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正在不知不觉里被“极简主义”包围。从东京的muji到广州石牌的名创优品,从纽约到义乌的airbnb房源,还有各大畅销书榜上的极简生活指南,极简主义正制造着全球性的生活想象。在如今的中国,极简主义风潮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
作为艺术派别从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的极简主义,最早源自于二战后艺术家们对权力的反思。他们认为抽象艺术中的隐喻和符号是作者对观众意识的暴力,于是他们应用硬边、简单形式与线条等方法以除去作品任何视觉效果以外的联想。
极简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则兴起于日本。日本作者三浦展用极简主义一词描述消费与生活方式,在他的书《极简主义者的崛起》中,他观察30年的日本的社会动向与消费动向。作者在书中这样描述极简主义群体:他们“拥有不太多的物品,在房间里只摆放喜欢的物品,而且尽可能地使用天然物品”。
01.
不简单的极简门槛:作为中产阶级区分策略的极简主义
乔布斯或许可以算得上世界最著名的极简主义者之一。他的一张照片广为流传,那是创业成功的最早期,他坐在自己空荡的家中打坐,房子里除一盏灯和一台音响其他什么都没有。这样的形象再加之他生活中多年未变的纯黑上衣与牛仔裤,让他成为了极简主义的典范。人们称赞他的生活远离物欲,简单,甚至朴素。然而根据美国《连线》杂志揭露,他照片中的房子是他豪华的海边别墅,角落里的立体音响价格高达八千美金,唯一一盏点亮整个画面的落地灯也是一件价格极其昂贵的古董。而他数十年来苹果发布从未变过的纯色黑上衣,实际上都是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亲自操刀设计。
极简主义的大门并非向所有人敞开。实际上,许多极简主义理念的背后隐藏了对经济条件的要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宁缺毋滥”的购买观,极简主义者往往强调,即使没钱也不应购买那些粗制滥造的廉价产品,”要买就买最好的“。在豆瓣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小组,人们倡导“尽量少的占有”,但同时也会强调“高质量的生活”。作为组长的饭饭在帖文中便常强调极简主义对高品质的要求,并将购买廉价商品等同于“浪费”:“对于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要购买自己能买到品质最好的,以此来代替周而复始的廉价物品囤积与浪费。”对极简主义者来说,价格不是第一考虑要素,品味与审美才是,“简单生活的消费观很简单,并不是一味的克制,而是需要提高门槛。这个门槛是对自己的需要有清晰的认知,对于生活有足够的审美。”买廉价产品的消费者被视为是短视和浪费的。在纪录片《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里,描绘坏消费的画面是一大群人在黑色星期五蜂拥进大型购物商城,他们是所谓的“物质的奴隶”。而极简主义者相反则是能独立思考的清醒者,他们买少而精的物品,过着一种自控的生活。
02.
以反消费促消费:极简主义里的消费主义逻辑
极简主义对过度消费的批判局限于对个体行为的反思,很少对消费社会与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有所批判。极简主义者认为过多的物品会干扰心灵,不利于抵达真正的专注与平静,因此每个人应持有尽量少的物品。过度消费不被极简主义看作资本主义引发的必然症候,而是缘于个体无法正确处理自身和持有物的关系。极简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也是个人修行式的,提倡人们在消费前审视内心,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并学会“断”、“舍”、“离”。
03.
远离斗争现场:极简生活里的原子化个人
参考文献
5.付来友.自我技术与美好生活:对青年群体“极简生活”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08):74-82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