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汉语水平(2004年12月9日播出)央视国际(2005年04月05日16:52)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文化访谈录》,我手里是我前两天看到的一张报纸,是《重庆晚报》,题目是大学语文批判,听起来好像有点言词激烈,但是仔细看下来,有很多东西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也值得我们拿出来,和朋友们共同交流探讨,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话题,那么首先有请的就是《重庆晚报》,《今天周刊》的主任张卫先生有请。(掌声)
(短片解说词:张卫,《重庆晚报》《今天周刊》主任。11月7日,他组织了2个整版的深度报道,批判目前大学生汉语水平下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主持人:您好,这边请。
张卫:好的。
主持人:请坐。
张卫:谢谢。我来自山城重庆向各位朋友致敬。(掌声)
主持人:张先生经常上电视吗?
张卫:没有,第一次。
主持人:第一次,紧张吗?
张卫:紧张。
主持人:我看你紧张我也紧张,咱们都放松点行吗。刚才我一上来,我就说这篇报纸上面的题目,有点听起来言词激烈,您觉得这种说法过分吗?
张卫:我认为不过分,因为我们找到一个点,就是我们对这件事情进行彻底地检讨和判断,出于这种目的,和文革的大批判是两回事儿,不是一个概念。
主持人:我看您这个报道上面,是从剖析一篇范文开始的。这范文是什么人写的?
张卫:范文是我们的实习生写的。
主持人:他是什么学历?
张卫:他是大学本科四年级
主持人:学什么专业?
张卫:中文的。
主持人:学中文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在报社实习,写了一篇范文,范文是怎么样的,我给大家念念,跟我一起看一看。
主持人:是这么写的,本报讯,记者XX,昨天晚上,沙区小龙坎报刊亭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偷窃,报亭内几十本杂志,神秘失踪。目前,警方正在调查此事。据附近的一位老住户讲,事发当晚,他听到楼角发出一阵巨响,好像感觉玻璃被打烂了。后又听到有人悄悄说话,估计有人在偷东西。老板娘张女士悲痛万分,发誓要抓住这群歹徒,这些人早晚要受处罚。
第二天,民警在现场查看、取证、工作有条不紊。张感激地说:谢谢你们的帮助。我们相信你们一定查过水落石出。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民警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民警说完转身离开,张向他招手说:“谢谢你,欢迎你下次再来。”(笑)
张卫:当时我们就觉得,我们编辑是复旦大学出来了,他是学理科的,他都觉得非常吃惊,他说大四学生写得这个样子,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我们做一个大学语文的调查,我们就想到这么一块,然后我们派我们的记者,到各个高校采访,采访高校的老师,高校的学生,最后得一个结论,现在的语文水平,是整体下降。
张卫:对,在这个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向。
主持人:《重庆晚报》的整版报道,是因为这篇200多字的范文引起了,我们请一位老师来解读解读这个范文,我们请到的是,北京中文大学的讲师,邵燕君博士,有请。(掌声)
(短片解说词:邵燕君,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此处短片介绍邵燕君博士,同时用短片指出文中错误)
主持人:您好,邵博士。
邵燕君:各位好。
主持人:您请坐。
主持人:邵博士是北京中文系留校的博士,对吗?
邵燕君:对。
邵燕君:可以。
邵燕君:就是这么逐字来一下,是吧。
主持人:对。
邵燕君:昨天晚上沙清小龙堪报亭刊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偷窃,报刊摊内几十本杂志深比失踪,目前警方正在调查此事。这一段应该在新闻报道里算导语。
主持人:您指的是整个第一段。
邵燕君:第一段,新闻里面最考试算导语,问题不大,如果挑剔一点说的话,被什么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偷窃,如果改成遭遇的遭字的话,那么在新闻上来讲,它的用词效率更高。
主持人:您指这个被。
邵燕君:被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如果是糟的话,它就把新闻事件内在的含义说出来了。不过这个不算基本的文法错误,等于说是文字使用效率不高。
张卫:沙区就是沙平坝区简称的。
主持人:这个在重庆是通用的吗?
张卫:通用的,文化区。
邵燕君:有一些地方的报纸。
张卫:重庆市民看得懂。
主持人:第二段?
邵燕君:据附近一位老住户讲,事发当晚,他听到楼角发生一阵巨响,好像感觉玻璃被打烂了,后又听到有人悄悄说话,估计有人在偷东西。楼脚是四川方言吗?
