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兴(xin)高(jing)采(dan)烈(zhan)地拿到这款产品时,图标已经由被骂了千百遍的扭曲五角星改成即将被骂千万遍的绿底白字,与知乎的设计风格类似(笔者注:此处为高级黑)。
当然,网络原本就是这么一个骂骂咧咧的地方。可作为产品经理(的实习生)应该清醒地知道,设计并非只是为了外观(比如锤子工整到变态的实体按键),更要考虑到它的功能性(再比如锤子难用到变态的实体按键),具体到图标设计这里就是用户认知成本。单纯从这点来看,我认为现阶段豆瓣图标的设计风格是适合的,也极度符合这一App在豆瓣系中,或者说,在用户心中的定位。
由于产品功能层级较多,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笔者这一部分就不再展开文字叙述,而选择将其整理为思维导图附在作品展示部分,虽然最后图片尺寸依然搞得很大看起来很不方便……好吧那我就先着重说一下导图中单独列出来的两个部分,条目详情和个人详情页。
(严肃脸)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按钮。这是豆瓣社交的入口,是移动IM市场的异军,是陌生人交友的新思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所以我就先不说了。(笔者注:此处为坑)
整体来看,豆瓣这次在设计层面的表现是相当不错的。每一步都很稳妥,符合iOS规范和用户传统的认知习惯,没有任何冒进。虽然创新不大但也不乏像讨论按钮那样优秀的设计,用气泡暗示交流,数字代表规模,这就很容易激发用户的点击欲望。当然,具体使用体验如何,还得从任务着手。
缺点:没有搜索历史、没有发布和回复影评功能
评价:操作便捷,考虑到移动端生产力低下,没有设置完整的影评功能或许是件正确的选择
步骤:搜索(或扫码)——点击条目——点击价格卡片——选择购买网站——网站跳转
优点:扫码效率高、条目页面的参考价格与购买页面不同网站价格满足不同需求、比价方便、质量有保证
缺点:条目页面价格与次级页面价格有出入、购买行为发生时需要用外部浏览器进行网页跳转,割裂用户体验
评价:扫码的实际体验非常好,不仅免输入,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再考虑版本之类乱七八糟的事情;外部浏览器的设置体验很不好,何况购买这一行为对流畅度的要求尤其高,应尽量讲购买页面内嵌。
步骤:切换讨论标签——点击群组——讨论
优点:无系统通知,不干扰用户、聊天界面干净纯粹,仅支持文字与表情、长按头像可@群组成员、点击用户头像即可访问主页
缺点:优质内容无法沉淀、没有充分利用影音书的不同特点(如在唱片条目中发送歌曲等),甚至无法发送其他条目链接、聊天信息数量无限制,对用户造成困扰、新用户无法很好地融入已有圈子、单纯基于兴趣的社交关系无法长久维持活跃度
评价:豆瓣抓住了移动端短、快的特点,形成独有的兴趣社交方式。这个功能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使用场景,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出路。我可能会因为一本书和一个人成为朋友,却不是一群人。但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次大胆而且有意义的探索。就我个人而言,更期待它与豆邮能以合理的方式融合。
按理说豆瓣其实是没什么竞品的,非说有,那也只是部分功能重叠,比如影音与IMDB重叠,但考虑到中英文差异(和网速),这一竞争几乎可以忽略。
不过,我想豆瓣App更多的竞争可能还是来自整个豆瓣系。比如影视方面我可以直接使用豆瓣电影,活动方面用豆瓣同城,书籍方面用豆瓣购书单和豆瓣笔记等,既然用这些单独App的体验反而会更好,那我为什么还要使用整合起来的豆瓣App。也就是说,豆瓣App的定位究竟是什么?豆瓣官方给出的介绍是“查书和影音评分”,但这些,真的可以构成我安装它的理由嘛?
最后的最后,说点我自己关于产品定位的看法。我想,之所以会感到困惑,可能还是由于豆瓣App面向的不再是豆瓣某一功能的重度用户,而是更为广阔的普罗大众了吧。就好像现在的知乎,当你想抓住一些原本不属于你的东西的时候,就一定会丢失一些原本属于你的。不过,我也是瞎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