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迎来新机遇】消费者习惯了线上下单、即买即得的购物体验,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未来即时零售的需求还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随着消费场景不断向线上转移,即时零售迎来新机遇,逐渐成为驱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不同于传统电商,即时零售主要依托实体门店,结合30分钟即时配送的能力,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万物皆可到家”的消费体验,而且推动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显示,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模式业态创新不断激发消费活力,带动网络零售提质升级,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万物皆可到家
如今,外卖骑手的送餐箱已不仅仅满足为食客取送餐食,而是逐渐变成可以即时响应各种消费需求的“百宝箱”。从蔬果生鲜到日用百货,从服饰鞋帽到图书音像,从医药美妆到数码产品……越来越多商品正通过即时零售的方式被送到消费者手中,“万物皆可到家”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新趋势。
“线上下单很方便,也更安全。”广州姑娘曹萌萌平时喜欢逛超市,自从家附近的连锁超市入驻外卖平台后,她便转到线上消费。“疫情期间还是尽量减少外出聚集,从线上下单到送货上门,一般只要半小时左右,还不用自己拎大包小包。”曹萌萌说。
得益于即时零售带来的便利,很多像曹萌萌一样的年轻人习惯并爱上“随时随地点一切”。零售平台美团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入驻品牌从餐饮向日化、母婴、数码等品类扩展,平台所售商品数量和客单价不断提升,即时零售日均订单量超过430万。其中数码电器、家具厨具、宠物用品等类目的即时性消费需求显著增加。今年“双11”期间,数码外卖订单交易额同比增长13倍。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11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即时零售发展报告》显示,即时零售近5年市场规模增速达到81%。预计在2025年,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规模将突破万亿元门槛,达到约1.2万亿元。报告认为,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接纳度越来越高,即时消费场景不断延伸,从“日常买”“应急买”到“大促买”“尝鲜买”“送礼买”,消费者诉求日趋多样。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认为,疫情期间,传统电商物流受到冲击,本地线下消费也受到影响,消费者去门店购物不方便,即时零售成为畅通供需的重要方式。在他看来,即时零售业态迅猛发展,主要受益于线下实体零售的快速复苏和强大韧性。“线下丰富的供给为即时零售提供了土壤。消费者附近的商业形态足以支撑其完整的消费需求,加上30分钟送达的配送能力,即时零售业态就此繁荣起来。”厉基巍说。
从相争到相融
自电子商务兴起以来,网络购物和实体商超之间的较量就从未停歇。然而在刚刚过去的“双11”,这个原本属于传统电商平台的大促,正成为线上平台和实体门店的双重狂欢。
“叮,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早上8点,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顶路的首航超市开门迎客,来自线上的订单也如潮水般涌入。在服务台,十几包已经分拣好的货品正在等待外卖员前来取货。分拣员王淑芳一边推着购物车灵活地穿行在各条廊道间,一边快速滑动手机屏幕,为分拣好的货品打钩标记。“分拣员既要熟悉货品的摆放位置,还要检查好外观、数量、有效期等,保证商品质量。”王淑芳嘴上说着,手里不停。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分拣员职位的企业招聘需求增幅显著,位列企业最想招聘职位的第9位,成为即时零售火爆的生动注脚。
没有人喜欢等待。谈及即时零售的未来,该负责人表示,消费者习惯了线上下单、即买即得的购物体验,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未来即时零售的需求非但不会降温,还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背街小巷开旺铺
凭借离消费者更近、速度更快、商品更丰富的优势,即时零售线下实体打开了一条高速增长的新销路,也在改变实体零售的经营逻辑。
和传统商店不同,这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既没有霓虹店招,也没有精美装修,更不在闹市街区,反而栖居在背街小巷。但它却拥有近1000种商品,涉及猫狗粮、窝盆碗、驱虫药等宠物生活的方方面面。放眼这条小街,近10家生鲜、粮油、烟酒、日用主题的小店坐落其间。这是伴随即时零售的发展而兴起的另一种店铺形态——前置仓。
“地段好租金贵,店铺偏客人少,这是很多零售从业者面临的难题。”同城零售服务商上海信天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立勋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实体门店开始全面接入电商平台,成为即时零售的前置仓。日臻完善的配送体系让店铺覆盖范围由原本的1公里拓展到5公里,选址已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2020年5月,杨炎涛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在北京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宠物用品前置仓。“宠物用品虽不是高频消费,但经常有应急需要,即时零售比传统电商有速度优势,正好可以满足宠物主人的需求。”杨炎涛介绍,高峰时期每天的订单量在70单至80单,日销售额最高能突破2万元。此后两年,尝到甜头的他在北京市西城区、通州区接连开了2家新店。如今,仅靠5个人,杨炎涛的3家店越干越红火。下一步,杨炎涛已经做好准备,“我比较看好美妆品类,打算更换一些低频产品,为美妆品类腾出空间,提高动销速度”。
和杨炎涛一样,越来越多便利店、社区店、母婴店等线下商户正在加速“触网”,其间他们也会遭遇新的难题。“很多社区店、夫妻店的进销仍靠小本本记账,不仅容易出错,而且很难应对流量高峰期的大规模订单。”李立勋说。杨炎涛对此也深有体会:“日益增多的商品增加了仓储分拣难度,特别是大促期间,多平台库存需要实时更新,这对公司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挑战。”
毋庸置疑,即时零售正在为“触手可及的消费”注入新鲜血液。李立勋表示,即时零售对于丰富本地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空白点具有重要意义。“譬如三只松鼠、完美日记、花西子等从互联网兴起的国货品牌,消费者很难在线下找到实体商铺,但通过即时零售平台,消费者能方便地买到他们需要的商品。”李立勋说。
冲刺“最后一公里”
一边是丰富的本地供给,一边是海量消费需求,即时配送担负着连接供需、融通线上线下的重要使命,俨然成为同城零售的“新基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网约配送员约有1300万人,每天“跑在路上”的网约配送员已达百万人级别。即便如此,面对恶劣天气、平台大促、年节假日、热点事件等因素带来的订单量激增,无人接单、订单超时、运力约满等现象依然掣肘即时零售。
盒马北京地区运营负责人高强介绍,世界杯开赛后,小龙虾+啤酒的“看球伴侣组合”订购增幅超过5倍;近期受疫情影响,北京消费者在线上采购民生商品的订单峰值达到日常单量的3倍。“由于运力吃紧,盒马北京总部的文职人员已有半数支援拣货、打包等岗位,门店员工也兼职配送员,并与海底捞、云海肴等多家企业达成意向,通过‘共享用工’的方式尽可能补充人手,目前已有近100人报名。”高强说。
北京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马小森表示,目前的岗位缺口主要是理货员、配送员、收银员等,行业协会已帮助电商企业搭建“共享用工”交流平台,盒马、美团买菜、叮咚买菜、饿了么等即时零售平台与传统服务型企业展开合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线上平台运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