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手机、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正在播放着不同平台、不同主播的直播画面。主播们或慷慨激昂或推心置腹地介绍着各种商品,北京市海淀区居民戴颖(化名)端坐在三台设备前,在本子上认真记录下要购入的商品和价格。
伴随着屏幕中的一声“三、二、一,上链接”,戴颖迅速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一顿操作,随后,紧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开,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仿佛在短短几秒内打了个胜仗。
这个“三线作战”的状态,戴颖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星期。
今年10月底,各大电商平台的“双11”活动陆续开始,直播间成为主战场。“感觉直播间价格比平时的价格低很多,尤其是几个大主播,在直播间各种大减价。直播间的人特别多,如果我不守着点,可能就被抢光了。”戴颖说,从预售付定金到第一波付尾款,“双11”期间,她已经买了20多件商品,全部都是在直播间下的单。
像戴颖这样,在“双11”期间主要依赖直播间进行商品选购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选择直播间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直播间优惠力度大,会比平时便宜很多。更有不少消费者表示,直播间经常会有“红包雨”“前1000名下单加赠”等福利活动,让人很有参与的欲望。
然而,“双11”期间的直播带货真的特别划算吗?主播们不断强调的“全网最低价”“破价直播”“跌破地板价”有依据吗?直播活动中提到的“前××名购买享好礼”的承诺可信吗?带着这些疑问,《法治日报》记者对“双11”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的直播带货现象展开了调查。
大促期间直播火爆
天猫“双11”数据显示,10月31日开卖头一个小时内淘宝直播场观同比增速600%,腰部主播交易额同比增速250%。头部主播直播间数据惊人:10月24日,李佳琦直播间观看量达4.6亿人次,单场直播累计点赞2.54亿。10月29日,东方甄选山东好物直播专场实时观看人次达4000万,总销售额达1.2亿元。
直播间的火爆,催生了大量“疯狂”的消费者。
直播间的热闹让不少人“上头”,而热闹消退后,不少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又直呼“下头”。
记者近日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检索“双11”“直播间”等关键词发现,存在大量消费者吐槽的情况。从投诉内容来看,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不退不换、不予保价等方面。
一位消费者发帖说:“在直播间下单购买了一款气垫粉底液,收到货后却发现与直播间介绍的赠品内容不符,原购买链接已经更改描述内容,但仍然可以从直播间点进去,无疑是故意引流误导消费者。找到商家和主播客服进行反馈,对方均未给出合理答复。”
在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韬看来,今年“双11”期间,直播带货成为商家的主推方式之一,而促销规则越来越复杂,直播花样繁多令人迷惑。从原来单纯的促销变为现在的直播带货,能够帮助商家进一步提高销售量,但是直播带货出现的虚假宣传、品控问题、售后问题等,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太好的体验。
刻意渲染诱人购买
低价承诺不太可靠
多位受访的消费者直言,他们参与“双11”活动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直播间下单,图的就是直播间优惠力度大。
记者近日观看多场直播后发现,价格确实是主播在介绍产品时的主要卖点。不少主播甚至在直播间中用“地板价”“宇宙最低”“跌破底价”等词汇,突出渲染商品价格优惠。“最后一场破价直播,过时不补”“错过今天,至少再等一年才有这个好价”等话语更是频繁出现在主播口中,不停地催促消费者下单。
主播推出低价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大量“囤货套装”,例如某款面膜需要买10盒才能享受优惠价;某款精华如果仅买一支和平时价格差别不大,但买3支就会大幅降价。一些直播间还会推出“额外福利”,如“前11分钟付定金可免定金”“前1000名下单有额外加赠”等。
网名为“一只七”的消费者告诉记者,有的时候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但是囤货套装的价格要比单独购买划算很多,所以即使可能用不完还是会选择购买。而前多少名下单有福利的活动,因为带有竞争性质,也让人格外想要下单。
然而,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晓娟看来,电商平台直播间天花乱坠的推销模式存在不少可以指摘的地方。比如“囤货套装”形式,明显有诱导的嫌疑,消费者往往会因为所谓的低价而消费、囤货,最终超出自己所需,造成浪费。“主播应当对产品质量、宣传尺度有更高的把关义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播还应当承担引领理性消费、避免铺张浪费等社会责任。”
朱晓娟认为,价格优势是直播带货的竞争优势之一,各种赠品、让利等形式的优惠主要依赖于“头部主播”依靠规模效应所掌握的与品牌商家进行谈判压价的资格,但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及适用条件会耗费消费者的大量精力,也不一定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前××名下单有福利”等承诺,后续难以证明,消费者难以提供证据,导致主张权利难,这些引流的噱头更多是吸引消费者非理性下单,所谓的承诺往往难以全部兑现。
仅从价格这一主要卖点来看,“双11”期间的直播带货,最终到手价格可能也并不是“全网最低”。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消费者投诉称,某头部主播直播间曾出售一款资生堂的悦薇水乳套装,各种优惠后到手价为1240元,但在11月4日凌晨,资生堂同店铺的同款产品只需888元就能买到,差价达300余元。资生堂旗舰店回复称是系统故障,为异常订单。在多名直播间下单的消费者要求保价后,资生堂下架了该商品链接。目前资生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针对价格异常的订单统一做退款处理,并给以适当补偿。
对此,不少网友质疑,“如果直播间不是最低价,我为什么要在直播间分秒必争地抢购”“主播低价变贵价,应该给消费者一个解释”。
事实上,各种“最低”“地板价”等极限词汇的使用,本来就存在问题。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以直播间做产品促销,尽管合理,但如果直播间价格与消费者自行购买价格存在过大差异,导致直播间价格形成垄断,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网络电商平台自身发展。
商品质量问题不断
带货主播难辞其咎
陈音江说,有的平台审核入驻商家资质不严格,日常管理不到位,售后服务渠道不畅通,售后服务人员不专业。尤其是部分短视频平台,明明开通了商家入驻功能,实际开展了电商经营活动,却认为自己只是提供社交娱乐服务的视频平台,以此逃避作为电商平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的带货主播缺乏诚信守法意识,为实现流量变现,不惜夸大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通过悲情卖惨等方式欺骗消费者。有的直播卖家认为自己属于小额零星交易,可以不办理注册登记,也就不用承担经营者的法定责任,即使被投诉封号也可以重新注册,继续违规带货。
作为直播间出镜的主要人物,商品属性的主要讲解者,如果后续商品出现问题,消费者需要维权,主播首当其冲,直播间主播因各种问题口碑“翻车”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如果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后,收到的商品发生不保价、赠品与承诺不一、产品质量差、延迟发货等问题,主播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直播带货亟须规范
充分落实平台责任
事实上,直播带货乱象早已存在,这些乱象在“双11”等大促活动的火热氛围下愈发突出。
大促期间,直播带货热度持续走高。对于各种直播带货乱象,受访的多位专家表示仍需多管齐下加强整治。
“消费者需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理性消费。”陈音江说,消费者要保存好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遇到问题及时联系商家和平台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必要时还可以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