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东临新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综合垦殖场:
为做好新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根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全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农字〔2022〕19号)《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全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普查目标
到2023年,摸清新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等三大类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情况,构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信息数据库,分析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对新区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研判新区农业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趋势,为科学防控农业外来物种入侵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普查安排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以我国初步掌握的外来入侵物种信息为基础,结合公报、公告、统计年鉴、工作报告、专著、学术报告、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组织专家确定新区范围内发生面积大、危害生境广、造成损失严重的主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作为普查对象,形成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等三大类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清单。普查范围为新区农田、果园和渔业水域。
(三)普查内容。普查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等三大类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地点、分布范围、发生生境、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等情况。
(四)普查技术路线。按照面上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详见附件。
三、普查任务
(一)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填报。填报与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有关的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二)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面上调查。制定本辖区普查物种清单(附件1),全面调查辖区内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生境、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发生区域、发生面积、治理面积。填报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踏查记录表、标准样地调查(诱捕法调查、采样点调查)记录表、标本采集记录表等表格(具体技术路线见附件1)。
四、普查组织与实施
(一)普查组织。成立东临新区农业农村局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与防控工作组,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新区农业农村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办工作。自然资源部门应协助提供国土调查数据和图件。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综合垦殖场要积极参与并做好本区域内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
(二)普查实施。2022年,全面推开普查。以各乡镇(场)为基本普查单元,开展农田、果园、渔业水域等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面上调查;开展数据审核、质量核查等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2023年,开展成果核查与总结。进行普查数据质量核查,必要时开展补充调查。总结梳理普查结果,建立数据信息系统,研判新区农业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趋势,对可能造成生产、生物、生态危害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进行分类管理、跟踪监测。分析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对新区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形成新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及危害趋势报告。
(四)经费保障。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上级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同时积极争取本级专项经费,费用主要用于制定方案,组织动员、宣传、培训,踏查、样方调查、标本采集、图像记录等面上调查和重点调查,表格填报,数据录入、校核、加工,资料建档及总结验收等。
(五)质量控制。局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与防控工作组统一领导普查质量管理工作,建立覆盖普查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管理并负责监督实施,认真做好普查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工作。建立普查数据质量溯源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普查数据核查和质量评估。同时为确保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成果的保密性,必须履行保密义务,不得向任何其他机构和个人提供、泄露。
附件:东临新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方案
东临新区农业农村局抚州市自然资源局东临分局
2022年9月19日
附件
东临新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方案
依据农业农村部和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农办科〔2022〕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新区实际,制定以下技术方案。
一、东临新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
(一)踏查
2.踏查点
①确定踏查关键区域
依据新区三调(或年度更新)基本图册,将所有的交通要道进出区域的起止点、河流进出区域的起止点、水库及湖泊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车站、码头、机场、生产资料集散地、快递公司包裹集散地等列为踏查关键节点。以上述关键节点作为起点或中心,其周围1-5千米的农田生态系统、渔业水域确定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关键区域。
②设置踏查路线和踏查点
东临新区4个乡镇,2个垦殖场,按照其境内高速口、国道附近以及各种生境分布情况,拟设计2条踏查路线(图1-1),分别为路线1:岗上积镇→太阳镇2:七里岗乡→湖南乡。踏查路线将做到“三覆盖”,即覆盖区域内所有乡镇、覆盖区域内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发生的所有生境类型、覆盖所有踏查关键区域。在踏查路线上选择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发生的典型区域作为踏查点。踏查点面积应≥50亩(须包含多种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如园地)设置不少于5个踏查点,且分布在至少3个乡镇。(注: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和病虫害共用一套踏查路线)。
图1-1东临新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线路及踏查点示意图
3.踏查方法
在踏查点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发生情况进行踏查、记录。常规的人工踏查方法有平行线法、三线法、对角线法、“Z”字路线法等(见图1-2)。根据踏查点内生境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旱地、水浇地、果园、茶园等可采用对角线法或“Z”字路线法;水库、湖泊、坑塘、水田等可采用三线法或对角线法;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河流、沟渠等可采用平行线法沿两边踏查。