张卫:就是楼下的意思,我们重庆的口语,楼角,都是楼角,但是书面语不能这么用。
邵燕君:那就是看你报纸的范畴了。
张卫:对对。
邵燕君:如果说是还是想要更多的人听到,或者更大范围的传播,是一种更正式语言的话,还是用楼下比较好。
张卫:对,我认为是这样。
邵燕君:发出一阵巨响,一阵是一个轰隆的这样一个很持续的声音,如果准确的可能是一声,可能会更准确一些。这也是比较挑剔了。好像感觉玻璃被打烂了,是他自己好像感觉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我感觉的对不对。对吧?我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但是我的理解他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好像感觉,好像应该到过了。
邵燕君:对对。
主持人:应该是感觉好像。
邵燕君:我不能确定是不是玻璃被打烂了,而不是说我不能确定我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
主持人:这是一处。
邵燕君:这是一处问题,现在很多学生都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似是而非,好像是说,当然你也看不出什么毛病来,似乎是,但是用词不精确,对它的感觉,欠一个层次,他的用法。
主持人:我们平常说话,偶尔把词用颠倒了,听听也过得去。
邵燕君:也能过得去。
主持人:但是白纸黑字落在纸上的时候,就应该讲究一些。尤其是报道。
邵燕君:后用听到有人说悄悄话,估计有人偷东西,因为是一个老住户讲,是普通人的一个叙述,稍微罗嗦一点,也就算了,在这,因为叙述者是一个普通人。
主持人:邵老师您给分松的
邵燕君:是相当松的,下面老板娘悲痛万分。
主持人:有点过分,丢几本杂志至于悲痛万分嘛。也许那个存折里面夹着两张存折,四张支票。
邵燕君:对呀。如果在文化大革命丢了国家机密也可以悲痛万分,现在可能是,发誓要抓这一群歹徒。
张卫:发给我们的原文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错别字。
邵燕君:这个女老板挺有意思,发誓要抓住一群歹徒。她自己要抓吗?
张卫:被采访的时候,说要抓住。
邵燕君:是自己抓,还是警察抓的。
张卫:那肯定警察抓了。
主持人:我特怀疑,我觉得张女士这么说了,这个地方写作文是说,受害者发誓要报仇,这是一个惯用的套话。
邵燕君:用在武侠小说里面,还以为认为这是女侠。
张卫:实习记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带进去了。
主持人:往下看,第二天民警在现场查看、取证、工作有条不紊。张感激地说:“谢谢你们的帮助,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查过水落石出,这个是一个错别字。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民警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特别像我小时候的作文。我上小学的时候,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然后我们写的小学作文题目,比如一件好事,我们一定会写这种套话。
邵燕君:这里面还有一些标点符号的错误这个有点不能容忍。
(此处画面整体展示范文中的七处错误)
张卫:我们有很多见习记者,或者实习记者,写的东西确实就像小学生。我搞不懂,因为我一直认为,你学了16年的语文,从小学到大学,16年的语文,而且是中文系的,或者新闻系,我说怎么写得这么一个稿子呢,当时我看了非常生气,非常着急。
主持人:标点符号在哪有问题,韶老师?
邵燕君:你看他查看取证中间顿号没问题,取证后面是逗号,工作有条不紊,和前面取证并列了。然后感激地说,查个,又是方言的问题,下面民警说,不用谢,这个标点符号它为什么用错,民警说那个逗号,应该是一个冒号,为什么说错,应该是冒号,为什么用错,高考要求的语法训练里,有一个特别反反复复的训练,就是说话人在中间的时候,用逗号,连贯这两句话,但是它要求的是,前面这一句话,和后面这一句话,都是一个人说的,这个时候用这种标点符号的,这个不对,它是两个,前面是两个人说的,前面是张女士说的,后面这句话是民警说的。
主持人:举个例子就说,马东说没有,你一定要去报警,马东说逗号,只有报警才能得到保护。
邵燕君:他用了这个标点符号,有点什么,显然他作为一个记者,可能他也想让它的句法变动一点,或者说中学强化那种训练在他这也遗迹
主持人:他记得有这么回事儿,不具体怎么着了。
邵燕君:这个训练最终强化了这么多遍,最终没有用到家,到这反而用错了。
主持人:民警说转身离开,张向他说招手说,欢迎您,欢迎你下次再来。
邵燕君:上他那全买报。
主持人:这段话尤其让我费解。
邵燕君:我觉得编辑不知道你们怎么处理这个稿子。
张卫:毙掉的,作为范文,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我们发现问题了。
主持人:得出结论,整个大学语文都在下降。
张卫:是这样的,老师同意这个说法,学生也同意这个想法。
主持人:调查当中有什么例子?
张卫:比如我们讲到沟通能力,就是我们记者他去沟通,他非常困难,重庆大建设,重庆是一个文化古都,有很多陪都的遗址,我们新的城市建设中,整个文物保护,遗址保护,这个情况下,我们去调查的时候,第一天派了一个老记者去,老记者去了以后,就和人家沟通得非常好,是冬至天,和现在天差不多,冬至天吃羊肉,人家民工请我们的记者吃羊肉,第二天老记者派走了,新记者去,就是一个实习记者,实习记者去了之后,因为人家就跟记者说了,领导今天才来,接受采访。新记者一去之后,没办法沟通,你们领导怎么没来呢?就用质问的口气,领导怎么没来的,民工就有点生气了,领导是领导的事,我是我的事,领导来不来,我怎么知道,这个记者也生气了,记者说如果我这个稿子写不出来,你要负责。那个民工就生气了,民工也生气了,我负责,重庆话我负麦芭哲的仿话,就是这个话就是我负屁的责。
主持人:是不是因为没有请你们实习记者吃羊肉。
张卫:还不是,就是记者存在两种,一种沟通的时候,他感到很大气,天将降大人于斯人,我这次出去采访,我背着多大的责任啊,一种这种,一种很小气。
主持人:这跟记者的性格有关系,但您说沟通能力不好,跟语文水平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呢?
