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帕特里克节,一个用文化认同的内驱力,结合文化产业市场化手段,推动爱尔兰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在中华文化积极向外介绍自身的今天,更加值得我们剖析。
如果我说这世界上有一个节日以绿帽子为标志,别名绿帽节,你会相信吗?如果我说,仅今年全球就有超过7亿人庆祝这个节日,并且已经发展出了一个包含多元媒介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宇宙,你又会怎么想呢?
“这里没有陌生人,只有你没见过的朋友。”
在这一天,爱尔兰都柏林、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地的大街小巷都会出现成群结队欢呼游行的绿色方阵,美国“白宫”、芝加哥河也会被染成绿色。
除此之外,各地还会举行不同的文化活动,用舞蹈、音乐、戏剧等方式共同庆祝“绿帽子节”。
是的,文化有多样,并不是所有的“绿帽”都带贬义,在爱尔兰文化中,绿色反而是幸运的颜色。
“绿帽子节”,本名圣帕特里克节,原本是爱尔兰的传统宗教节日。相传,在公元四世纪,圣帕特里克(St.Patrick)应教皇派遣,前往爱尔兰传教。面对异教徒的死亡威胁,圣帕特里克临危不乱,从路旁摘下一片三叶草(三叶苜蓿,Shamrock,爱尔兰语为“seamrog”),将它的三片叶子比作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生动清晰的向人们讲述了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感动了在场的当地人,纷纷接受了圣帕特里克主的洗礼。
然而,圣帕特里克节虽然诞生于爱尔兰,但现在很多我们熟知的节日传统却起源于美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它也早已摆脱了宗教节日的身份,成为了著名的爱尔兰民族国庆日。“以爱尔兰对英国压迫和苦难的共同经历为中心的”[1],成为了爱尔兰移民塑造文化身份、建立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许多爱尔兰本土传说中的符号和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的加入到节日的内涵中,例如现在在节日庆典中常见的魔域小矮仙(Leprechauns),就来自于爱尔兰本土神话;而在庆典中会饮用的绿色啤酒的习惯,则是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学生创造的传统。
圣帕特里克节在美国的发展,使之彻底从传统的宗教节日转变为国际节日。传统风俗与在地惯习的有机融合,以及对音乐、舞蹈、美术等国家间通行文化话语的使用,使得圣帕特里克节不仅能在爱尔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英语国家刮起一阵风潮,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也会加入到节日的庆祝中来。
尤其在刚刚摆脱疫情阴影的2023年,全世界就有超过7亿人参与了圣帕特里克节的庆典,将狂欢的气氛推向高峰。
爱尔兰都柏林以“一个世纪的故事”为主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节庆庆典(3月16日至3月19日)。数千名参与者在这一天跨越国籍,汇聚爱尔兰,共同打造了7场创意盛会、10场过渡性表演、数十场文娱活动(接透析机、互动游戏、电影放映等)。
在地华人更是在17日庆典当天组成了百人方阵,以舞龙、太极功夫、欢庆锣鼓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节日庆祝方式,为2023的圣帕特里克节注入了异域魔法。
英国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节日庆祝活动,仅在17日庆典当天,就有超过60辆花车和1000多名表演者参加,吸引了超过10万的观众观看庆典。
圣帕特里克节引爆世界狂欢的背后,是一场场以文化认同感和参与度为抓手的生意经。据NRF(美国国家零售联合会)结合调研数据估计,2023年美国国民在圣帕特里克节上的人均支出在43.84美元左右,其中,18-34岁的是节日的消费主力[2]。
据德国数据同济互联网公司Statista结合市场调查数据估算,2023年,圣帕特里克节将为美国带来约69亿美元的经济收入。
从宏观上看,不难发现,对内加强文化认同度、对外提升文化参与度,是圣帕特里克节火爆全球的制胜法宝。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抽象出的有益总结,是其集体精神的代名词。只有在稳固发源根基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养料持续不断地对外输送。自十八世纪,爱尔兰裔美国人就在不断地通过公共节庆仪式等活动对圣帕特里克节及其爱尔兰文化身份进行着反复强调与凸显,在特有的符号交流和仪式化过程中,显著的增强了其文化的内聚力。通过最真挚、最直观的方式,向世界人民展现着爱尔兰文化的价值与特点。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已至,这是一个体现中国人关怀生命思想的节日,不仅有着对先人的缅怀、对过往的追思,更有着对珍爱自然、珍重生命的积极态度。无论是“秋千戏”“放风筝”还是“蹴鞠”“踏青”“青团”“寒食”,都是吸引大众共同参与节日文化的绝佳途径。
圣帕特里克节流行世界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对外推广中华传统节日、刺激假日消费、提振经济带来启示。希望下个清明,我们可以与世界携手,放鸢、踏青,共归自然,感恩生命。
注释:
[2]NFR:Howconsumersarecelebratingarecord-breakingSt.Patrick’s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