图1-2常用踏查方法图示
4.踏查内容
通过普查APP记录踏查点面积、生境类型、入侵物种名称、危害对象、发生面积、有无治理措施等,填写“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记录表”(见表1-1)。同一物种在踏查点内不同生境多次出现的,需要分别记录。
(二)标准样地调查
1.标准样地设置
依据踏查结果,发生频次排序或发生面积排序20-25%的物种,以及属国内首次或省内新发物种,需设置标准样地。根据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攀援植物、水生植物等)及危害生境类型,确定标准样地面积,样地面积不小于1亩;同一种入侵植物的标准样地之间的间隔不小于1000米。
2.调查方法
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标准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或样线法完成,确定调查方法后,在同一标准样地内应保持一致,不得更改。记录标准样地的生境类型、入侵物种名称、危害对象等调查数据,在普查APP中填写“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见表1-2)中对应的内容。
①样方法
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采用随机设置、规则设置、限定随机设置、代表性样方设置的样方调查方法(见图1-3)。
图1-3常用样方设置方法图示
(1)随机设置:可根据随机数字,在两条相互垂直的轴上成对地设置,或在标准样地内任意几个方向上,分别以随机步程法设置。随机数字可通过抽签、纸牌、随机数字表等获取。
(2)规则设置:又称系统设置,可使用对角线设置、棋盘法设置、梅花形设置、S形设置、Z形设置、H形设置、W形设置等,使样方以相等的间隔分布于标准样地内,或在标准样地内设置若干等距离的直线,以相等的间距在直线上选设样方。
(3)限定随机设置:以规则设置的方法,将标准样地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划分的小区域内随机选设样方。
(4)代表性样方设置:主观地将样方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区域和某些特殊的区域。
根据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发生生境选择合适的样方规格,样方大小通常为1平方米。在每个生境内设置3-5个样方,每两个样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0米。
②样线法
根据标准样地生境类型和面积大小,选择2条样线,长度60米左右,可根据标准样地面积大小和所在生境类型,设置对角线、平行线、曲线/折线(S、N、V、W、Z型)等(见图1-4)。在每条样线上等距离选取10个样点。调查时,取样签牌垂直于样点处地面插入地表,插入点半径15厘米内植物为该样点样本植物,记录调查样点内目标入侵植物出现的发生频度(目标入侵植物出现记录为1,未出现记录为0;发生频度=记录为1的样点数/20*100%)。
图1-4常用样线设置方法图示
3.调查工具准备
GPS定位仪、样方框、测绳、皮尺、计数器等测量工具,胶面防扎手套、医用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便携式雨具、手电筒、急救包等野外调查装备(图1-5)。
图1-5常用调查工具
(三)标本采集、制作及鉴定
针对难以辨认或新发现的普查清单以外的外来入侵植物物种需采集制作标本进行保存。
1.标本采集
选择有代表性特征、无病虫的植株或部分进行采集,尽可能采集花、果、根、茎、叶全生育期各部分形态特征完全的标本,任何部分有形态生长异常的植株不宜用于制作标本。地下部分有变态根或变态茎的,应一并挖出。
植物体过大,采集全株不便制作标本的,可采集长度30—50厘米的一段典型部位(如带有花、果、叶的枝条),并挖取根部。
采集雌雄异株或单性花、雌雄同株的植物标本时,雌花和雄花均应采集。
采集水生植物时,应尽可能采集到其根部。
采集寄生或附生植物时,应将寄/附主上被寄/附生的部分同时采下来,分别注明寄/附生植物及寄/附主植物,并记录寄/附主植物的种类、形态、寄/附生位置以及对寄/附生植物的影响等。
2.标本制作
为便于鉴定和长期保存,对野外采集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应根据植物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标本制作方式,包括制成蜡叶标本、浸液标本或风干标本等。
3.标本鉴定
4.图像拍摄
现场调查时,可利用普查APP内置的图片采集功能或收集相机对入侵植物发生生境、体态和主要器官如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进行特写拍摄高清晰度照片并上传。照片统一采用JPG格式,图像不低于1000万像素。对于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应及时上传到普查APP。拍摄的图像资料可作为工作工程证明及质控材料和物种鉴定参考材料。
表1-1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踏查地点:____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_______市(地、州、盟)_______________区(区、市、旗)
区划代码:□□□□□□踏查路线名称_______________踏查总面积(平方千米)_______________
踏查点名称
地理坐标
踏查点
面积(亩)
发生生境
物种名称
危害对象
发生面积(亩)
治理措施(有无)
是否设置标准样地
标准样地
编号
经度
纬度
海拔
表1-1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此表按踏查路线填写,每一踏查路线填写一表,要把所有的踏查点全部填进表格。
【踏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区(区、市、旗)等信息均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
【踏查总面积】填写踏查路线所覆盖的乡镇/街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
【踏查点名称】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踏查点所在的乡镇、村、居委会等名称。
【经度】APP自动生成,单位为度,小数点后保留6位,如113.123456°。
【纬度】APP自动生成,单位为度,小数点后保留6位,如23.123456°。
【海拔】APP自动生成或人工填写,单位为米。
【踏查点面积】人工填写踏查点所覆盖的面积,单位为亩。
【发生生境】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耕地(旱地、水浇地、水田)、园地(果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城镇公园绿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其他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库、湖泊、坑塘、沟渠、其他水域)”,如果某个物种在多种生境中发生,生境种类可多选。地类填写时须与当年度当地国土变更调查地类认定保持一致。
【物种名称】填写踏查点发现的入侵植物中文学名(可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输入物种名称的关键字,搜索并选填)。
【危害对象】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对象,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农业生产、人畜健康或生态系统。
【发生面积】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在踏查点的实际发生面积,单位为亩。
【治理措施】填写踏查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是否进行了治理。
【是否设置标准样地】选填“是”或“否”需要设置标准样地。
【标准样地编号】选择设置标准样地,APP系统将自动生成样地编号,在标准样地调查时自动呈现。标准样地编号由16位数字组成,格式为:行政区划代码+被调查入侵物种代码+区域内样地序号。其中,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国家统计局国标9位编码,第1—2位表示省级,第3—4位表示地级,第5—6位表示区级,第7—9位表示乡(镇、街道);第10—14位为被调查入侵物种代码(格式为:APP系统清单已列物种为ZW001—ZW383,没有列入清单的新发物种编号为ZWX01—ZWX99);第15—16位(01—99)代表区域内该物种的标准样地序号。如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区大苏计乡设置的长刺蒺藜草调查标准样地,为尚义区长刺蒺藜草的第4个调查标准样地,编码为130725201(9位行政区划代码)-ZW008(长刺蒺藜草代码)-04(样地序号)。
表1-2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调查区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区(区、市、旗)
调查地点
乡(镇、街道)
区划代码
□□□□□□
标准样地编号
标准样地面积
亩
米
耕地(□旱地□水浇地□水田)
园地(□果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城镇公园绿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其他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库□湖泊□坑塘□沟渠
□其他水域)
入侵物种
名称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当地