邵燕君:我们教课的时候,我们那有一位老师讲,他提这被一个问题,孔庆东老师提这么一个问题,他上大学语文他第一堂课,第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请大家,把从我这个教室,走到我们北京大学的正门,路线怎么走?你跟我说清楚。这应该是一个简单的事儿,不管我在哪个教室上课,比如说电视台,在哪个演播厅,你告诉我,从这到你的西门,中央电视台的西门,你怎么走?把这个路线图指引给我。这应该是一个不难的事情。
主持人:你们北京大学的课堂里面考这个事?
邵燕君:上来是以后我们大学语文有什么用,上来先说,看咱们表达能力怎么样。
主持人:我为什么想起这个,我主持挑战主持人,我们去各地见选手,见选手的时候,我们往往用这道题,你告诉我,你今天从你们家到考场来怎么走的,这一段话说不清楚,就不会考虑这个人上节目。大学教师就会拿这句话考察语言能力。
邵燕君:我们那个课,大学语文是专门针对理科学生,往往刚从高中上来的,大一的学生,理科学生,问一下,因为大学语文现在在学校里,也受怀疑,有没有用,没有必要开下去,先提这么一个,看来都是一个简单的,老大爷老大妈都应该会的事的,站起来,十几个,没有人说得清楚。
张卫:我讲沟通能力,就是我们这一篇报道,我们做的时候,找一个实习生去采访他的老师,就是说,这个实习生他的沟通啊,他就沟通很困难,报社说了,我们语文现在没教好,他们要批判你,老师一听就冒火了,大冒起火,怎么没教好,大写语文不是学得好好的嘛,又不是开写作班。
主持人:这就好像,我今天来采访您,我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张先生其实你报纸办得很滥。就是这个意思。
张卫:老师很生气。
主持人:邵老师没说完,北京大学里面在讲,十几个人会讲不清楚。
邵燕君: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表述,就是不准确。刚才一个感觉好像,一个好像感觉,就这样的话,比如哪个路口怎么拐,表述不清楚,这是一个层面语言表达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跟张主任讲刚才讲的,换位思考,有点关怀的问题,你讲这个,不是讲完就完了,你得从被听的人,打听路的人,角度考虑,他听你这样的表述,能不能听得清楚,能不能按你的方式去走,就是找得找,找不到,你所说的那些标志物,所以这是两个层面,一个是你的语言表述的精确度的问题。
主持人:这是学生不够聪明的嘛,我相信能考进北大的学生,应该没有不聪明的。
邵燕君:所以有两个方面,不是聪明的问题,有两个方面,语文的问题,就是他表述语句精确度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关怀的问题,是不是从他人的角度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刚才张主任老说的,采访能不能跟人家有效地沟通,是不是从别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一个最简单的写路,都能反映出这样深层的问题。
主持人:您是北京大学教大学语文,在北京大学,大学语文好像针对理科生的课程是吗?
邵燕君:对,我们是中文系,我们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老师,我们都是各个的专业老师,然后这学期让你去教大学语文,然后我们的学生都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科学生。在他入学第一年,会开设这个课程。
主持人:你觉得他们的语文水平怎么样?
