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双11”,消费市场迎来新一轮的热潮。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相比往年,今年的双11活动,虽然各大购物平台略有差异,但大体于10月下旬均先后开启了狂欢购物模式。面对这一消费热潮,我市“双11”的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广大实体经济与消费群体一起,双向发力,销售、消费双轨并行,促进消费复苏、提振消费信心,提高消费质量。
返乡主播推介家乡山水
10月31日,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清澈的河道中,胡洪波向网友直播家乡的山水。
今年29岁的胡洪波,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从事新媒体运营、直播策划等工作。2016年胡洪波返乡成立工作室,成为当地的网红。工作之余,他以多彩镜头记录岳西本土的人和事,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助推家乡发展。(全媒体记者储永志通讯员吴锋摄)
深耕差异化发展新主场
深山小乡乘风破圈
11月7日上午,岳西县古坊乡下坊村茶园组的生姜田里,王立平正在享受新一年的丰收。在满是小黄姜独特香气的生姜田里,工人们正在拔生姜、清理泥土、剪去姜杆、装袋运走……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11月7日,电商直播从业人员徐晓云和刘丹正在为家乡的小黄姜卖力吆喝。全媒体记者何飞摄
“今年大丰收!我种了20亩生姜,平均每亩都能产七、八千斤!”王立平算了一笔账:按照3元每斤的收购价计算,在生姜这块他今年就有40余万元的毛收入。“这十几天,每天都要请十几个人帮我收生姜。”
那么多生姜,销路没有问题吗王立平说,以往生姜收货后,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家等着生姜贩子来收购,随着直播经济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可供姜农选择的销售渠道更丰富了。
在古坊乡,电商直播从业人员充分借助古坊乡独特的生态禀赋,把直播间设在田间地头就是形式之一。部分水果、蔬菜甚至可以做到现采现发,让买方有了不同寻常的购物体验。
这天,在这片收获中的生姜田里,就有一个直播间。
“又是开心的一天,又是收获的季节。看到没有,我身后这一片片绿色,就是我们的高山小黄姜……”“我们这里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们的小黄姜都是田间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两位为收获卖力吆喝的,是电商直播从业人员徐晓云和刘丹。
作为古坊乡本地的网红,两人在小黄姜收获高峰期的主要工作,就是带货小黄姜,对于类似直播自然驾轻就熟——放眼古坊全乡,20名懂电商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本土网络直播带货能人,正在不同的生姜田里做着同样的事情。
“我们这帮助农带货的人,都怀揣着同一个梦想,让更多的人通过电商平台认识我的家乡,了解我的家乡。我们把家乡的生姜、猕猴桃、茯苓、天麻等特色产品通过直播传送到了全国各地,既要让乡亲们的产品卖上价,也要让我们的客户得实惠。”徐晓云说,她和伙伴们都坚持诚信为本,因此吸引了不少回头客。“第一个年头,我们的线上营业额就做到了40万元。”
20个早已见惯山外世界、适应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投身电商直播行业的原因是什么当然不会只是“乡情的牵引”“家乡的召唤”。
“在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我们古坊乡又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乡镇。地理位置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是发挥比较优势,遵循差异化发展理念。”古坊乡乡长汪志鹏告诉记者。“想要更好地融入广阔市场,就必须借助数字直播经济的赋能。”
同时,该乡立足本土农特产品的基础上,整合本地资源,聚拢零散农户,通过“主播+地标品牌”的助农路径,将本土红心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多种农产品打造成网销“爆品”,极大地增加了产品附加值。鼓励农户在短视频平台拍摄以家乡美食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短视频,结合农民丰收节、村BA、村乒超、乡村集市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古坊农特产品知名度,通过直播引流拉长产业链,为片区内的民宿、景区、农产品经济注入全新元素。