俗名
□农业生产□人畜健康□生态系统
样方法:
样方编号
1
2
3
4
5
平均值
盖度(%)
样线法:
样点编号
6
植物总株数
目标物种株数
7
8
9
10
是否采集标本
现场图片
样方/样点1
样方/样点2
样方/样点3
样方/样点4
样方/样点5
样本
表1-2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区(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填报。
【调查区区】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调查地点】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区划代码】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编号】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面积】人工填写标准样地面积,单位为亩。
【物种名称】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当地俗名】填写本标准样地调查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当地俗名(如无,请填无)。
【危害对象】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对象填写农业生产、人畜健康或生态系统。
【样方编号】标准样地中采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编号。
【盖度】指样方法所取样方中目标入侵植物垂直投影的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值,单位为%。
【样点编号】标准样地中采用样线法调查时在某样线上选取的样点编号。
【植物总株数】填写样点内所有植物的总共株数。
【目标物种株数】填写样点内目标入侵植物的株数。
【是否采集标本】填写“是”或“否”需要在标准样地采集标本,如“是”,需要继续将标本采集信息填写表1-3。
【现场图片】采用手机、数码相机拍摄生境、入侵植物(不同部位可分别拍照录入)的现场图片。
表1-3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本采集记录表(APP记录表)
标本编号
年月日
采集地点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区(区、旗)
入侵植物名称
英文名称:
别名/俗名:
采集人
记录人
鉴定人
鉴定机构
鉴定日期
标本图片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存放情况
备注
表1-3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本采集记录表填报说明
【标准样地编号】由APP从表1-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发生生境】由APP从表1-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采集地点】APP系统将依据表1-2的信息自动生成。
【入侵植物名称】填写本标准样地调查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中文学名。未知物种可不填,待专业鉴定机构完成鉴定工作后,补充填写。
【英文名称】由系统自动生成。
【拉丁学名】由系统自动生成。
【别名/俗名】选择填写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俗名。
【鉴定人】由鉴定机构负责填写。
【鉴定机构】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
【鉴定日期】由鉴定机构负责填写。
【标本图片】现场拍摄或上传手机中的标本图片。
【存放情况】填写标本的存放地点、保存条件等信息。
附件东临新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清单
74种;分别是垂序商陆、球序卷耳、鹅肠菜、刺苋紫茉莉、土荆芥、莲子草、凹头苋、绿穗苋、仙人掌、刺果毛茛、草胡椒、臭荠、北美独行菜、含羞草、白花草木樨、南苜蓿、紫苜蓿、田菁、白车轴草、红花酢浆草、通奶草、飞扬草、斑地锦、苦味叶下珠、苘麻、山桃草、月见草、待宵草、粉绿狐尾藻、野胡萝卜、阔叶丰花草、瘤梗甘薯、圆叶牵牛、牵牛、三裂叶薯、马缨丹、蔓马缨丹、曼陀罗、假酸浆、苦蘵、珊瑚樱、阿拉伯婆婆纳、蚊母草、北美车前、藿香蓟、豚草、鬼针草、大狼耙草、秋英、黄秋英、剑叶金鸡菊、野茼蒿、一年蓬、小蓬草、苏门白酒草、牛膝菊、粗毛牛膝菊、加拿大一枝黄花、裸柱菊、花叶滇苦菜、钻叶紫菀、菊芋、万寿菊、凤眼蓝、野燕麦、扁穗雀麦、多花黑麦草、铺地黍、两耳草、双穗雀稗、丝毛雀稗、大薸、长春花、凤仙花。
二、东临新区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
2.踏查节点和路线设置
根据本区域三调(年度更新)基础图册资料,找出所有交通要道及河流进出区域的起止点、车站、码头、机场、边民互市区域、生产资料集散地、快递公司包裹集散地等列为踏查关键节点。以上述关键节点作为起点或中心,将其周围1-5千米的旱地、水浇地、水田、露地蔬菜地、保护地、果园、茶园、其他园地等农作物种植区域列为踏查关键区域。
东临新区4个乡镇,2个垦殖场,按照其境内高速口、国道附近以及各种生境分布情况,拟设计2条踏查路线8个踏查点(图1-1),分别为路线1:岗上积镇→太阳镇2:七里岗乡→湖南乡。踏查路线应做到“三覆盖”,即覆盖区域内所有乡镇、覆盖区域内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发生的所有生境类型、覆盖所有踏查关键区域。在踏查路线上选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发生的典型区域作为踏查点。每条踏查路线包含多个踏查点,踏查点间距不小于5千米。(注: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和作物病虫害共用一套踏查路线,踏查点的选择以寄主植物为对象,每种寄主选择3个调查点)。
③踏查方法
在踏查点对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踏查和记录。常规的人工踏查方法有对角线法、“Z”字路线法、平行线法等(见图2-1),根据踏查点内生境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旱地、水浇地、果园、茶园等可采用对角线法或“Z”字路线法;果园、茶园、保护地等作物种植结构规律的生境可采用平行线法或对角线法。
④踏查内容
采用普查APP记录踏查点面积、踏查点发现的所有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生境类型、危害对象、发生面积、有无治理措施等,填写“区(区、市)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踏查记录表”中的内容(见表2-1)。同一物种在踏查点内不同生境多次出现的,需要分别记录。
根据普查单元内实地踏查结果,确定标准样地调查的对象,选择典型危害区域,设置标准样地。对已知的外来入侵农作物病虫害典型危害区域(持续发生面积在1亩以上)和清单未记录物种(包括疑似未记录物种)的所有发生区域,均要设置标准样地进行详细调查。
根据外来入侵病虫害的实际危害情况及危害生境类型,确定标准样地面积。样地面积等于调查对象持续危害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亩。标准样地农作物连续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应增设1个标准样地。同一区区范围内,同种入侵物种的标准样地数量原则上应不少于3块,不同标准样地间距离不小于5千米。本地未记录的外来入侵病虫害,持续发生面积无论有没有达到1亩以上,均应至少设置1个标准样地。
为明确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危害面积,在标准样地采用样方法或样线法进行调查,记录物种危害生境类型、物种名称、危害对象、调查株数/样线长度、受害株数/受害病株所跨长度、危害率等调查数据,采用普查APP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见表2-2)中的内容。
①常用调查方法。对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标准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或样线法完成。
样方法:在每块标准样地内设置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平方米或10-30株/丛,记录作物总株数和受害株数,计算危害率。
样线法:对于寄主植物高大且分布不均匀的样地,可选择样线法进行调查。在标准样地内设置5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为10米。记录受害病株所跨长度和样线长度,计算危害率。
②常用取样方法
样方法和样线法的常用取样方法包括五点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平行线取样法、棋盘取样法和“Z”字形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从标准样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样地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等5点选取样方。或者在离样地四边5-10步远的各处和对角线的交驻点,选择5个样方,样方间相隔5米以上。此方法为最常用的样方取样法。
对角线取样法:样方/样线全部落在样地的对角线上,可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两种。单对角线取样法是在样地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方/样线。双对角线取样法是在标准样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按一定距离均匀选定所需调查样方/样线。此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方形或长方形地块。
