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版画是在我国传统民间木刻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木刻版画,从创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我国版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兴宁市素有“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美誉。2022年,木刻版画(兴宁版画)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盛不衰,人才辈出”
在中国现当代版画史上,地处粤东北的兴宁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初,由鲁迅先生亲自倡导和培植的新兴版画运动而产生的中国首个版画讲习会,13名学员中有5位是兴宁人。“这5个人就好像是播下的一粒粒‘种子’,从那时起,版画就不断在兴宁‘生根发芽’。”刘可为说。
兴宁版画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可为。(林翔摄)
在新兴版画运动历程中,陈卓坤、钟步卿、陈铁耕、黄山定、邓启凡、吴渤、罗清桢、张慧、罗映球、荒烟、王立、陈耀寰等一批兴宁籍的版画家们表现积极活跃,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兴宁逐渐奠定了“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的历史地位。刘可为告诉记者:“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们从先辈手中接过版画的‘衣钵’,推动兴宁版画逐渐从稚嫩到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与乡土情怀相互交融,‘学院味’与‘乡土味’有机渗合。”
1980年,刘可为的老师罗映球先生倡导成立了兴宁市第一个版画组织“清桢版画会”。1991年1月,中国版画家协会在给“清桢版画会”成立十周年贺词中称“兴宁是我国南方版画之乡”,“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的美誉由此传开。
“去年12月,‘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九十周年——全国版画作品展’在兴宁举办,共展出版画作品258件,兴宁作者入选29幅,一个县级市占据了全国作品十分之一多,是‘兴宁版画’不断进行突破和超越的体现,被专家学者们称为版画领域的‘兴宁现象’。”谈及此事,刘可为满脸自豪。
“大众艺术,留影时代”
刀木碰撞,墨纸交融;意在笔先、落刀而形……兴宁版画是由艺术家们构思创作并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兴宁版画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可为正在创作。(林翔摄)
刘可为介绍,创作木刻版画亦是作者进行“自画、自刻、自印”的一个过程。首先是先对想要表达的创作内容进行构思,然后选好刻制用的木板,一般以梨木为最佳,现在多用椴木。待准备好木版、油墨、颜料、纸张、刻刀等材料和工具后,将深思熟虑的题材内容画成画稿并将画稿复制在木版上。随后以刀代笔刻制,刻完后用滚筒均匀地在板上滚动上墨,而后覆盖上画纸,用钢珠马莲均匀用力在纸背来回摩擦,直至画面尽显图画时即拓印完毕,待阴干装裱而成一幅版画作品。
刘可为创作的版画作品。(赖运香摄)
版画艺术不仅是广东画坛更是中国画坛的瑰宝,在兴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记者了解到,兴宁版画历史近百年,作品题材多为反映客家风俗、革命历史,技艺既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绘画中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又有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等独特风格。“兴宁版画对于研究客家人文历史和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对研究美术艺术创作、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兴宁市文化馆馆长陈小利说。
“活态传承,赋能乡村”
“文化馆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设4期版画培训班,每次招收30到40人。”陈小利介绍,每年前来报名参加版画培训的学生络绎不绝,版画培训班已成为兴宁市文化馆的文化惠民品牌活动。
版画创作工具。(林翔摄)
记者从兴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了解到,为了让兴宁版画后继有人,近年来兴宁市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除了组织多种形式的版画培训班外,还通过市美协、版画会和画院发动广大青年,特别是重点作者参加省级美展和版画展,出版个人画集,重奖加入中国美协、省美协的画家。如今,兴宁版画传承人不但老、中、青、少齐全,还先后涌现出袁炽彬等多位优秀青年版画家。众多版画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级展览评比中累获佳奖。
使用滚筒均匀地在板上滚动上墨。(赖运香摄)
行走在兴宁大地,版画创作元素随处可见,版画氛围浓郁芬芳。位于叶塘镇河西村的磐安围,既是一座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也是兴宁版画的实践基地。在磐安围内,有抗战木刻作品展览区、罗映球版画作品展览区、清桢版画会作品展览区、新时期新时代版画作品展览区等展区,可以尽情欣赏各个时期,不同作者的版画作品。
打造磐安围是兴宁活化资源传承版画技艺的生动实践。“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擦亮‘中国南方版画之乡’这一文化名片,通过与乡村振兴发展相融合,大力推进‘十里版画长廊’和磐安围版画创作实践基地的设置和建设,使它们成为向广东乃至全国推介、展示兴宁版画及客家文化的窗口。并持续推动版画创作进校园、进城乡、进景区等活动,不断为兴宁版画的未来拓展空间。”陈小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