“为了打造数字直播小镇,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新建了直播基地,还开展培训甚至送我们到外地学习。这让我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新农人自己肩上的责任。”徐晓云说。“在以后的直播当中,会把我们的家乡更好地给大家呈现出来,让更多朋友了解并喜欢古坊。”(全媒体记者何飞通讯员余敏)
今年“双十一”,快递网点不紧张
11月7日,在大观区德宽路一菜鸟驿站内,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快递。全媒体记者付玉摄
“今年‘双十一’我们感觉到安庆快递业务量的波动没有前些年那么大。”安庆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科负责人吴恒志介绍,过去十余年间,安庆“双十一”期间快递业务量最高峰时增长超过100%,而普通年份增长60%—70%则是常态。“‘双十一’变得平淡了”成为快递业内的共识。
“我曾经历过‘双十一’快递爆仓,但现在这几年越来越难以碰到过去那种状况了。”李玉杰说,从自己经营的快递站点来看,今年“双十一”期间的快递业务量也仅上涨10%左右。谈及原因,李玉杰说主要有两点:“过去1名快递小哥送货上门每天最多只能送200件,但随着菜鸟驿站等免费取件站点的迅速普及,结合送货上门,一个站点一天能够出库1000件快递。另外,由于快递行业对于‘双十一’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应对措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很难再出现措手不及、‘爆仓’等情况。”李玉杰说,为了应对这个“双十一”可能会出现的快递高峰,他将原本的12个货架增加到了16个,工作人员也增加到3人。
“双十一”期间快递业务量的增长速度放缓,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双十一”期间“买买买”的顾客变少了。“现在电商平台全年都在‘造’节,从年头到年尾,年中有‘618’大促,下半年有‘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到了年底还有‘年货节’……消费者一看‘双十一’期间的商品价格与平时也没有便宜多少,可能他们就失去了购买的欲望。”吴恒志说,根据研判,真正的快递业务旺季已经不再是“双十一”,而是年底,“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大家买年货的热情比较高涨,年货节启动后,大家更喜欢买各种各样的年货直接寄回家。”(全媒体记者付玉)
理性消费渐成主流
“双十一”作为下半年最重要的消费大促节点,今年从10月下旬开始,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拿出大招“抢人”,天猫喊出“全网最低价”,京东则直接取消预售,拼多多“百亿补贴”……平台商战“硝烟四起”的同时,“买对不买贵,买好不买多”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物准则。在今年“双十一”的新玩法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有何新变化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随着“双十一”购物节走过第15个年头,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加入到这场购物狂欢中,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不同机制,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面对“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市民们有喜有忧,网购也逐渐趋于理性。
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各大电商平台的特点和机制比较熟悉,他们清楚的知道某一类商品在哪个电商平台购买更好,“就以‘双十一’大促为例,有的电商平台不搞套路,直接减钱,以低价著称,我一般会在这个平台上买食品等;有的平台卖家电等售后更有保障,那么我购买家电就会上这个电商平台。”市民林旻说道。
