中用到的并不仅是视频流传输,还有很多潜规则技术,缺一不可,都是前人涉水实践淌出来的经验,包括:直播转码、多屏合一、云端录制、延时直播、直播回看、直播封面、实时美颜、动态水印、连麦对讲、首屏秒开、屏幕录制、直播鉴黄……没做过的,想想都可怕。
GrowthHacking的两大原则:「快速试错」和「不要重复发明轮子」在这里体现,我们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拿别人的技术,挪为己用,自己只专注商业模式和业务运营本身。
比如,国内比较推荐的第三方直播服务提供商,七牛直播云。它提供从推流端到播放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上面列举的那一串报菜名式的直播技术都现成提供,美拍、沪江网、懂球帝、罗辑思维、Blued都是他们家用户。包括王思聪的熊猫TV也已经签约七牛云直播,对底层业务重新部署,用于解决运维中的一系列棘手技术问题,比如在户外场景中提升清晰度、防抖、音画同步等。
OK,游戏直播产品的10个GrowthHacking盘点完毕,最后插播两则个人的鬼扯
1、某次饭桌,跟馒头商学院王欣老师、峰瑞资本覃超老师等大牛聊及直播,YY出一种直播行业如何快速增加主播的邪恶玩法:
当你在直播平台兴味盎然地观看他人演出时,暗地里手机前置摄像头打开,将你此时的表现偷拍下来,上传到平台,做成新的直播信号源,给下一个打开该直播应用的陌生网民观看……
感觉这种卞之琳《断章》式的无尽回环,一旦用在科技产品的营销里,顿失美感,甚至可以拍成一部库布里克的恐怖电影。(难怪扎克伯格的苹果电脑摄像头都得给堵上,注意下图左下方Mac摄像头处)
2、有次在某国内顶尖产品经理群讨论直播,歪楼想到怎么既保证不影响正常用户的观感,又能潜移默化影响用户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