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想看看同行都怎么做?
对于公司内部来说,为了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对于公司外部来说,为了寻找市场的机会和挑战
2.选择好竞品分析的对象
选择细分行业的前二/三即可;
比如对于淘宝公司来说:天猫,京东,就是不错的选择;
3.对比目标状态的截屏,主要是目标用户,使用场景,功能,盈利模式,UI,用户体验等几个维度的对比;
横向放置不同产品同一功能的截屏,纵向放置当前功能页面的不同状态;
5.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怎么搞?
避免观察者的偏见,结果偏见,整个竞品分析过程要客观,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去看竞品。达到竞品分析的目标
6.常见分析方法
分析问题中常用的分析工具:5W2H分析法、十字象限分析法、MECE原则等;市场和战略中常用的方法,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SCP分析模型、麦肯锡矩阵等
竞品选择依据:用户最多两个短视频app
快手:记录真实生活(平凡);抖音:记录美好生活(舞台)
快手:年龄相对分散(农村占大数);抖音:年轻化(城市占大数)
视频运营模式::
快手去中心化分发模式,算法引入GDP+基尼系数,让快手得以给到平台UGC作者以公平而普惠的流量分配,让平台作者得以积累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
抖音采用中心化分发逻辑,重运营,爆发性强。
快手的内容调性更偏真实生活,所有老铁都可以将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在快手平台并且得以露出。
抖音对内容的强干预,让抖音的内容调性更加统一,美好而有趣,正如抖音的口号“记录美好生活”。
快手主要交互形式是双列视频,通过双列瀑布流的形式给予各个视频相对普惠的曝光机会、将更多选择权留给用户。
抖音是单列大屏,强干预的公域化内容产品,推送给用户的视频均是平台选择后的优质内容。
因此快手的容错率较高,因为用户已经提前通过标题与封面进行了一次自主选择,对于内容的容忍度较高。
准备完这些材料之后,我总感觉有点不太对。因为这些讲的其实都是快手跟抖音表现出来的不同,但是为什么二者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这几个点并没有给出答案。我很快想到了产品定位这个词,二者的产品定位不同,导致会出现上面的四点不同。那快手跟抖音的产品定位分别是什么呢?彼此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都会说快手主打下沉市场,抖音针对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也有人会说,快手low,抖音fashion。个人感觉这些说法同样都只是表现出来的不同,并不是背后的原因。
快手的slogan是“记录世界记录你”,抖音的slogan是“记录美好生活”。
从这两个slogan可以看出,快手的重点是“世界”跟“你”,而抖音的重点则是“美好”。
而抖音要传达的是“美好”的世界,什么样的东西是美好的?潮流、时尚都是人们向往与喜欢的美好。越受人追捧喜欢的东西,就越美好。年轻、美貌、豪车等金字塔顶端的事物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且都是美好且大部分人希望拥有的。所以抖音上这一类内容较多且容易成为高热。
到了这一步,我们可以得到,由于产品定位的不同,所以二者的用户群体、流量分发、内容调性等方面也就有了不同。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了,为什么二者的产品定位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快手的CEO宿华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土家小山寨,从小山寨到县城再到清华,从谷歌到百度再到创业,宿华一直在探索不同阶段的幸福感,成长的环境与经历让他极度在意社会资源公平分配这件事,所以他追求人的普惠。