另一方面,套路多、营销玩法花哨、“大促”优惠实际不大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趋于理性。“前些年的‘双十一’,不管需不需要,化妆品都得屯三四套,每次花费至少1万元以上。很多化妆品买回来发现并不好用,或者并不适合我的肤质,实际上造成了浪费。今年‘双十一’,化妆品我只下了一单,准备用完再买,从现在的机制来看,除了‘双十一’,年货节、618大促的优惠力度都旗鼓相当,没必要屯许多,有需要再买也来得及。”方疑认为经历过多年“双十一”,她的购物已经趋于理性,“不像从前那么狂热了,也不再追求国际大牌,很多国货品牌也非常好用,性价比更高。”
真正的“物美价廉”渐行渐近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活动大幕已经拉开,市民任青青早早地赶上了这趟购物快车。
任青青今年34岁,已有10年“网购龄”,每年“双十一”购物货值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主要购买衣服、化妆品等,占全年网购货值的比例超过70%,每年熬夜等待11月11日0时集中付款清空购物车成了她印象最深的事。这两年,随着“双十一”优惠周期拉长,她网购起来更加轻松了。
“网购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商品品种多,购买方便,在正规网购平台上买,商品质量和线下购物差不多,是有保障的,价格一般也会低于线下购物,‘双十一’期间优惠力度更大,所以我对网购比较热衷。”任青青说。
位于宜秀区义和科技园的一家经营宠物用品的电商企业,从10月下旬以来,一直处于忙碌状态。
这家电商企业主要销售猫粮、猫砂、抓板等宠物用品,合作厂家上百个。在商品质量把控尤其是食品质量把控方面,首先,公司会从可靠厂家采购商品,货物入仓时对其进行抽检,并参加网购平台的抽检,在销售时,会向消费者公示猫粮配料生产厂家、出具检测报告,使其可追溯。
如今,网络购物广受消费者欢迎有其原因,不过,尽管网购有着诸多好处,在任青青看来,网购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任青青说,常有一些她看了又看、选了又选并且已经放进购物车的商品,准备在“双十一”支付购买的,结果发现价格突然上涨了,同时,店铺给出了一些优惠,等“双十一”支付完,整个算起来,优惠力度并没有很大——这种现象前些年尤其多。
市民潘玉也对记者说了她的一次网购经历,她在一个定位低价格的网购平台买了一个吹风机,结果才用两个月就坏了,吹风机尚在质保期内。她上平台试图联系店铺,但发现店铺已经关闭,生产厂家也不接受单个消费者的售后服务要求,最后,她的维权没有成功,只能自己出钱维修了。
网络购物和线下购物一样,消费者和商家在商品价格、质量方面也会存在纠纷,尤其是每年“双十一”前后,随着网购交易数量的猛增,相应的网购维权数量也会变多。
安庆市市场监管局网监局副局长凌康说,“双十一”期间,网购平台和各个店铺都会推出优惠政策,以“满减”形式为主。店铺商家先涨价再给出所谓优惠,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近年来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打击,这种现象已经被有效遏制,网购平台也会严格限制这种行为,真正将优惠给到消费者。另一方面,网购商品质量会受多方因素影响,比如厂家、商家、平台等,而在集中促销期,某件商品随着销量猛增,把控力度下降,短期质量可能也会下降。
从本市情况来看,“双十一”期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也对全市电商企业及直播电商开展了集中促销活动和直播带货行为的专项检查,以进一步规范网络商品和服务促销活动行为,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减少网络交易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双十一”期间,许多消费者沉浸在网购的愉悦中,凌康也有一些建议给消费者:首先,注意选择正规平台,按需理性购物;二是注意看清促销规则,谨防上当受骗;三是注意促销套路,谨防价格猫腻;最后,注意保存网购凭证,及时依法维权,最优最快的维权方式就是向店铺商家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全媒体记者罗少坤)
老字号直播探出新商机
今年“双11”期间,安庆各大电商也早早地忙碌起来,开启“电商+直播”模式,开足马力迎接这波网购热潮。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在“触网”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公开数据显示,商务部认证的老字号中,有近一半在网上商城开设了旗舰店。2022年,参与各大平台直播的中华老字号近350家,直播场次超过5万场,成交额超35亿元,成为品牌消费的一大亮点。
11月8日上午,在胡玉美直播间内,主播正在直播带货。全媒体记者许娟摄