平行线取样法:作物种植布局和排列规则的样地,在病虫害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每隔数行取一行或数行进行样方/样线调查。常用于棉花、果园、茶园等作物种植区的病虫害调查。
棋盘式取样法:将所调查的样地均匀划成许多小区,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样方/样线均匀分配在样地的一定区块上。这种方法多用于分布均匀的病虫害调查。
“Z”字形取样法(也称蛇形取样法):在标准样地相对的两边各取一条平行的直线,然后以一条斜线将一条平行线的右端与相对的另一条平行线的左端相连,各样方/样线连线的形状如同英文字母“Z”。此方法适用于标准样地边缘发生多、呈点片不均匀分布的病虫害调查。
③入侵害虫辅助调查
对于趋光性强或对引诱剂敏感、田间种群密度低或零星发生、难以发现的入侵害虫,在大面积农作物种植区,设置诱虫灯或性诱捕器进行辅助调查。记录诱捕数据,采用普查APP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害虫诱捕法调查记录表”(见表2-3)中内容。对于成功诱集到外来入侵害虫的地块,需要设置标准样地,开展样方调查。记录调查结果,采用普查APP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见表2-2)中内容。
性诱捕器调查。根据性诱剂引诱害虫的有效距离,在田间挂放性诱捕器,并在入侵害虫发生盛期以及性诱剂的有效期内进行诱捕害虫数量调查,一般为3天。
捕虫网、养虫盒、带光源放大镜、昆虫针、标本盒、三角纸带、标本浸泡瓶、计数器等常规昆虫采集和测报工具,标本夹、剪枝剪/钳、卷尺、种子取样袋等常规病害采集和测报工具,GPS定位仪、便携式解剖工具套装,便携式显微镜、野外防护服、劳保手套、救生衣、救生圈等野外调查装备。
①植物病害标本采集
采集植物病害样品应选取植物发病部位,如叶片、茎秆、穗部、种子等,制成标本,同时利用普查APP填写相应的表格和采集标签。对于现场无法鉴定的病害,需将采集的新鲜样本连同采集标签,通过冷链快递给专业鉴定机构。每个标准样地的每种病害样品应不少于5份。
②植物虫害标本采集
采集植物虫害样品应尽量选取全虫态标本,重点是成虫标本。如果仅有幼虫,可随寄主植物带回饲养,待羽化后鉴定种类。对于现场不能确定的外来入侵昆虫,应采集卵、幼虫或若虫、蛹、成虫等虫态。卵、幼虫或若虫可采用95%乙醇浸泡;高龄若虫和蛹可带回室内饲养至羽化,成虫用75%乙醇浸泡或三角袋包装等,待进一步开展分子鉴定或形态鉴定。每个样地的样品数量原则上不少于3份,每份不少于20头,少于20头的全部取样。
①病害标本制作
标本现场压制。标本采集时,应在现场边采集边压制。将标本充分展开、摊平在标本纸上,再用标本夹压制、捆好,最大限度保持标本原貌。疑似细菌病害植株样品材料,以纸巾包裹后,至于自封袋内,冷链保存送交鉴定部门。
标本干燥处理。用于病原物分离的标本,严禁烘干,将田间压制的标本保存在标本夹中,前3天每天换标本纸2次,以后每天换1次直到完全干燥。不用于病原物分离的标本,可压在标本纸中,每个标本上下均放置瓦楞纸便于受热均匀,使用烘箱50℃烘干后保存。
②虫害标本制作
将冻存管中75%乙醇浸泡的虫害标本取出,待虫体稍干燥后即可制作针插标本。三角袋保存的标本需要先回软后再进行标本的制作。标本制作时需在虫体尚没有僵硬前进行整姿。对于需要展翅的标本,将虫体展翅充分干燥定型后,添加采集信息标签。
依据虫害的种类和个体大小可选择制作针插标本(适用于个体较大的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粘贴标本(适用于个体较小的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浸液标本(适用于个体较小的昆虫,以及一些类群的幼期或蛹期标本,常采用75%乙醇浸泡;如需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的标本应使用无水乙醇浸泡)。
(四)普查照片、视频拍摄
照片及视频信息资源为普查质量控制与普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查技术员在踏查、样地调查过程中须同时拍好清晰照片和短视频拍摄。
1.工作照片
采用手机(1000万像素以上)水印相机模式(手机APP)拍摄“普查技术员+普查工作牌+普查外来入侵物种”同框照片,和调查外来入侵物种大、小尺度生境照片。
2.入侵物种照片
采用数码相机或手机(1000万像素以上)拍摄入侵物种生物学特征、危害症状等高清照片或视频。
3.照片信息标注
4.影像格式要求
照片:照片统一采用JPG格式;视频:视频资料统一采用PAL制式。
表2-1区(区、市、旗)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踏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区划代码:□□□□□□踏查路线名称_______________踏查总面积_______________(平方千米)
踏查点面积(亩)
发生
生境
发生面积
(亩)
治理措施
(有、无)
表2-1区(区、市、旗)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踏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区(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踏查地调查数据填报;此表按踏查路线填写,每一踏查路线填写一表。
【物种名称】填写踏查点发现的农作物外来入侵病害或虫害中文学名(可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输入物种名称的关键字,搜索并选填)。
【危害对象】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危害对象,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农作物、人畜健康或生态系统。农作物种类明确的,可补充填写具体农作物名称,比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发生面积】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在踏查点的实际危害面积,单位为亩。
【治理措施】填写踏查点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是否采取了治理措施。
【标准样地编号】选择设置标准样地,APP系统将自动生成样地编号,在标准样地调查时自动呈现。标准样地编号由16位数字组成,格式为:行政区划代码+被调查入侵物种代码+区域内标准样地序号。其中,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国家统计局国标9位编码,第1—2位表示省级,第3—4位表示地级,第5—6位表示区级,第7—9位表示乡(镇、街道);第10—14位为被调查入侵物种代码(格式为:APP系统清单已列物种编号BC001—BC299,没有列入清单的新发现物种编号为BCX01—BCX99);第15—16位(01—99)代表区域内该物种的标准样地序号。如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区阳明洞街道设置的菜豆象调查标准样地,为修文区菜豆象的第4个调查标准样地,编码为520123002(9位行政区划代码)-BC001(菜豆象代码)-04(样地序号)。
表2-2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是否需要辅助
调查
□是□否
□农作物□人畜健康□生态系统
危害植物
样方/样线编号
调查株数/样线长度
受害株数/受害病株所跨长度
危害率(%)
危害部位
□根□茎□叶□花□果实□其他
成虫(适用于害虫)
幼虫/若虫/蛹(适用于害虫)
卵(适用于害虫)
表2-2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区(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填报。此表为针对特定入侵病虫害物种标准样地的样方调查结果录入表。
【调查区区】由APP从表2-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调查地点】由APP从表2-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区划代码】由APP从表2-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编号】由APP从表2-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物种名称】填写本标准样地调查的农作物外来入侵病害或虫害的中文学名和拉丁学名(由APP从表2-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可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修改。
【当地俗名】填写入侵物种的俗名。
【是否需要辅助调查】选填“是”或“否”需要利用诱虫灯或引诱剂(包括性诱、食诱等)开展辅助调查。如“是”,需要继续填写表2-3。
【危害植物】填写具体农作物种类名称。
【调查株数/样线长度】填写样方内的全部植株数或样线的全长。
【受害株数/受害病株所跨长度】填写样方内的全部受害植株数或样线内受害植株所跨长度。
【危害率(%)】由APP系统自动计算生成。以样方为单位计算外来入侵植物病虫害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率数值,危害率(%)=受害株数/调查株数×100%。以样线为单位计算外来入侵植物病害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率数值,危害率(%)=受害病株所跨长度/样线长度×100%。依据样地中各样方的危害率计算危害率平均值。
【危害部位】填写入侵病虫害危害植物的具体部位,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他”等。
【是否采集标本】填写“是”或“否”需要在标准样地采集标本,如“是”,需要继续将标本采集信息填写表2-4。