有记者问张一鸣想把今日头条做成怎样一家公司,张一鸣的回答是:“先把提高信息分发效率这件事做好,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创作与分发平台。”一鸣他追求信息的分发效率,要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不管是今日头条还是抖音,本质上都是内容,只是依托于不同的载体而已,所以他追求的是内容的普惠。
产品定位的不同,源于公司管理层的价值观不同。(当然抖音初期的产品定位,应该也有要与快手形成差异化的因素。)
当前抖音dau达到4亿,快手也突破了3亿。当各自地盘的流量吃得差不多之后,下一步就会想要往对方的地盘扩张。所以抖音在做下沉,也在不断进行关系链方面的尝试;而快手则在尝试摆脱大众对他的“low”认知,邀请坂本龙一做音乐会直播,推进mcn形态的建设,也在尝试大屏的沉浸式体验。
关于聊天界面:在聊天页面下会有红色的消息数提示(包括公众号的,而且公众号的消息无点击欲望),数量会越来越多,影响用户操作视觉体验,特别是对于有强迫症的用户,可以增加一键去掉功能
关于用户隐私部分:用户会被好友直接拉入群聊,没有验证
当然下述问题属于个人使用习惯问题,并不代表所有用户,所以在其可行性方面需要进一步调研数据,需求背后的用户量。
朋友圈已读显示
群聊保存到通讯录功能应该设置成自动保存,避免出现忘了保存,聊天时又找不到群的尴尬问题。市场调研和团队商榷
定位不同:前者为移动端产品原型图,后者适用于所有。
前者都是简化了基础的操作,但是真的设计到很多的图层组合,可控地调整页面元素,
对于我来说这要看做什么样的原型,给谁看?墨刀更加方便快捷,可以做一个简单的DEOM和领导沟通;
如果是给技术将详细功能会用axure绘制原型图,交互更多更加自由,也可以更加方便的增加备注标签,方便研发人员理解
举个例子:总的来说墨刀和Axure就像美图秀秀和photoshop
定位:淘宝像个农贸市场,京东像个电器铺,拼多多(采用“爆款+低价”的模式)
京东是B2C,淘宝是C2C,
简单来说京东的模式是商家对客户,基本上卖的都是自己的东西,这样比较有保障,
淘宝是客户对客户,每个店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是代理,有的也是卖自己的东西,但是质量上可能就没有京东那样的商城有保障。
中下阶层,三四线城市(注重价格);中上阶层,一二线城市(注重品质)
淘宝和京东93.1%的购买行为,来自于直接搜索,然后根据销量和评价,决定购买与否。拼多多则是通过秒杀、特卖、清单、免费区域大量销货,这就是典型的理智用户和非理智用户的区别。一个是直奔目标而去,其它的看都不看一眼。一个是走走逛逛,看看想要的东西有没有打折,没有就买点之前没买过,目前正在打折的东西。
拼多多极大简化了购买流程,淘宝是从PC时代迁移过来的。很多PC时代的动作,都被默认合理化。在淘宝买东西,首先要加入购物车,在挑挑拣拣之后再下单。拼多多的逻辑,则是再不下单就没了。每个小细节,都对应不同的用户转化逻辑。
拼多多特有的天天领现金功能。
拼多多没有购物车功能,对此交易链路越短越便捷、转化越高;
1)淘宝和京东购物车的核心:凑优惠(购物车营销)
购物车的本质:通过营销手段鼓励单用户购买多件商品降低商家物流成本、包装成本及部分利润出让形成一定的议价能力,属于单人多品导向型购物,依赖购物车。
2)拼多多拼团的核心:获客
京东(自建物流,速度快);淘宝拼多多(第三方物流,速度慢)
外部原因:三至六线人群上网(用户)和淘宝商家外溢(供货商)。2015年以后传统电商巨头纷纷开始作出消费升级的判断和布局,2015年6月淘宝打假,清退20多万商家;2015年7月京东抛弃拍拍;2015年9月拼多多上线,而拼多多的出现则引出了消费降级的论述,淘宝特价版的推出,又被视作阿里推行消费分级的信号。对于一线城市的人而言,拼多多是消费降级。对于三到六线城市的人来说,用拼多多是消费升级。
怎么看待消费升级、降级、分级三种说法:不能只从价格角度考虑问题,升级≠价格升高,价格降低≠降级。三种说法的核心在于消费,因此不存在所谓的消费降级,用户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升级的,即消费升级,而消费分级的说法则强调了消费需求的层次性与不均衡性。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也不均衡,从电商平台角度来看,要意识到用户的消费需求升级步伐不一致,需要深刻洞察各类各阶层用户的消费需求特点,并实现差异化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