邵燕君:他们的语文水平参差不及。有的人特别地差,但有的学生极好。就是现在80后的学生,他们的小说,他们散文,卡夫卡中学里读得非常多,非常好。他们有一批的学生语文水平极高,但也有一批人,很多一批人确实是表述得非常地有趣,因为他们读书的,可能他们觉得未来我不是做这个的,我们的语文教育学确实有很多的问题,所以可能应试教育完了就完了。
主持人:您知道,说到人的表述特别有趣,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一些。
张卫:我遇到过。我遇到过,我给你读一段,我现在记起印象深刻的。我们派学生就是出去到区县去采访,用看起来好像很通俗的,这么一段话,在车上走的乡间路,他说汽车行驶在超乎寻常的、艰难的、泥泞的小路上。这是一句。然后碰见农民了,和农民交流了,这个农民用死鱼一样的眼睛盯着我,不知是爱还不是恨(掌声)。
主持人: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划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垂头丧气。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掌声)我们家三个成员臭气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就差了相煎何急,心狠手辣的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掌声)
张卫:其实这个小学非常关键,小学学语文,实际上我们说的是对大学语文的判断,事实上我认为小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的一个老师啊,我的一个老师,我现在还记得,40年我读小学的时候,他姓彭,他给我们教的第一课就是,我记得非常清楚,叫人、手、口、刀、木、牛、羊,七个字,讲了四节课,那时候课不是两节语文,两节数学,不是这样的,就是四节全是语文,讲了七个字,过了四十年,你还记得清清楚楚,这七个字怎么写,怎么用,怎么配词,清清楚楚。然后过了20多年,我小孩读小学一级了,我一打开也是七个字,“我爱北京天安门”,也是七个字。教化的作用是非常浓的,像我们以前学的,我记得我小学五年级出来以后,我们老师教了我估计2500个字,2500个字小学读完以后,以后包括读初中读大学,也无外乎就多学了一千多字。事实上,我们现在一般的作文,写五千万字的大小说,也就是三千多个字,我们一般说搞文就是码字,就是三千多个字码过去码过来,再电脑里面,就是复制粘贴,怎么灵活运用,就这三千多字。
邵燕君:识字不一定多,但要用得准。我表达点不同意见,我非常喜欢小学生的作文,我觉得写得非常好。
主持人:这就是老师和我的不一样的地方。
主持人:帮我们分析一下。
邵燕君:你打来我看一下,为什么?这个小学生用词非常准确,你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他,他夸张、他调侃,你如果认同他的夸张调侃,您再看一遍,您划下来所有的成语,无一处不恰当。
邵燕君:现在的中小学,有一些人,就是八十年代的小作家,当然也有可能,也有人给他们润色,比如说12岁出书,八九岁出书都有,他们接触非常早,他们用词非常早,幼儿园的小孩,有时候用的词非常准确,你不可低估他们的语言才能,我不知道是不是写的了,但是如果大家承认他的调侃夸张的语气的话,你看它的哪个词用错了。用的非常到位解气。3
张卫:另类语文。
邵燕君:五体投地,五体投地就是佛较的敬重语,对吧,指的是五体投地,把我揍得五体投地,那个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地表达出来,我想说一个问题,咱们先不说是不是小学生写的,假如真的是小学生写的,语文老师怎么对待这篇作文,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够承认调侃夸张,他能够发现这个小学生,他在这里,应该说表现了出色的语文才能,用词的才能,和表现才能。你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引导。相反,如果语文老师按照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就这么满篇的插图,如果真的是小学生想写的,你可以想像,这个小学生是什么想法,他会觉得你这个老师只是非常地僵化,看不明白我的幽默高明之处,这样会厌恶你的语文教育。
主持人:您就这么拐弯抹角地把我批评了。
主持人:我刚才说这篇作文的时候,他是一个小学生写的话,乱用成语给他两分,然后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笑话,当成一个相声里面的一段素材的话,他可能能得五分。
邵燕君:为什么要当作作文给两分呢,作文是什么意思?只要我得生动用得贴切,我以一种非常夸张幽默调侃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意思,作文就应该拿五分,为什么作文和相声两个标准呢?
张卫:我同意韶老师的意见。(掌声)
张卫:我还有一个意见,如果我搞新闻写作的话,应该更多的是文从字顺讲道理,如果我们在报道里面,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的话,读者看不懂。
邵燕君:那是记者的报道。
张卫:记者里面就不太提倡这种。小学生开发思路我觉得可以。
邵燕君:小学生这是创作,可以有各种的文体,谁规定有一种文体,但是记者是规定好了,必须用新闻闻体写作,是两回事儿。
张卫:表达客观事物。
邵燕君:特别多特别多。
主持人:会不会有这种问题,您是知道,志在四方是这个志,但是我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我听我爸爸说过,志在四方,然后当我第一次认这个字的时候,我看到电视上写的是,这个治,从此我就改不了。
主持人:我特别同意您的这种说法。那您觉得像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应该受规范?
主持人:会影响。
邵燕君:很麻烦。
主持人:我今天说我们的语文水平,如果说大家认可它在下降的话,其实跟我们方方面面的不在意,都是有关系的。
邵燕君:对,就是说,我们的语言诊视不诊视他。
主持人:生活环境里面,不能是不是把这个事儿当成事看。
张卫:很多人他认为,我们这个语文呢,汉语是天生具来的。很多老师也谈到这个,我们都会,谁不会说,谁不会写,所以现在老师就说,语文降低到小四小五,就是到了一个很低的地步,比如说请家教,数学可以请,英语可以请,语文很少请家教,好像都可以做。结果就是越来越差,越来越差。因为我还有两个例子,我觉得其实他语文他这个语文的涵养啊,是非常重的一个东西,非常重的一个东西。我们这次下去到三峡采访,到三峡采访,长江轻飘,很多飘浮物,我和实习记者一起去,走到白帝城上面。
主持人:在四川叫北帝城。
(李文,博士,美籍华人,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之女。短片介绍李文的情况)
主持人:李博士您好,请坐。
啊
主持人:听了我们刚才讨论举的例子,听到了吗?
