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朱慧江在杭州松木场农贸市场卖了三十多年菜,在去年8月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只要在手机里装一款App,点点屏幕就能完成蔬菜进货。这种改变,源自一种全新的蔬菜配送电商模式,即以最接近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零售摊贩作为突破口,为他们完成专业配送。
3万亿市场规模电商只占3%
据悉,2012年是中国生鲜电商的元年。2012年到2014年,大批量的B2C电商平台出现,比如农村淘宝、喵鲜生。其中,2013年到2014年,由于另一个电商产业“外卖”异军突起,一夜间冒出大量餐厅和餐饮作坊,于是以美菜、列农为代表,专门面向餐厅、食堂的B2B生鲜电商平台,也应运而生。
那么,除了零售用户和食堂、餐厅,还有没有第三种配送可能?关于这个问题,余玲兵苦思冥想了好几个月。这位曾一手创建淘宝特色中国馆的前阿里系高管,如今的身份是宋小菜的CEO。而宋小菜,正是改变朱慧江进货模式的电商平台。
许多菜场摊主开始用手机进货
朱慧江现在只在需要进一些特别菜品时,才会和以前一样,凌晨三四点赶去勾庄。不过,朱慧江用习惯了老人机,现在用智能手机下单还需要儿子儿媳帮忙,“我告诉他们要买点什么,他们会帮我下单”。
王娟在万寿亭市场有一个小摊位,基本不做零售生意,每天给各个单位的食堂送菜,一共有20多家。今年年初,宋小菜在菜场里做推广,她也在手机里装了这款App。
据说,杭州50家菜场里的许多摊主,都开始通过手机进货。
资本市场继续青睐生鲜电商
今年年初,包括本来生活、易果生鲜、天天果园在内的几家生鲜电商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一个月前,宋小菜也获得了由IDG领投的A轮融资,总额达到1.04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整体而言,资本市场对生鲜电商的青睐度依旧未减。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行业竞争也在愈演愈烈。抢鲜购年初关闭;顺丰优选第四任CEO离职;Dmall高管离职裁员过半……也许过不了多久,会有更多类似的蔬菜配送平台涌出,加剧同质化竞争。
现在这批配送平台,能不能在三五年内依旧在生鲜电商行业内生存且发展呢?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