【现场图片】采用手机、数码相机拍摄生境、危害植物、危害部位、成虫(适用于害虫)、幼虫/若虫/蛹(适用于害虫)、卵(适用于害虫)等图片,并将相应图片通过APP上传至系统。
表2-3农作物外来入侵害虫诱捕法调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调查地区: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__市(地、州、盟)___________区(区、市、旗)________乡(镇、街道)
区划代码:□□□□□□标准样地编号_______标准样地面积_____(亩)发生生境______经度__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______海拔_______(米)
诱虫灯设备名称/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起止日期:年月日—年月日
引诱剂名称/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起止日期:年月日—年月日
入侵害虫名称
危害农作物
诱虫数量(头)
合计
雌
雄
表2-3农作物外来入侵害虫诱捕法调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区(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填报;此表为标准样地调查时采用诱虫灯或引诱剂补充调查农作物外来入侵害虫的记录表格。
【调查地区】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区划代码】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编号】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面积】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单位为亩。
【海拔】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单位为米。
【发生生境】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诱虫灯设备名称/型号】填写诱虫灯的具体名称和型号。
【引诱剂名称/成分】填写引诱剂的具体商品名称和主要成分。
【调查起止日期】填写利用诱虫灯或引诱剂开始调查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
【物种名称】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危害农作物】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诱虫数量】填写诱虫灯或引诱剂诱集的害虫雌虫数、雄虫数,合计数由APP自动生成。
表2-4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本采集记录表(APP记录表)
与物种关系
□自身□天敌□健康寄主□被危害寄主□其他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区(区、旗)乡(镇、街道)
中文学名
英文名称
拉丁学名
别名/俗名(选填)
物种分类地位
品种:
已知物种
未知物种
表2-4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本采集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区(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本采集数据填报,此表为标准样地调查所采集的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本记录表。
【与物种关系】在APP系统下拉菜单选填“标本与物种的关系”,包括“自身”、“天敌”、“健康寄主”、“被危害寄主”、“其他”等。
【物种名称】填写本标准样地调查的农作物外来入侵病害或虫害的中文学名。未知物种可不填,待专业鉴定机构完成鉴定工作后,补充填写。
【别名/俗名】选择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物种俗名。
【物种分类地位】选择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分类地位信息,虫害填写目、科、属等;病害填写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信息。未知物种可不填,待专业鉴定机构完成鉴定工作后,补充填写。
【标本图片】录入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本图片。
【危害植物】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危害的具体农作物种类名称。
【品种】填写具体农作物的品种名称。
【已知物种-采集人】填写已知物种标本采集人的名字。
【已知物种-记录人】填写已知物种表格信息记录人的名字。
【已知物种-鉴定人】填写已知物种标本鉴定人的名字。
【未知物种-采集人】填写未知物种标本采集人的名字。
【未知物种-记录人】填写未知物种表格信息记录人的名字。
【未知物种-鉴定机构】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
【未知物种-鉴定人】由鉴定机构负责填写。
【未知物种-鉴定日期】由鉴定机构负责填写。
【存放情况】填写标本的存放地信息。
1、病害(11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柑橘溃疡病菌、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花生黑腐病菌、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甘薯长喙壳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马铃薯晚疫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孢、棉花枯萎病菌;
2、虫害(17种):稻水象甲、温室白粉虱、桔小实蝇、瓜实蝇、埃及吹绵蚧、草地贪夜蛾、澳洲吹绵蚧扶桑绵粉蚧、甘薯小象甲、红火蚁、马铃薯块茎蛾、四纹豆象、意大利蜂、唐菖蒲蓟马、二斑叶螨、西花蓟马;
3、软体动物(1种):福寿螺(农田、水田及其相连沟渠)。
三、东临新区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
根据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清单物种生物学特性,选择在其入侵危害发生期或易捕捞期进行踏查。
2.踏查路线与踏查点
①确定踏查节点与关键区域
依据区域的主要生境类型和水域分布情况,踏查关键区域包括河流进入调查区区的起止点、河流的交汇地和出水口,大型水库、湖泊、湿地的进水口、出水口以及水域中心,主要成片水田及连接沟渠列为踏查关键节点。以上述关键节点作为起点或中心,其周围1-5千米的渔业水域确定为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关键区域。
③设置踏查路线和踏查点
依据实际情况拟设计2条踏查路线(图3-1),分别为①七里岗乡萘溪村(河流)→七里岗乡东岗村(沟渠)→太阳镇沙溪黄家(水库)→太阳镇高车山(水田)→岗上积镇岗上村(水库、沟渠);
②岗上积镇丰产水库(水库)→湖南乡(象牙古庙)→湖南乡山塘村(坑塘)→湖南乡流坊村(河流)。踏查路线应做到“三覆盖”,即覆盖区域内所有乡镇、覆盖区域内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发生的所有生境类型、覆盖所有踏查关键区域。在踏查路线上选择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发生的典型区域作为踏查点(见图3-1)。踏查点应包含所有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如河流)设置不少于5个踏查点,且原则上应分布在至少3个乡镇。
图3-1东临新区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线路及踏查点示意图
①渔业市场调查
走访当地的渔业市场,调查外来水生入侵物种,对照外来水生动物图册中的外来入侵物种,统计渔业市场中出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数量以及具体捕捞水域,记录未列在物种清单中的疑似外来入侵物种。
②垂钓者走访调查
走访当地各个水域的垂钓者,询问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情况,统计垂钓者渔获物中出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数量以及具体垂钓水域。
③渔船与渔民走访调查
走访当地渔民,调查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情况。
④踏查点捕捞调查
向当地渔业渔政部门申请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捕捞许可证(捕捞证),自行或雇请渔民在关键踏查点捕捞渔获物,或依据普查物种清单中的物种类型,自行布置流刺网(网孔2厘米)、定置刺网(网孔2厘米)、地笼(网孔1厘米)等网具搜集相应渔获物,河流、湖泊等生境按照图3-1踏查点设置进行踏查。捕捞调查是记录踏查结果的最主要依据,捕捞时应严格穿戴救生、防护设备,保障普查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
通过普查APP现场记录踏查点面积、生境类型、入侵物种名称、危害对象、发生面积、有无治理措施等,填写“县(区、市、旗)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记录表”(见表3-1)。同一物种在踏查点内不同生境多次出现的,同一踏查点发现多个普查物种的,均需分别记录。
