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来临,2024届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论文答辩阶段。今年不少高校发布通知,明确将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并对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学生写论文到底能不能使用AI,怎样约定使用范围与比例如何引导、规范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AI工具专家及业内人士有哪些观点一文读懂。
临近毕业季,毕业论文可以用AI写吗?
多所高校发文规范学生毕业论文中使用AI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下发了《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随后,该校多个学院出台了规定细则。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明确,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明确,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
大庆师范学院
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明确202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AIGC检测结果与重复率检测均应在40%以下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否则不予答辩。还有学校表示:“人工智能工具仅可用于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等辅助工作,严禁直接应用于论文撰写。”
华北电力大学
今年首次引入“AIGC检测服务系统”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查询的华北电力大学,目前正在制定标准,对学生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的场景和比例进行规范。
据了解,“AIGC检测服务系统”是以文本为检测对象,通过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比对,区分人工创作的内容和AI模型生成的文本内容,从而进行监管和维护学术诚信,简单说就是“用AI查询AI”。
如何利用该系统进行检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表示,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来生成论文,在生成的过程当中,一定是参考了现有的一些知识文本。它的词语、词频、句子、句式这些结构特征上,一定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这样痕迹和规律。那么反过来对于这样的特征和规律,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再去发现它、识别它。
用AI写论文是否靠谱
有风险引用内容或数据或存偏差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AI代写”,一众“AI智能原创写作”商品映入眼帘,有的显示已售“1w+”,有的甚至已售“10w+”。
记者随机选取一家,咨询“能否代写论文”,卖家马上回复“论文”属于平台“敏感词”,须撤回再继续对话,但“AI代写没问题”。“软件单次只能输出1000字左右。如果你要的字数多,就用软件根据你输入的标题写一份大纲,再一项项输入大纲标题生成对应内容,最后合成一篇。”该卖家说。
多名商家客服表示,咨询代写论文的顾客不在少数。梳理发现,商家推出的自研AI写作软件,仅需不到10元便可在一个月内不限次数和字数使用;如需购买国外AIGC产品,则按使用次数收费。记者询问利用AI代写的论文能否通过查重检测时,商家回复:“这个无法确保,但我们生成的每一篇都是原创,即便输入同样的标题,也会输出不同的内容。”
依赖AI工具提供的内容存在安全性、可靠性的风险。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小刘今年即将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学习中她使用了AI大模型工具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但在检索一些问题引用的文献时,她发现AI提供的一些文献,虽然标注了出处,但自己再次检索时,这些内容并不存在。此外,一些引用数据上也存在严重偏差。
AI可以成为第二作者
AI为论文写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它可以提供从选题到文稿润色、从统计分析到图表制作等助力,几乎覆盖了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方方面面。但是AI能成为“第二作者”吗答案是否定的。
2023年12月,科技部发布《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对如何依规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出具体指引,同时提出不得使用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AIGC生成的参考文献等,明确划出具体边界。
如何引导、规范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AI工具
专家:要有独创性,不能“复制粘贴”,更不能出现学术造假
如何引导、规范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AI工具,非常迫切。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敬宇表示,当前,使用AIGC应用几乎没有门槛,且提示词越精准有效,AI生成内容越具有贴近性。“AI能给作者提供灵感,帮助延展思路。但如果被滥用,可能沦为实验数据造假、论文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帮凶。”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表示,自去年以来,许多大学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课程学习。“我很鼓励学生们进行这种创新和尝试,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不能直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照搬、‘复制粘贴’。”
张洪生认为,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的技术监管应当加强。应当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规律和使用伦理,而不能投机取巧、产生偷懒心理,更不能出现学术造假、欺骗行为。
AI写作还可能造成哪些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说,AI代写整篇论文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与传统的找人代写并无二致。AI代写材料需使用海量文本数据,生成的文本内容很容易与现有作品雷同,产生侵犯著作权等法律风险。
我们还能做什么
业内人士认为,AI服务提供者应在用户注册阶段和生成内容前,以自动弹窗等方式提醒用户合理使用,通过技术设置等方式规范使用行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认为,学校应加强引导,注重提升全员信息素养和学术伦理意识,鼓励利用AI进行创意启发与辅助设计,明确禁止使用AI代写论文等。同时,有关部门和电商平台等,应合力加强对AI代写产品的监管,有效防控该类产品的滥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