李文:听到了。
主持人:刚才我们上场聊天的时候,她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在美国40多年了,但是她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刚才张先生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所以我们总是不觉得,中文有那么重要,从您的角度怎么看待中文?
主持人:三万多人。
李文:现在今年是2004年,两年以后已经变成第二了,西班牙还是第一。
主持人:其实在国外对中文重视程度,越来越提到人们的前列来了。
李文:内地政府也有很很大的帮助,就是说,他现在提倡就是说希望大家学习。
主持人:到去年已经排到第二了。
李文:对对对。我觉得这也要去怎么讲,就是为了我们祖国的政府,他们也是有很大的功劳,因为有一个,我算是中国的托福,这是给老外,中国人一定要考完那个试。
主持人:等于汉语水平测试。
李文:对对,就是那样子。这是在100个国家,从1990年开始有这个考试,100国家有40万,就是40万的人已经考过这个试,全世界的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考不管是韩国欧美国家,就是因为大家喜欢这个文化,喜欢这个语言,也知道这个语言,中国语言潮流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人一个骄傲,包括很多政府也希望就是说,国内的老师,或者就是说已经退休的老师们,对不对?可以多给他们一点400美金的钱,包括福利还有,去国外去内边的学校,教那边的英文老师和学生。
主持人:您是说,其实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汉语热。汉语会越来越受重视。
李文:我是哥大毕业,还有纽约私利大学,那时候,因为我是华裔,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很惭愧,去我们哥大很有名学东方研究的一个学院,教我中文的语言还有关于文化,还有政治这些全部都是老外,所以我觉得蛮讽刺的,我们需要中国人教中国的文化,而不是外国人教中国文化。
邵燕君:您说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现在国外随着经济发展,更多的中文开始重要了,那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在我们国内,现在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己对自己汉语尊重不尊重,不是说大学生层次,咱们就说最高的学术的层次上。现在在我们国内有的时候是是在国外,有的时候在国内,召开全球的这种学术讨论会,有的时候都是关于中文的话题的,比如说像我们学校也经常会开一些这种学术讨论会,参加会的人,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大多数是中国人,是华人,至少是。然后即使是外国人,他们都是深通中文,他们用中文写作研究中国问题的人,但是你会看到,满场会场,只能用一种语言在讲话,是英文,非常搞笑的是,我们在会场上,要用英文谈自己的论文。国内的人,比如说我和张先生,我们俩都在本来都是中国这么聊天的,非到了那个会场上,那个场的时候,我们不但在讲台上要讲英文,到最后毛病,我们俩最后吃饭也讲英文了。
张卫:英文霸权。(掌声)
邵燕君:似懂非懂。
主持人:不一定英语有什么问题,对自己语言不尊重。
邵燕君:我们最重要,最高等级的时候,我们捍卫应该有责任的人,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母语。我觉得这种殖民,文化在汉语的自卑,英语的殖民,心态上渗透是非常深的。
主持人:您说的是今年7月份在上海,第四届全球华裔物理学家的大会。
邵燕君:中国人的尊严。
李文:这不可否认的,英文是现代国际的第一语言,为什么这么多的,我们汉语这个热在国外,那为什么英语热在国内,我在大在新东方,很西化,说李老师你给我取一个英文名字,我说你中文讲不好,所以我说我马上批评过去,不要太洋化,有中文的一些文化,英文是第一语言。
邵燕君:北大清华应该好有的,没有挂钩的,但是我们另外有非常严格,比如我们考研究生,考博士,考博士英文极难,像魔鬼一样,我们历年来是50分及格,但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教授,很有名的教授,可能这一年招他,他只能招一个学生,报考他的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三十几个学生都有,最后到什么程度,这么多人考试,可能只有一个英语过关的,结果这个老师常常发生的,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只能选英文过线的那个人,至于他想招谁,谁在这个专业有培养前途,更有培养的潜力,没有办法,英文是一个硬线,其它都是软线。
李文:这是当初我回国的,两年前回国一个希望,希望有一个贡献就是说,我觉得不管是体质方面,或是外籍老师,国内老师,我每次听到我学生讲,为什么我学了一辈子英文,还是这么滥,哑巴英文、考试英文、应付英文,有的时候很虚荣的选英文,学英文,不是讲英文了,学汉文,我的感觉一个是学习的心态了,没有必要说学了一辈子英文,完了你的主修或者你喜欢的汉语都学不好的话,全部都一辈子浪费在这方面了,当然你有英文的需求,在国际跨国公司做事情,怎么讲,对不对,你今天就是在一个,说不好听,国内的小小一个小公司,你也一辈子讲不了英文,何必浪费这么多。
