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达到1961亿元,同比增长47%。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2.15亿,占网民数量(9.89亿)的21.7%。报告预测,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2021年将达到2831亿元,同比增长45%,大健康产业整体营收规模达到7.4万亿元,同比增长7.2%。同时,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突破650亿元,同比增长18.6%。
报告指出,“互联网+医疗健康”1.0时代,主要是医疗机构通过自己的网络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疾病咨询、风险评估、提出诊断建议、院外候诊等医疗服务;2.0时代出现了互联网医院,医疗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诊疗,医生可以线上开具处方。
互联网医疗加速发展
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解决线上医疗服务支付报销难题。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符合一定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可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
从政策方面来看,新政频发驱动行业加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电子病历规范、新电子病历评级等针对医疗IT的政策越来越细化和可操作性。互联网医疗政策已由大政方针演变成《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将有更清晰的路径。医保局将推出更多政策和新型管控方式,配套的信息系统也面临升级换代和新建。同时,“十四五”规划下互联网医疗也将得到更快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月至今,共有100多家互联网医院获批或建成上线。与此同时,医保支付也快速到位。
多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火速改造信息系统实现在线结算。公开资料显示,近期已有数十家互联网医院接通医保,还有部分医院正在进行对接。
图:已接入医保支付的部分医疗机构
也就是说,互联网医疗服务广度、服务深度均在疫情推动下取得重要进展,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实体医院更重视线上服务,另一方面是医保接入,使在线就诊闭环更加完整。
患者的使用数据在近期也有较大突破。据国家卫健委介绍,截至3月20日,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同比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
互联网医疗:
“新冠疫情”成为刺激的一支强心剂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在线医疗优势凸显,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报告显示,通过大数据筛查精准确定患者和密接人员、智能医学影像加快新冠肺炎诊断效率、“互联网+医保”保障疫情期间医疗费用无接触支付等服务,互联网医疗为疫情防控带来多项助力。
在疫情中,国家及各地也都纷纷出政策,对医保覆盖互联网诊疗进行进一步明确。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
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疫情期间,全国超过10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栏,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阿里健康在线义诊平台上线4天内,访问量达到160万人次;截至2月11日,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量,达11.1亿人次,App新注册用户增长10倍,新增用户的日均问诊量增长9倍;截至2月10日下午15点,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免费义诊专区访问量超过9702万,集结2.6万名医生在线接诊,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116万人次。
除了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疗机构也纷纷推出疫情期间的专科在线咨询平台,以缓解门诊压力。比如,北京协和医院的线上专科咨询服务甫一推出就备受热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互联网作为赋能工具,在保障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传递防疫抗疫医疗知识与疫情舆论导向、保障民生、协调与配置医疗资源等四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0时代,“三医”联动
现在即将进入3.0时代,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医疗健康大数据、智能化辅助诊断系统广泛应用,同时形成线上与线下医疗双轨并行的服务体系。
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就像互联网兴起之初,都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一切都是不可信的;电商兴起之初,都认为网购商品是货不对板的。但是在企业不断创新的同时,监管政策、监管方法也不断完善和演进,行业日渐规范并蓬勃发展,甚至成为了社会基础设施,电商也已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