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碑文里的不朽,深情太曲高和寡,,难抵过人间造化。”汉武帝刘彻和戾太子刘据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让人意难平的父子了。
太子刘据是汉武帝29岁时才得到的第一个儿子,他他一直是汉武帝最爱的孩子,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最高的,总结来讲:在刘据生前,汉武帝心中从来没有第二个太子人选;在刘据死后,直到汉武帝临死之前,都没有人被立为太子。可以说汉武帝一生中,只有刘据是他唯一认可的皇位继承人。只是造化弄人,这对父子双双含恨九泉。
1、刘据是汉武帝心中唯一的帝王人选,武帝告白:天下没有比刘据更合适的继承人
汉武帝自己感觉到了卫子夫和刘据的不安,就对刘据的亲舅舅——大将军卫青解释:“汉朝创建初期,四海不稳,如果我不变更制度,后代就无法可依;如果我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安。可是我所作所为其实是很劳民伤财的,如果后来的君主都跟我一样,那就是要亡国的征兆(所以我不需要一个“类己”的儿子)。太子就是一个能以文治国安定天下的君王,在我心中再也没人比他更合适继承我的王位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最后,汉武帝还特意叮嘱卫青:“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真是莫须有的事情,你把我的意思传达给他们,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太子更合适的储君了。”汉武帝是汉朝历史上第一个对太子展露亲情和宠爱的帝王,不得不说,对刘据而言,汉武帝绝对是位好父亲。
2、封建王朝第一个帝王与太子的温情故事,父爱如山,高不可攀
汉武帝一生征战无数,卫青将汉武帝无意更换太子的意思转告卫子夫和刘据后,太子刘据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敢站出来劝阻汉武帝不要继续征伐四方了。每当这时,汉武帝就笑着对刘据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情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有人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历史上帝王家最温情的故事,是东汉汉明帝刘庄梦见他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的那句:“十七年正月,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可是汉武帝对刘据说的这句:“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难道不温情吗?所有的灾难都由我来承受,只求你现世安稳而已。父爱如山,莫过于此。
也正因为汉武帝全身心的宠爱和信任,太子刘据后期才不把苏文、常融等太监奸佞放在眼里,卫子夫曾让刘据奏请汉武帝杀掉苏文等人,太子却自信道:“只要我不犯错,何必怕苏文等人!我爹聪明,不会相信谗言,用不着担心。”【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可见,哪怕是到了汉武帝晚年,他对太子刘据都是非常宠爱的,父子俩把话说开后,曾有过一段心意相通父慈子孝的甜蜜时光。可惜都不喜欢听卫子夫的劝解,让反对太子的势力越积越庞大。
4、父子趣事,汉武帝实力演绎“霸霸爱你么么哒”
汉武帝晚年常年外出游幸天下,每次出宫都把朝堂诸事全权托付给刘据,后宫事务则交付给皇后卫子夫。汉武帝回宫后,太子刘据每次都只挑拣最重要的事情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对刘据的决策没有不同意的,有时甚至不过问。对刘据展现了完全的信任。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
包括在巫蛊之案时,太子刘据被人诬陷造反,汉武帝其实第一反应就是不信太子会反。因为几个月前汉武帝刚杀了2个公主和刘据的所有有力外戚:丞相父子、卫青之子、卫长公主之子。所以了解儿子的汉武帝马上就知道了刘据只是害怕而已。哪怕他知道刘据已经杀了江充,还把他养在宫里的江湖术士通通烧死,还联合皇后卫子夫调用了兵马,面对诬陷刘据的人,汉武帝果断不信:“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
可惜汉武帝身边阴险小人太多,汉武帝派人去召唤太子前去甘泉宫亲自解释,可被派去的使者连刘据的面都没见,就跑回去添油加醋诬陷道:“太子不仅反了,还要杀我,幸好我命大才逃了出来汇报陛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苏文迸走,得亡归甘泉,说太子无状。上曰:“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上大怒。”】
所谓三人成虎,在小人作祟的情况下,最终父子兵戎相见,以刘据兵败逃亡而暂告一段落。后来,汉武帝哪怕明知刘据是因为害怕才步步出错,可骑虎难下,他的儿子已经找不到了。