李文:我觉得是四个原因,一个是体制,我们讲,国外在高中初中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已经十六十七岁了,你有判断你要学什么语言了,我今年要去德国大使馆做事,我去进修学那个国家的语言,我今天不去美国,你要我从小一年级两年级,这么小,我觉得应该是中国是少数的国家,这么小强迫,我不晓得怎么讲,或者是说,一定要政治的教育的一定要理智。对不对?我觉得太小的时候,有的时候你都没有,自己没有作主的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英文是一个坏事情,不能排斥全盘西化。有时候看情况。
主持人:其实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四六级英语考试也好,这条线好,到底卡在什么地方合适,前些天我看到一个电视片,上面是一位画家,叫陈丹青,他是中央美院的教授,他每年招生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恐怕比你们大学遇到问题还难受,因为他所要的是那种艺术上的专业人才,而当这种专业人才被英语考试卡在外面的时候,他就痛心疾首。我们有一段片子大家看一下。
(此处插入短片陈丹青)
李文:我可不可以讲一些。大家知道我爸爸是谁?李敖,我们前一阵子看过凤凰台嘛,上面他讲关于中国的汉语在退步了,他讲一句话就是说,今天是中国文字咸鱼翻身的时代,为什么?中国13亿人口,在世界占五分之一。中国现在抬头了,当年毛主席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告诉你,今天我们要说,中国文字站起来了,可是如何站起来,如何不在现在科技里面,不被这些强制的外国文字给挤开。当年法文是盛极一时的,在十世纪的英国,讲的不是英文,国会里面讲的法文,教材里面讲的是法文,学校里面讲的法文,英国还没有起来,可是今天的英文可以把法文挤到靠边站,所以看到没有,英文在全世界,这个可以一刀切,我觉得我们中文也可以,就是靠我们自己大家努力一下。(掌声)
邵燕君:李熬先生那个节目我看了,他有一个特别振奋的说法,他说,本来是说现在是因特网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伴着英文强势过来的时代,大家很悲观地说,汉语会被淹没了,他说恰恰不是,这是中文发展的一个契机,为什么呢?他说中国字啊,写着难,尤其是繁体字,写着难,但认着一点都不难,认着是非常容易的,我给提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今年五岁,我一点都不是吹牛,夸张,随便可以检查,我们也没有,从来没有特别认真教过他认字,但是他现在认的字,杂志,儿童的,小熊威尼杂志,读下来,一点问题都没有,报纸拿下来,妈妈又哪着大火了,标题什么的,认下来。
主持人:你是说他五师自的吗?
邵燕君:不是,基本上没有费劲,比如说我们出门,出门的标语,刚开始我们家孩子认的字,都非常奇怪,消火栓,井盖上的,某某建筑公司,然后路上的什么,他问,才告诉他,因为不能灌输给他,他喜欢认,就告诉他。
主持人:这就是张先生说的,如果我们小学第一课是猪马牛羊口鼻舌耳。
邵燕君:小孩有非常强烈认字的欲望,认一点字,就看一点故事,特别地快乐,包括到最后,到什么程度,看动画片看字幕。
张卫:我们老师就是说,采访这个老师就说,语文有的功能必须慢慢把它淡化下来,太多的道义功能,道德功能,承传功能等等,它太重要,负重,不单纯语文,显得不太单纯。
主持人:好像我们给语文下降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邵博士一提起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好像拦都拦不住。有人有一种说法,说其实不是我们汉语水平下降,是世界范围内的语文水平都在下降,因为我们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量很大,我们现在说叫读图时代,我们经常会在互联网或者在其它地方,都是靠图形去辨认,我们形象思维比以前人发达很多,所以相对应的,因为我们经历没有那么多,我们的文字水平可能在降低,但是这足以引起的重视,警示,可能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东西。我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和北京大学温如敏教授请教,温教授讲,国际上的老牌知名大学,人文教育是第一位,他说即便你是搞科技的,你是搞物理化学的,你有你的专攻,但是你的语文水平,不管你是什么母语,你的语文不过关的话,你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家,因为你论文写不通,你再专业,也不可能能被更多人接受。
邵燕君: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大学语文教育,不要把它搞得特别狭隘,就理解成文化,应该理解成文化,重要的是背后的文化关怀。
主持人:我不知道我们国家现在公务员考试有考中文吗?要不要写作文?
邵燕君:不知道。
主持人:观众当中有人知道吗?
主持人: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公务员考试有没有中文?
观众:他们考一个叫申论一个作文题,是命题作文,在27号,昨天我刚刚有一个朋友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是甲级,甲级考申论,乙级不考,今年给了一个命题,农业的问题。
主持人:考甲级公务员,你的语文能力是要必考的?
