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都市,抬头望天时,总有那么几座高楼硬生生将天空分割的有棱有角,看起来很不自在。本想望望广阔蓝天祛些夏季带来的烦躁,却燥意更盛。
于是,全程300公里,北京向北,一路前行,向沽源奔去。
沽源县属张家口管辖,往北30分钟就可到达内蒙古多伦。
同为草原,沽源没有克什克腾旗的险峻,没有锡林格勒草原的广阔,它的感觉更像是后花园,有的只是花、草、庄稼农舍和美食,在这里你可以漫无目的遥望满天的星斗、完全放松的吸着纯净、略带甜味的空气,慢慢的享用着各种美味。
沽源的水
自古沽源就是塞北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据地方老人讲述,沽源是白河、黑河、滦河的发源地,又被称为“三河之源”。
河流湖泊众多是沽源的最大特色之一,其中的天鹅湖更是游客不可错过的。
泛舟于湖上,凉风习习,撑船的大爷一网一网捕捞起当地独有的高背鲫鱼,待到夕阳西下时,披晚霞而归,以做招待我们的晚餐。
将收拾好的高背鲫鱼,腌制20分钟后煎炸出锅。大火红油之中,加入秘制的酱料和红灯笼椒,上下翻炒,层层码好底菜,浇上热油,撒上葱花香菜,美食、美景、好心情,不过如此了。
沽源的草
五、六月分,大部分地区已是进入初夏,而这里还是春天。
草是矮矮的、嫩绿嫩绿的,花是黄黄的,一片一片的,阳光会透过薄雾照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放羊的大爷依然穿着厚厚的棉衣,在你拍摄的间隙和他聊几句家常,是一件乐事。
正值雨季,“轰”的一个雷声,空气中立刻充满了泥土的气息,绿意顺着草原的坡地蔓延。
雨后的草原下,藏着无数的珍馐等你来摘、来品,你会在某片杂草间发现一大墩口蘑,惊喜的感觉竟如孩子一般。
口蘑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也称为贡蘑,被称作“草原明珠”,发现和食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既然来到草原,不吃上一口亲自摘下的新鲜货,怎谈畅快?
在沽源还有一宝——大黄。
这并不是某只狗的别称,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不过,在沽源,它的茎部却可以做成一道独特的美食。
新鲜采摘的大黄,去掉叶子只保留茎,切成小块,裹上保鲜膜上锅蒸。蒸好的大黄趁热倒入白糖不停地搅拌,直到搅拌均匀。放入冰箱冷冻之后,神奇的大黄美食就出炉了↓↓↓
吃着大黄、嚼着口蘑,躺在草地湖旁,正应了那句话,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沽源的温度
其实,草原的秋季才是最美的时节。
诗人说:秋天是多彩的,那黄叶绿树红花,那旷野、那长烟、那黄昏的牧童,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在你的心头萦绕。而在我看来:秋天是含蓄的,她饱经了春的繁盛、夏得热情,不再追逐浮华和赞誉,而只是静静的看护着,属于自己的那点成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来到沽源,不得不品尝的便是这里的莜面。
沽源人独创新意,莜面中加入不同颜色的蔬菜汁,让普通莜面有了诱人的色彩。借助手掌的力量,案板上一搓,另外一手轻松拎起轻轻一抖,莜面窝窝就成型了。
这时,定要再与家人烤上一只羊羔。看大师傅将羊肉的肥油一点点烤出,带着哧哧的轻响,香稠的酱料一遍遍刷在即将烤好的脆皮之上,垂涎欲滴。
纳青山乘凉、饮湖水解渴、依草原而卧、伴美食小憩,何其快意。
大美沽源
不了解这里的人,一定会以为这里是个旅游业十分发达的地区,其实不然。
沽源县位于张家口坝上地区,总体情况是南山北川,虽然这里的环境得天独厚,但这里正在进行着扶贫攻坚战,以闪电河湿地为核心的三湖两河区域旅游产业也只是刚刚起步。
沽源县大力发展蔬菜、马铃薯种植,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项目,统筹推进光伏、旅游、生态等扶贫工程,使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过去几年,沽源县启动了12个乡镇、70个自然村、13764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工建设集中安置区17个,其中7个安置区完成房屋主体建设,工程整体进度走在全省前列,移民搬迁经验在全省推广。新建保障性住房1435套,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2168户,改造农村危房1.4万户,城乡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