依据市域内踏查结果,挑选每种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典型危害区域,如鱼类主要在河流、湖泊,两爬类主要在河流、湿地,福寿螺在沟渠,以及属国内首次或省内新发现外来入侵物种,设置标准样地。根据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及危害生境类型,确定标准样地面积,样地面积不小于1亩,同一种入侵水生动物的标准样地之间的间隔不小于2千米,每个县每个物种需设置至少5个标准样地。
依照生境类型和入侵水生动物的栖息地类型可分为:
①河流、湖泊/水库中外来鱼类调查方法
在河流(江河、小溪)流入普查单元内河段和河流交汇处各选择3个1千米的调查断面如图3-2所示。寻找专业渔民开展捕捞,或自行布置流刺网(网孔2厘米)、定置刺网(网孔2厘米)、地笼(网孔1厘米)等网具开展搜集。每个断面每种外来水生物种采集样本10尾以上(少于10尾的全部取样),对其体长、体重、食性、危害对象进行测量和记录,对其种群数量(数量比)和资源量(重量比)进行估算,并对样本进行拍照,按照调查表要求填入相应的现场照片。
在湖泊、水库或者湿地入水口处,3个1千米的调查断面如图3-3所示,寻找专业渔民开展捕捞,或自行布置网具进行捕捞。
图3-3湖泊、水库、湿地调查示意图
②外来入侵两栖、爬行类外来入侵两栖、爬行类调查方法
监测对象:巴西龟、大鳄龟、牛蛙等。
监测方法:样线法。
每条河流选择2-3个河段,每个河段沿河边设置1条样线,每条样线长400米,如图3-4所示。选定样线后,用GPS定位坐标,并在地图上标明样线的线路。监测时缓速前行,记录沿样线左右各5米范围内见到的外来入侵爬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重复计数同一只个体,不计数身后的爬行动物。通常2人合作,1人观察报告种类、数量,另1人填报、登记。根据两栖动物的活动节律,一般在晚上开展监测。
图3-4外来入侵两栖、爬行类样线法调查示意图
③水田、沟渠调查方法
在大片水田按五点采样法,设置5个2米×2米的样方,每个样方间隔至少10米,在水田相连的沟渠随机选择5个4平方米的样方开展调查,每两个样方间隔至少10米。可以通过人工拾拣和用网捞取样本,如图3-5所示,软体动物、福寿螺、食蚊鱼可用此方法。
图3-5稻田采样样方设置示意图
在水田相连的沟渠随机选择5个2米×2米的样方开展调查,每个样方间隔至少10米,如图3-6所示。
图3-6沟渠样方设置示意图
GPS定位仪,捞网、手操网、样方尺等采集工具,标尺、天平等测量称量工具,乳胶手套、雨靴等野外防护装备;救生衣、救生圈等野外防护装备;8%-10%福尔马林溶液、标签纸、采集记录表、笔、标本袋、标本瓶等保存标本的试剂和容器。
4.图像采集
①工作照片。采用手机(1000万像素以上)水印相机模式(手机APP)拍摄“普查技术员+普查工作牌+普查外来入侵物种”同框照片和调查外来入侵物种大、小尺度生境照片;
②入侵物种及采集生境照片。拍摄采集点周边生境特征、样方特征及物种个体照片,记录日期、地点、经纬度,选取体表无外伤、体型饱满的成体,鱼类拍摄侧面照2张,水平放置、鳍条展开、无遮挡、包含体长信息(放置标尺),软体动物及两栖、爬行类等拍摄腹部、背部、正面、侧面照片各2张;
(三)标本保存
选择形态完成、特征明显的个体作为样本,对大鳄龟等比较大型的入侵水生动物通过用冰块保存,保鲜活体,运送至各县级普查负责单位,其它小的个体清理样本上污物和粘液,浸入8%-10%福尔马林溶液,在标本瓶中密封保存,用标签纸标明物种名称、采样日期、地点及采样人信息。对于现场无法鉴定的水生动物种类,应将标本送至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省级以上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各县区对每种入侵水生动物和现场无法鉴定的样本保存至少5份标本,各标本需填写采集记录表(表3-3)。
表3-1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踏查地点:_____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_______市(地、州、盟)_______________县(区、市、旗)
区划代码:□□□□□□水域名称________________调查范围______________千米或亩
踏查点长度
或面积
入侵物种名称
控制手段
控制范围
是否设置采样点
采样点编号
表3-1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踏查数据填报。
【踏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市、旗)等信息均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
【水域名称】河流干流按干流名称填写,支流填写到二级支流,水库湖泊等按实际填写。
【调查范围】填写河流等的长度或者湖泊等的面积,单位为千米或亩。
【踏查点名称】踏查点所在的乡、镇或街道名称。
【踏查点长度或面积】如踏查地为河流、沟渠按长度填写,单位为千米;如踏查地为湖泊、水库、湿地、水田、养殖池塘等按面积填写,单位为亩。
【发生生境】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耕地(水田)、湿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库、湖泊、坑塘、沟渠、其他水域)”,如果某个物种在多种生境中发生,生境种类可多选。地类填写时须与当年度当地国土变更调查地类认定保持一致。
【入侵物种名称】填写踏查点发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中文学名(可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输入物种名称的关键字,搜索并选填)。
【危害对象】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危害对象,包括农业生产、渔业生产、本土物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
【控制手段】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物种控制手段,包括人工清除、化学药物杀灭和生物防治等。
【控制范围】填写实际控制的长度或面积,单位为千米或亩。
【是否设置采样点】根据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在危害较严重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进行调查,选填“是”或“否”需要设置标准样地(采样点)。
【采样点编号】选择设置标准样地(采样点),APP系统将自动生成样地(采样点)编号,在标准样地调查时自动呈现。采样点编码由13位数字组成。格式为:行政区划代码+SS(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县域内样地序号。其中,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国家统计局国标9位编码,第1—2位表示省级,第3—4位表示地级,第5—6位表示县级,第7—9位表示乡镇,第10—11位SS为被调查入侵物种类群代码,第12—13位表示调查采样点位(01—99)。如469021100-SS-01表示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入侵水生动物调查采样点位01。
表3-2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采样点调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调查区县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市、旗)
采样点长度/面积
千米/亩
耕地(□水田)
□湿地
采集网具
□流刺网□定置刺网□地笼□拖网□钓具□捞网□人工捕捉□其它
当地俗名
□农业生产□渔业生产□本土物种□生态环境□人类健康
网具/样方编号
数量比或密度
重量比
%
危害程度
□轻□中□重
平均体重
克
平均体长
厘米
总数量
尾/只
总重量
网具/样方1
网具/样方2
网具/样方3
网具/样方4
网具/样方5
个体
群体
表3-2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采样点调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填报;此表为标准样地调查所发现的所有入侵水生动物汇总表。
【调查区县】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调查地点】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区划代码】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采样点编号】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采样点长度/面积】指标准样地的长度或面积,长度单位为米,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采集网具】按照调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网具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包括流刺网、定置刺网、地笼、拖网、钓具、捞网、人工捕捉等。
【物种名称】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中文学名,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可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修改。
【当地俗名】填写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俗名。
【网具/样方编号】采样点中采集网具编号或选取的样方编号。
【数量比或密度】数量比指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占河流所有鱼类(所有渔获物)数量的比例,单位为%。密度指单位面积内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数量,单位为个/平方米。
【重量比】重量比指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占河流所有鱼类(所有渔获物)总重量的比例。