观众:对对,这个问题是议论题,让你议论。
主持人:考你的语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观众:对对,我觉得这种语文表达要求更高。
李文:您是媒体的人,我记得1月1号2001年有一个内地的法律,规定是说,不管是主持人,或者是到演戏的演员,或者是国家戏院的这些表演者,老师们包括政府的公务员,都要有一个普通话,而且我在网上看的有几百个方言在内地,他们好像也开始,政府希望说,大家都开始北京的就是说中文。
主持人:普通话。普通话一级甲等的考试,要不然不能坐在这。
李文:比如说四川,讲四川话云南的话66%人口在内地。武汉,叫什么?7.8%,整个加起来是26.1%,再加上四川,讲四川话是66%,剩下是真正普通话了,北京的方言。
主持人:中国有很多方言之外有很多语系,然后北方基本语系占得比较大,四川话是北方语系。
张卫:讲得慢也能听得懂。
主持人:但是各地方语系,有的地方隔一条河岸,我讲什么听不懂。
张卫:我们有一句话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说非常困难,我在憋。
李文:有没有提倡?
张卫:提倡的,我们内地要公务员,全说普通话,我们那说得很晚,非得说得全身冒汗也得说。要贯彻我们的语言文字。
主持人:对,其实如果你普通话学习得更多的话,你的楼角就会把它写成楼下了,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以前在国外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他是马来西亚华人,然后他能讲四五种语言,我是说,语言包括中文普通话,他可以讲,他讲像四川人讲普通话那种感觉。然后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马来文可能印尼文讲一点,然后我很羡慕他,我说你很棒,你能够跟那么多人沟通,自由地交流,他说你的不知道,我才真正羡慕你,因为你能够完全掌握一门语言。
李文:对。
主持人:我没有母语,我都会讲,那因为我爸爸是客家人,我妈妈是广东人,然后我生在马来西亚,我读的是印尼人的小学,等等这种情况。所以他说我真正羡慕的是你们,因为你们可以完全掌握一门语言,但是我们身在其中的人,反而有时候并不觉得这多可贵。
邵燕君:刚才我跟李博士下面讲也是,我说你的中文讲得很好,她说就是因为你见着我新鲜,我再给你讲几次还是这套话,我在国外,也是这种感觉。现在其实我们很多人讲双语,从小太重视小孩学英文,不知道背后有问题。就是太早学两门话,可能不能完全掌握一门话,思维会受影响。我举一个小例子,就是我们有一个学生,就是化学系的,跟老师讲,昨天晚上我特别地Happy,是什么意思,说实验结果特别好。结果第二天错了,不是那个结果,实际上是坏的结果,我特别地不Happy。她用表达感情的话特别简单,用英文的,或者咱们不用英文的,现在更多的人怎么表达,我特别地开心。
主持人:你没碰到香港人,香港人跟你说,你Happy不Happy?
邵燕君:或者说我今天特别不开心,顶多用我特别郁闷,特别流行的词,这个词是从港台过来的。
李文:而且很多中文没有英文翻译的。比如说迎刀而解。这个字你帮我看一下。
主持人:迎刃而解。
李文:我看以为是刀。
主持人:就差一点。
李:夺门而出。
主持人:夺眶而出,形容眼泪。
李文:还有夺门而出,这种很生动的中文汉语,因为我是英文教育者,我都可以走,英文是我母语,比我中文好,所以我当初为什么写一个英文习语经解,因为我看这边太多的学生们,连成语都不懂了,还要学外国语,所以我写了,(英)这个中文意思是什么?
主持人:积重难返。
主持人:您说得很感动,我的眼泪夺门而出。
张卫:这次我到央视来,我们那里有很多老师找到我,他觉得一定要反映一个问题,讲到语文,他们的学生很没有创造性现在,出了另类语文,他把自己现在学的语文,他们把它编成一个顺口溜,这么说的,“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主持人:三怕谁?
张卫:周树文。
主持人:周树文,鲁迅。四怕李文讲中文。
主持人:而且我们以前的教育是文史哲为中心的,我们小学时候,语文老师都是班主任。
张卫:2004年的学生,和八十年代的不能比,八十年代不能和建国初比,建国初不能和清末明初比,那时候两三门课,就学语文,当然好了,现在的学生,思想多么地开放啊。
邵燕君:老子里的话,就是说你不用说,咱们说的以身作责,身教终于言教,我说你问这个干什么?他说我呀,孩子的姥姥病了,我对他很好什么的,儿子跟我说了一句话,说你这是在行不言之教,我不敢接话,不明白他是夸我呢,还是讽刺我?还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不言之教,我问这个小孩,我说这句话哪来的?他说老子里的啊,八岁的。我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自己看的呀。其实现在好多小孩在学这些东西,最差是我们拨人。
李文:其实我当着美籍华人,我觉得说,虽然我今天讲,讲得不太好,但是写和看非常吃力,我们叫中文ABC,一个一个香蕉,黄色皮肤在外面,所有的思想都是西化,我希望鼓励多点,华侨华裔多回来祖国,不同的方向来贡献,不同的语言方面,我来贡献英文语言方法,我最喜欢三个成语,我这两年学到的,我跟你讲是什么?一个是礼仪之邦,就事论事,还有。
主持人:第二个是什么?
