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主播在销售商品时声称所销售的护肤品“760元的价格,只有1000单,拍完就没有了。”不到1分钟后,主播激动地说,“还有最后100单”,营造出一种销量秒杀、尽快抢单的氛围。然而,在直播结束后点进商品链接可以看到,该套护肤品已销售2000多单,价格一直是760元。
多位业内人士称,电商主播的话术都是有套路的。某文化公司MCN负责人吴秋瑶透露说,所谓“9块9限量50单”“19块9限时1秒钟”的推销,实则是经过培训的话术,这些骗互动、骗流量、骗用户、骗消费的“剧本直播”、特定人设的直播套路,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直播销售乱象成为消费者维权焦点之一。今年4月24日,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消费者网等机构发布的《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主要反映了产品质量、虚假宣传、不文明带货、价格误导、发货、退换货、销售违禁商品以及诱导场外交易等8方面问题。其中产品质量和虚假宣传仍是直播带货的主要问题,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维权位居首位。
进入多家电商平台直播间可以看到,很多鞋帽服饰、食品等商品没有产地及生产合格证。一些商家主播使用例如“一抹就能白”“三天就见效”等话术,过分夸大商品功效。在价格方面,很多商品所谓的直播间专属价格和平时的活动价基本保持一致。谢铭提示说,“由于主播水准、与货主关系、对货品了解程度不一,在直播间从心动到行动之间,建议要求销售客服全面披露产品信息、货主名称、地址等信息。”
《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为30%-50%,远高于传统电商退货率的10%-15%。黄明经营一家女装网店,据他了解,“一些电商直播售出的服装,退货率甚至高达70%。”而消费者在主播们营造的“限量销售、不买就亏”的气氛中,易于冲动消费,当购买后反悔、以商家7天无理由退货为由选择退货时,双方常常就是否符合退货条件、货品是否相符、运输费用等产生争议。
虚假刷单等行为同样有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
数百台手机排列成一排排方阵,屏幕中闪烁着各色电商直播的画面。在一款“群控软件”的统一发号施令下,百台手机就能齐刷刷地对直播间进行“点评赞”等操作,这是一群专门提供虚假好评的“网络水军”。
如何对直播行业乱象进行有效把控、监管,平台责任首当其冲。
10月30日,浙江省杭州市司法局发布《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其中合规指引包括主体合规、直播账号合规、商品及服务合规、直播营销合规等方面内容。
针对网络直播带货乱象,合规指引中均有涉及的规范性条款。如第二章“直播电商从业者”的合规规定里,除了要取得行政许可和备案,直播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或采取其他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议或协同行为;此外,关于价格合法的内容,提示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通过低价倾销、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方式滥用自主定价权。合规指引中还对依法纳税、谨慎对待代言人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做了明确。
西南财经大学刘蓉教授认为,直播电商既要通过遵守合规规定来保障业务发展,也要通过业务发展来提高合规水平,不断实现自身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因此,直播电商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把合规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合规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