“家人们,看这一颗颗都是小河虾,用料十足……”11月8日上午,位于迎江区四牌楼安庆胡玉美(四牌楼店)三楼的直播间里,主播杨晓雨正在解答观众提出的有关鲜辣虾酱的问题。她旁边坐着一位副播,呼应主播说的话,同时紧盯手机上的后台数据,以便调整直播间的货品链接。
胡玉美直播活动集中到11月11日前后三天。“我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促销活动,‘双11’当天的机制会更加给力。根据经验,今年畅销产品的备货量将增加15%左右。”杨晓雨表示,“今年‘双11’期间线上预计销售额可达到2.8万元以上,较日常涨幅约60%。”
同样尝到“老字号+直播”甜头的还有柏兆记。今年1月,安徽柏兆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6月正式开始运营电商,逐步探索这一新的销售模式。
“装包、密封、打包、装货……”11月9日,位于柏兆记玉琳路的老工厂里,员工们正在为“双11”忙碌着。“这几天假期,我们加班加点,每天都是晚上九点下班。”该公司总经理郝鹏程向记者介绍,“双11”期间,每天有近千件产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目前柏兆记所有的线下门店都拥有自己的直播账号。每月公司会推出一款线上‘爆款’,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店员在线上直播售卖,大家积极性很高涨。”该公司总经理郝鹏程向记者介绍。本月通过线上平台的下单量与往常相比增长2倍多,线上日销售额近3万元。
“今年‘双11’我在各大平台都有买买买,但较往年可能会更理智一点,主要是平时各种优惠活动也很多,平时购买胡玉美、柏兆记更多的是在线下门店,现在老字号都开启线上销售,那就更方便了。”安庆市民李娜在柏兆记边挑选食品边和记者说。(全媒体记者许娟)
手机成“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
河畔小村庄兴起“网经济”
装满纸盒子的物流货车隆隆地行驶在稻田之间,穿过大河河畔的乡间道路上,经过不起眼的农舍,桐城市青草镇徐漕村太平组的刷子产口从这里地卖到省内外。
“双11”期间,销售火爆,徐漕村村民和工人们一起将产品整理、打包、装箱,发往外地。通讯员黄健生摄
11月8日,记者进入青草镇徐漕村太平组操新志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便是摆得整整齐齐的一列文玩刷,另一边则堆放纸箱,工人们把文玩刷装进纸箱里,送往千里之外的山东。“现在不仅在网上开店,还通过直播卖货,一年可以做个几百万。”操新志说起这些数字时显得很淡然。打开手机,操新志展示了最近一年的进货清单,随便点开一单,进货都是以“10”为单位。
像操新志这样的电商经营从业者,在太平组并不罕见。沿河而立的小村庄,53户人家就有30户从事电商。一部手机,连接城市乡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电商发展,一批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太平组新农民也逐渐成为“电商达人”。
徐漕村太平组位于大沙河畔,西攘大别山脉,地处桐、怀、潜三县(市)交界处,53户农户大多从事制刷加工及上下游行业。一进入10月,赶上各平台电商促销活动,生产、上新、打包、发货,村民们忙得连轴转,“连走路都恨不得用跑的。”在徐漕村干了18年电商制刷的操新志说道。
青草镇手工制刷行业,上个世纪50年代起在这里兴起,如今发展到各类工业刷、异形刷、滚筒刷等丰富多样的制刷品。受地域因素影响,徐漕村村民们也开始制作各类刷子,比如操新志和杨进家都是从父辈开始就制作刷子柄、文玩刷等各类刷子。2005年,16岁高中毕业的操新志带着家中生产的成品刷柄天南地北推销,一年下来只能卖出百套。一次推销到浙江诸暨市看到互联网销售珍珠商品的巨大销量,操新志大为震惊,当即下定决心也要走互联网销售这条路。回家后,他成了徐漕村第一个开淘宝店的人。
说起当初直播卖刷子,操新志记忆犹新。库房里架起一部手机,站在前面,自言自语1个小时,喊到声音嘶哑,却啥也没卖出去。回忆起当初的窘境,操新志历历在目。后来随着四处取经学习,操新志逐渐掌握了一些窍门,销路也渐渐打开。操新志又拉上亲朋、邻居一起干,很快他们所在的村民组刮起电商创业风。
操新志网上开店挣钱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当地小村庄第一个“吃螃蟹者”且收获颇丰的事情引起不少轰动。听说不出门就能挣到钱,太平组村民们试探着来“取经”,开始“触网”。在甘肃当兵2年,2012年退伍回来的杨进决定不外工打工,留在老家从事电商,从实体工厂销售到网络自产自销,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厂房。“在老家有一份自己的事业特别好,而且陪在老人、孩子身边,他们有安全感,我也心安。”杨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