【班固《汉书武五子传》载: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5、刘据的死,其实是汉武帝一手埋下的,也是武帝和刘据小看蝼蚁的后果
汉武帝对刘据的宠爱和信任,让奸佞小人和酷吏权臣非常害怕。可偏偏在施政方面,晚年的汉武帝喜欢任用严苛残酷的酷吏;太子性格宽厚,经常为重判的案子平反,虽然非常得民心,但是执法大臣总被打脸所以都很不高兴太子。卫子夫担心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引来祸患,每次都劝阻太子要顺从和收敛。可汉武帝听说后,却高度赞扬太子刘据的做法,对皇后卫子夫的说法不以为然。也许汉武帝喜欢重用酷吏,又为太子积攒民心的意图吧,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父子同心其乐融融,却忘了小人长戚戚,一旦逮到机会,被得罪的小人可以让天皇老子都只有死路一条。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
然而,女人往往比男人更灵敏,卫子夫的担忧最终变成了事实。巫蛊之案成为那些被太子打脸只能藏在阴沟里暗自含恨的酷吏小人们报复的机会,卫青死后,贪官酷吏结党营私,日常组团诬陷太子,巫蛊之案几乎毫无疑问的把祸水引到刘据身上。【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俗话说,蚁多咬死象,喜欢用阴狠手段办事的酷吏们,被刘据频繁打脸,其内心的阴暗,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而看着汉武帝一天天老去,太子一天天更靠近皇位,他们内心难道不害怕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巫蛊之案明明是父子间一句话解释解释就行的事情,却偏偏误会重重,最终发展到血流成河的地步,太子刘据不死的,这些人怎么可能安心呢?
6、刘据死后,汉武帝血洗朝堂,为子报仇
刘据最终还是死了,被小人泄露了行迹,最终自杀。刘据死后,汉武帝异常伤心,却不得不为了安抚人心,嘉赏所有迫害过刘据的人。
【班固《汉书·武无子传》: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臧匿泉鸠里。……山阳男子张富昌为卒,足蹋开户,新安令史李寿趋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斗死,皇孙二人皆并遇害。上既伤太子,乃下诏曰:“盖行疑赏,所以申信也。其封李寿为邗侯,张富昌为题侯。”】
【班固《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载: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也许对汉武帝来说,他只是需要一个能为自己儿子说上一句好话的人,同时,汉武帝也需要一个能为儿子报仇的人,他身边都是苏文这种邪佞和酷吏,被恐惧支配的大臣不敢做的事情,远离政治中心的小郎官冒了出来,于是又一场血雨腥风由此开始。【班固《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载: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答;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至前,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武帝见而说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
所有参与过巫蛊案和太子“谋逆”事件的人,通通被血洗。其惨烈程度也是世间少有。
7、斯人已逝,盖思子宫,弥留之际才定下新太子
班固点评这场父子相爱相杀的悲剧时说“巫蛊之祸,岂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辜,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人力所致,这里的“人”有汉武帝身边的太监、朝堂上的贪官酷吏、骗吃骗喝的江湖术士,就是这些被刘据的“贤”照出自己的丑陋歪曲的小人们,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齐心协力的制造了这场巫蛊祸事。汉武帝后来为刘据修建思子宫,此后余生,直到临死前三天才册立新太子,都说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六岁的刘弗陵当皇帝,是因为钩弋夫人受宠和刘弗陵从小就看得出很聪明。可从另一角度看,只有六岁的刘弗陵是唯一不可能参与过巫蛊之案的人。
刘据的太子冢比茂陵还高,汉武帝这位帝王又霸道又浪漫,一生辜负的女人无数,却把所有的父爱和“忠诚”都给了刘据。也许他人生中最后悔的事情,是没有实现对刘据承诺过的那句“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浓烈的爱和浓烈的恨都容易伤人,人生还是找个温和的人安度余生才好,可惜卫子夫不能选择丈夫,刘据也不能选择父亲,最终家破人亡遗恨万年。汉武帝这对父子实在让人唏嘘。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唐代:白居易《夜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