李文:就事论事。
主持人:你是说你这个成语学了年了是吗?
李文:对对。爱之深,责之切。
主持人:爱之深,责之切。
李文:因为这个对我来讲,虽然我还在学习,希望你们原谅我的中文。
主持人:对不起李博士,我今天挑了你很多语言上的问题,你要知道这是爱之深,责之切。(掌声)
李文:我出学这个的时候,是因为我在国内,你也知道,关于维权,关于文明素质方面,我希望大家觉得说,今天就不是一个老外,来这边,挑骨头,所以我才刚刚学这话,所以我们两个都可以彼此用。
主持人:我们今天有人已经提出来,说是保卫汉语,可能程度没有那么严重,其实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重视,包括小孩子,已经开始,今天有很多人重新去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是好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其实每一个民族都在力图保证,自己语言的纯洁性,我们知道法国已经把保卫法文的条款写入了宪法,然后听他们告诉我笑话说,你要在法国掉到河里的话,你千万不要用英文喊救命,没人救你,你要学会用法文喊救命,才有人救你。法国对他他的语言很骄傲,然后你知道,有很多中国人去法国旅游,然后他们现在已经逐渐地会说英文了,但是不会说法文。他们在问路的时候,你张嘴跟人家讲英文,说爱佛尔铁塔怎么走,他不会理你,他听懂也不会理你,你知道怎么办?现在别人告诉我一个好的办法,是直接冲着这个法国人说中文,爱佛尔铁塔怎么走?他很茫然,然后你就露出鄙视的申请,你怎么不会中文啊?这样吧。(掌声)你会讲英文吗?然后我们用英文交流吧。
邵燕君:有一个资料,丁肇中先生,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在美国,研究工作获得奖,他拿到那个奖的时候,去瑞典领奖的时候,我看的报道材料是这么讲,他要求是用中文,获奖词的时候,我要求用中文讲。而且当时瑞典允许他用中文,美国不允许,当时中美关系有问题,他坚持用中文,谁给你翻译,他说我自己翻译,然后他又要用母语来传达出来,我们华人获得了这样一种科学成就。坚持用中文奖,最近也是在一个华人的,关于全球华人物理学家的大会上,全用英文发表,有人想用中文不允许,也是丁肇中先生他坚持用中文来讲话。
主持人:我们有一段丁肇中博士的录像,我们可以在这放给大家看一下,看能不能找到那个带子。就那一段。
(丁肇中的录象短片)(掌声)
邵燕君:我再接一句,我看到这个录像特别感动,其实我借您这个节目吧,就是呼吁一句,这是我们的领导人也好,我们的教授也好,知名的学者也好,我们的语言,五千年文明的语言,世界上最多人的语言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和尊敬的,我们没有必要再那样的场合,讲英文,显示我们国际化,我们与世界接轨,在那个时刻我们要展现我们开放的形象,同时要展现我们泱泱大国尊严的形象,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掌声)另外就是我们教育改革也有这个苗头,有的人讲,像清华北大的高等学府,要跟世界接轨,要让我们的英文老师用英文授课,至少我知道有一批,我个人非常反对,先不谈可行性问题,有多少老师能这么讲,有多少学生能听听,先不谈这些问题,泱泱大国的最高学府,用另外一国的语言,来讲授,来传授你的知识,说得难听一点,这是一种文化移民地的心态,不能这么做。
李文:我想不是种族歧视,我们在美国的话,都是觉得平常跟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有一点自大的感觉,对他们的文化,我记得我小时候去我的姑姑,住在蒙特利尔,加拿大,蒙特利尔,他们也有很多法国的传统。
主持人:法国区。
李文:所以他的招牌,英文也不行,这个比例,所以可是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想想看就是说,学中文应该比学英文法文还简单,因为我们刚刚在节目的时候讲过,法文英文文法特别简单,英文文法特别复杂,你又是He,我也是she,阴阳要分,男女要分。所以我觉得中文像我爸爸的节目讲得很不错,中文说比如说一个例子,红的樱桃,绿的芭蕉。
主持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不是一首诗里面的。
李文:这种红绿白当动词来用,当动词来用,就是这么好的生动的灵活,这种神秘感有个性的语言,对不对?可以把它弄得不错吧,我中文讲不好,用我爸爸来讲。
主持人:我很崇拜李敖先生,尤其崇拜他的气魄,因为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中国人的书,我读完了,我很崇拜这句话。
邵燕君:说说中文写得最好的人,前五百年,后五百年,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主持人:我前面讲到了一个法国人讲的笑话,然后又讲到一个中国人想在法国问路,到底要怎么去的方法其实这些,都是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欧洲的旅游的时候,能够用中文说,艾佛尔铁塔在哪,会多好。他们都能听懂至少能够猜到我们的意思,那个可能是汉语的明天,但是要想有那个明天,恐怕得从今天重视我们自己的汉语水平做起,谢谢收看这期的《文化访谈录》,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