【危害程度】按照种群数量和危害大小分为轻、中、重三类。
轻:重量比平均值小于5%;
中:重量比平均值为5%—10%;
重:重量比平均值大于10%。
【平均体重】填写采集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样本的平均体重,单位为克。
【平均体长】填写采集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样本的平均体长,单位为厘米。
【总数量】填写采集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样本总的个体数,单位为尾或只。
【总重量】填写采集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样本总的重量,单位为克。
【是否采集标本】填写“是”或“否”需要在标准样地采集标本,如“是”,需要继续将标本采集信息填写表3-3。
【现场图片】对周边生境、调查样方、采集个体和群体分别拍摄照片。
表3-3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采集记录表
(APP记录表)
别名/俗名
标本保存方式
□乙醇□福尔马林□冷冻□干标本□骨骼标本□其它
标本照片
标本1
标本2
标本3
表3-3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采集记录表填表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本采集数据填报,此表为标准采样点调查所采集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记录表。
【标本编号】标本编号由14位数字组成,格式为:行政区划代码+SS(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识别码)+县域内标本序号。其中,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国家统计局国标9位编码,第1—2位表示省级,第3—4位表示地级,第5—6位表示县级,第7—9位表示乡镇,第10—11位SS为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识别码,第12—14位表示县域内标本序号(001-999)。
【入侵物种名称】由APP从表3-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未知物种可不填,待专业鉴定机构完成鉴定工作后,补充填写。
【采集地点】由APP从表3-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本保存方式】选填标本保存的方式。
【鉴定人】填写标本鉴定人的名字。
【采集人】填写标本采集人的名字。
【记录人】填写信息记录人的名字。
【标本照片】录入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照片。
4种(福寿螺、巴西龟、牛蛙、食蚊鱼)
四、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质量控制
(一)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新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的质量控制(以下简称“质控”)。
(二)基本原则
1.全过程质控
对面上调查的前期准备、数据采集、录入汇总等全过程实施质控,及时识别和消除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与行为。
2.全员质控
全体参与面上调查的人员都是质控主体。各级普查机构通过人员选聘、分工及培训,明确各自岗位上的质控目标和要求。
3.逐级分类质控
省、市、县三级分别开展面上调查质控。国家级普查质控机构对地方调查数据进行抽查、核验。按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分类别进行质控。
(三)质控组织与职责
1.组织形式
各市、县(区)成立本区域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工作组。
2.主要职责
参照全国质控总体要求,制定本区域普查质控制度、办法和措施。设立质控岗位,落实人员与责任。制定质控工作计划。开展各阶段、各环节质控,检查、指导及抽查下级普查机构工作。收集、整理、分析各阶段工作质量状况和问题,对共性问题及时通报和解决,防止大范围系统性偏差。做好本区域普查成果的质量验收工作,编制验收报告,据实分析和反映质量状况。配合上级普查机构开展质量检查与抽查。
(四)质控内容与要求
1.准备阶段
普查方案制定。要求开展普查工作技术到位,内容全面详实,能够直接操作。
普查员及质控员。三类普查人员到位,要求专业对口,工作认真负责。
基础资料。普查物种清单、识别图册、技术手册到位,本区域三调及最新基础图册、农业生产情况数据等均需到位。
普查表的印制。由部普查办及省普查组统一制定的各类表格,由各地、县级普查机构负责印发到位,不得更改普查表格式。
2.清查阶段
县级普查区根据省级普查物种清单,制定清查计划,针对各类对象开展清查工作,确定本区域实际普查清单。
结合省级清单和清查清单,进行档案管理及工作记录等,核对清查数据,复核并确认普查清单信息发生的变动情况。
市级普查机构组织市级专家组评审清查清单,并编写物种清查报告。
3.踏查阶段
踏查路线规划。确保乡镇、生境、关键区域路线三覆盖;踏查路线须经过市级普查工作组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查。
踏查点的设置。确保每种生境设置踏查点不少于5个,且分布在三个乡镇。
踏查方法的选用。确保踏查方法的选用符合规程要求。
4.数据采集阶段
空间数据。利用电子地图标注测量,辅以GPS定位仪现场测量。
静态数据。一是从主管部门历史档案中查阅,二是从对象管理单位业务、管理和会议记录获取,三是现场测量获取,四是采用计算方式获取。
5.普查表填报阶段
①内部审核
填报单位对普查表数据实施内部审核制度,即普查员自查和质控员审核。
②会审
普查机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会审,重点对关键数据审核,如入侵物种种类、发生区域和面积、危害程度等。审核方法包括与已掌握数据进行核对,根据经验和已有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等,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③质量抽查审核
包括区级普查机构组织的审核和上级普查机构对下级的普查数据进行抽查。主要审核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必要时开展数据平衡分析。
6.数据录入及汇总阶段
①数据录入审核
区级普查机构按照普查区和专业分类,对全部普查表进行复录检查。市级普查机构组织本区县级普查机构相互交叉作业,按20%比例抽取对应区县普查表复录检查。省级普查机构组织开展普查表抽查复核,以辖区各区县为单位,按10%比例抽样复核。
②数据接收和汇总审核
各级普查机构对接收和汇总的数据进行审核,对有问题的数据,查明原因并校正,记录校正过程。检查下级机构是否进行数据审核,组织和方法是否规范、审核结果是否准确。
③汇总成果审核
各级普查机构对区域内的普查汇总成果进行分析,与以往所掌握的成果进行对比,保证同一内容的一致性,普查表之间普查数据的协调性,以及成果的合理性。组织专业人员对原始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合理性检验和质量评估。
④数据质量报告编制
各级普查机构编制质量报告,说明数据采集过程与方法,质控方法与措施、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五)质控的手段与措施
1.自查
普查各阶段,普查人员和机构对所负责的工作进行自查。普查员和质控员对普查表的填报进行自查,区级机构对数据进行自查。
2.定期检查
3.专项检查
针对各专题,专门组织开展检查工作。
4.国家质控机构进行数据抽查
国家质控机构按照5%的比例对各省的县级普查区随机抽查,核查普查表和档案及普查工作开展情况。
省级机构按照10%的比例对各地市的县级普查区随机抽查,对填报的普查表和档案进行核查。
省级机构随机抽取10%的县级普查区,对抽查到的每个县随机抽取5个(植物2个,病虫害2个,水生动物1个)调查样地进行实地抽查。
根据技术要求,逐一核查原始记录、踏查样地、样方及标本等。
将复核对象的数据逐一进行分析。
编写数据抽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抽查对象数、抽查的指标数、差错原因及差错率等。
(六)数据审核要求、方法及结果处理
1.数据审核要求
①规范性审核
填报数据是否全面、完整及数据格式是否规范等。
②逻辑性审核
③合理性审核
2.审核方法
①计算机审核
根据普查表内和表间各项指标间的运算关系、逻辑关系,设计相应的审核公式,并将审核关系编入普查软件,建立普查软件高级查询和审核功能,对普查数据进行计算机审核。
②人工审核
(1)任意分类汇总审核。将普查数据按行政区、物种等分类进行查询和汇总,分析汇总结果。
(3)关联度审核。利用指标间的关系,对数据进行审核。
(4)比较分析。将不同机构同类普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误差超过一定范围(高于5%),应进行必要的复核。
(5)趋势分析。观察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变化趋势,审核普查数据是否符合趋势性变化,判断数据的合理性。
(6)合理区间值审核。根据专家经验与文献数据,设定普查数据审核参考值,确定合理区间值,审核数据是否在合理区间内。
3.审核结果处理
①缺失性错误处理
对审核发现的漏填对象或指标,经过县级普查机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应当重新组织普查,并在原始普查表上填报,加上备注说明,再由县级普查机构录入并逐级上报。
②确定性错误处理
数据填报不规范、指标间存在逻辑冲突的,经县级普查机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在原始普查表上进行更正,县级普查机构录入更正并逐级上报。
③质疑性错误处理
