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苹果发布了一项关于“App生态系统在中国”的新研究报告。该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居恒撰写,旨在讨论苹果AppStore自2019年以来在中国市场的成果与变化,以及中国市场对苹果生态本身的影响。
当然了,因报告详细记载了中国区AppStore的营收状况,我们也有机会从报告中搞清楚那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AppStore的“苹果税”到底收了多少钱?
我们知道,苹果会对AppStore中的大多数销售类型收取佣金。这个被称作“苹果税”的佣金,也是苹果在AppStore的核心收入。2023年,中国AppStore生态的销售额总值大约有37630亿元(人民币),从规模来看,2023年中国AppStore的生态规模已经是2019年时的2.28倍。
因此,根据苹果的统计,在中国AppStore共计37630亿元中,需要收取佣金的部分只有不到5%。为了佐证这一观点,苹果也晒出了这37630亿元的大致组成: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所谓“苹果税”也不是那么重?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被苹果带偏主题了。
呼吁苹果“降税”治标不治本
回看报告中的细节,在提到“37630亿元”这个总账时,苹果的说法是“促成的营业额和销售额估算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平时用iPhone的App点外卖、打车的钱,也属于这个总账内。在这样的统计方式下,作为分母的总账大大增加。
另外,数字商品和服务的营业额和销售额与AppStore营业额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苹果的说法:
在非苹果设备(安卓手机、网页端)上购买,在苹果设备上使用的数字商品与服务,算入数字商品与服务金额内。在iPhone上购买,在非苹果设备上使用的数字内容,不算入数字商品与服务金额内。
抛开报告中这些统计技巧不谈,广大消费者和开发者之所以将这30%的佣金(如符合苹果小开发者标准,佣金比例为15%)称之为“苹果税”,其核心争议点从来都不在佣金比例上,而是因为苹果佣金“不可避免”。
和苹果在报告中提到的一样,30%的佣金比例在业内只能算是平均值,部分品牌的抽成比例甚至能来到50%。但不同于苹果的做法,其他品牌并不排斥用户用苹果AppStore生态之外消费。
得益于Android开放的特性,开发者可以绕过手机品牌的付费渠道,用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低佣金收款。但在苹果生态中,开发者无法为“绕过内购”提供任何便利。以Android上最常见的“跳转网页-拉起支付宝”模式为例,在苹果生态中:开发者不能加入任何跳转支付的指引和链接,甚至不能告诉用户“网页支付更便宜”,只允许用户自己打开浏览器,找到充值入口并完成支付。
然而,对苹果“吸血”的不满,并未就此结束。
侧载落地能给开发者减负吗?
很显然,苹果这种AppStore审核机制组建护城河,维护“消费税”地位的做法,不可能仅仅激怒中国用户。海外市场同样有大量消费者对苹果表示不满。据第三方调研机构SensorTower统计,2023年“苹果税”全球收入高达223.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0亿元。
Epic旗下的游戏《堡垒之夜》曾通过绕过AppStore内部付款渠道的方式逃避苹果税,结果与苹果打了许久官司,游戏还惨遭下架四年,直到今年7月Epic才宣布《堡垒之夜》将在欧洲地区重新上架iOS平台。
对此,视美国大型互联网企业为“印钞机”的欧盟站了出来。在欧盟的压力下,苹果做出了一些让步,在欧洲地区逐步开放第三方应用侧载;RileyTestut也在Epic的资助下推出了iOS平台首个第三方应用商店AltStorePAL。
但问题在于,苹果对侧载也有专属的收费方式。在报告中,苹果提到:
通过AppStore和/或其他app市场发布的iOSapp,每年在达到100万次安装后,开发者要为每首次安装支付0.50欧元的核心技术费;在开放第三方内购的市场,苹果的服务佣金率(不包括其app内购买系统)在美国为27%,在韩国为26%,在欧洲为17%。
换句话说,只要你在苹果生态里做买卖,“苹果税”早晚都能找到你。
佣金或“税”,最终都会让消费者买单
无论是苹果口中的佣金,还是我们平常说的“苹果税”,归根结底,这些都是苹果利用其封闭生态获得的“入场费”。不可否认,苹果为了打造这一封闭生态,确实花了不少金钱和精力。但如果苹果利用自己AppStore的生态地位,不给第三方支付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比如禁止跳转网页支付,那这种行为除了得罪消费者外没有任何作用。
佣金也好、“苹果税”也好,这些开发者无法避免的成本必定会以各种形式传递给消费者:开发者为了维持盈利,不得不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消费者则需要承担更高的费用。成本转嫁不仅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同时也抑制市场的创新活力。当然,有些海外品牌不会直接将“苹果税”体现在内购价格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苹果税”不存在,只不过是开发者“代缴”了而已。而“代缴”导致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也将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定价策略。
其实,现在也有不少开发者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苹果税”表示抗议:他们会在内购页面详细介绍苹果30%的抽成,列出这笔购买中“苹果税”有多少。毕竟这笔钱因苹果而来,最后也确实交到了苹果手上,但这样的“抗议”始终还是少数。
解铃还须系铃人,想从根本解决“苹果税”的问题,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苹果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