指标的数值可能存在错误的,由普查员与普查对象填报单位进行认真复核。确系填报错误需要修订的,由本区质控员向县级普查机构提出修订申请及说明,经批准后在原始普查表上进行修订更正,并由县级普查机构负责人签字确认。县级普查机构录入并逐级上报,同时出具修订更正错误的情况说明。
附件6
县(市、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发生与排查清单表
调查区县行政区划代码:□□□□□□
发生区域/水域
(乡、镇、街道)
发生面积(亩)/
河段长度(千米)
填报说明:
【物种名称】参照国家提供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清单填报。
【拉丁学名】自动生成。
【发生区域】填写至乡(镇、街道)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填写发生水域所在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并填写所属水系名称(填写到二级支流)。
【发生生境】填写“耕地、园地、林地、饲草地、荒地、河流沟渠、湖泊水库池塘、公路沿线、其他”;外来入侵水生生物根据调查地所属的生态系统类型,填写“河流沟渠、湖泊、水库、养殖水域、水田、其他”。
【危害对象】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对象填写农业生产、人身健康或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水生生物危害具体对象分为:(1)农业生产;(2)渔业生产;(3)本土水生生物;(4)水生生态环境;(5)人类健康。
【发生面积】填写在某一特定生境中发生的面积,单位为亩。如踏查地为河流、沟渠,踏查点范围按河道沟渠长度填写,单位为千米;如踏查地为水田、养殖池塘、湖泊、水库等按面积填写,单位为亩。
附件7
县(市、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布点乡(镇、街道)确定表
布点
点位编码
【布点乡镇】填写至乡(镇、街道)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
【发生生境】填写“耕地、园地、林地、饲草地、荒地、河流沟渠、湖泊水库池塘、公路沿线、其他”。外来入侵水生生物根据调查地所属的生态系统类型,填写“河流沟渠、湖泊、水库、养殖水域、水田、其他”。
【危害对象】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对象填写农业生产、人身健康或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水生生物具体危害对象分为:(1)农业生产;(2)渔业生产;(3)本土水生生物;(4)水生生态环境;(5)人类健康。
【点位编码】填写14位调查点位编码,格式为:行政区划代码+被调查入侵病虫害物种代码+县域布设点位序号。外来入侵水生生物填写13位调查点位编码,格式为:区县代码+水系代码+调查站编号+河段代码+调查点位序号附件8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报表制度(试行)
表8-1县(市、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区划代码:□□□□□□
表号:
XXX-1表
制定机关:
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____江西_______省
_______________市
批准机关:
国家统计局
_______________县(区、市)
批准文号:
----
综合机关名称(盖章):
有效期: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代码
指标值
甲
乙
丙
一、全县整体情况
国土面积
水域面积
二、农业基本情况
(一)耕地和园地总面积
耕地面积
其中:旱地
水田
园地面积
其中:果园
(二)农作物种植情况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其中:水稻
玉米
小麦
马铃薯
大豆
其他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其中:油料作物
其中:油菜
花生
芝麻
棉麻作物
糖料作物
烟草
其他经济作物
蔬菜
其中:露地蔬菜
保护地蔬菜
瓜果
其中:西甜瓜
果园
其中:柑橘
梨
桃
葡萄
蜜柚
续表
脐橙
猕猴桃
其他果树
饲草地
其中:苜蓿地
燕麦
其他
(三)受外来入侵物种影响面积
其中:耕地
园地
三、渔业基本情况
(一)水产养殖情况
水产养殖面积
水产养殖产量
(二)水产捕捞情况
水产捕捞产量
(三)受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影响范围
其中:河流(河段、沟渠)
湖泊、水库、湿地
养殖水域(池塘)
吨
千米
四、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
(一)专职人员
其中:农业
人
林草
(二)专项经费
万元
表8-1县(市、区)农业林业生产基本情况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填报。
【区划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规定的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国土面积】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国土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水域面积,包括河流和湖泊,单位为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耕地面积,单位为亩;
【园地面积】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园地面积,单位为亩;
【播种面积】当年本区县统计当年生农作物为播种面积,多年生作物为种植面积,单位为亩;
【受外来入侵物种影响面积】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当年受到外来入侵物种影响的面积,单位为亩;
【水产养殖面积】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当年用于水产养殖的所有自然和半自然水域的总面积,单位为亩。
【水产养殖产量】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当年水产养殖的年产量,不包括天然捕捞量,单位为吨。
【水产捕捞产量】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当年自然水域的天然捕捞量,单位为吨。
【受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影响范围,河流】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当年受外来入侵水生物种影响的河段长度,单位为千米。
【受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影响范围,湖泊、水库、湿地】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当年受外来入侵水生物种影响的湖泊、水库、湿地的面积,单位为亩。
【受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影响范围,养殖水域】为本区县行政范围内当年受外来入侵水生物种影响的养殖水域的面积,单位为亩。
表8-2县(市、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清单
_____江西____省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县(市、区)
发生区域
(乡镇)
紫茎泽兰
自动生成
xx、xx、xx
苹果蠹蛾
梨火疫
巴西龟
表8-2县(市、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名单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农业农村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填报。
【区划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入侵物种名称】按照国家提供的外来入侵物种清单填报。
【当地俗名】填写该入侵物种当地的通俗名称。
【发生区域】填写至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
【备注】如当地有未被列入国家提供的外来入侵物种清单的入侵物种发生,可备注“补充”或“新发”等。
表8-3县(市、区)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情况
XXX-2表
____江西___省(自治区、直辖市)
___________市
___________县(区、市)
入侵生物种类
(轻中重)
发生面积(亩次)/
河道长度(公里)
治理面积
经济损失
(万元)
耕地
选择
XX、xx、xx
10000
100
物理
xx
表8-3县(市、区)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情况表填报说明
【入侵生物种类】按照国家提供的外来入侵物种清单填报。
【发生生境】填写“耕地、果园、林地、草场、荒地、沟渠、庭院/庭院周边、路边、河流湖泊、公共绿地、其他”。
【危害对象】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对象填写农林业生产、人类健康或生态系统。
【危害程度】选择“轻”、“中”、“重”。
【发生面积/河道长度】填写在某一特定生境中发生的面积或河道中分布的长度,单位为亩次或公里。
【治理面积】填写采取了治理措施的总面积,不计治理效果。
【治理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物理”、“化学”、“生物”。
【经济损失】填写危害导致的直接及间接(含治理成本)经济损失(选填),单位为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