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农村越来越多的老物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物件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回忆,更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在当时艰难的时代,这些老物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现在回过头看看,相信多多少少都会勾起不少人的回忆。这几种老物件你家里还有吗?
篦子
以前篦子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必备,这种东西虽然和梳子长相差不多,但是却比现在的梳子要密集不少。由于当时生活水平低,并且农村基本上忙的都是农活,导致头上会长虱子。
想要清除虱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总不能每次都把头发剃干净。所以篦子这种物品也应运而生,篦子的齿非常密集,可以将虱子从头发上梳下来而不伤害头发,这也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种物品。
煤油灯
说起煤油灯,相信现在的孩子或许都没有见过,但是对于60后和70后来说可是再熟悉不过。当时的电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小时候家里晚上照明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煤油灯。
煤油灯又叫做样油灯,在清朝末年才慢慢引入我国,使用的时候,在罐子中加入煤油,用火柴点燃,盖上玻璃罩。火苗就慢慢燃了起来,还能够通过开关来调整火焰的大小。
虽然说煤油灯的亮度和现在电灯没法比,但是在当时煤油灯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随着电灯的普及,煤油灯也渐渐成为了人们怀念的物品。
缝纫机
缝纫机在当时可是一件值钱的老物件,甚至许多90后人都见识过,在当时也是一件相当稀罕的物件。如果说谁家有一台缝纫机,那绝对是村里土豪的存在。
在当时那个年代,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十几块钱,而一台缝纫机的价格就高达100多元,可见缝纫机在当时的重量。在现代社会中,有缝纫机的家庭越来越少,可是专门有人对其进行收藏。
虽然缝纫机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缝纫机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是不可替代的。缝纫机的落幕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技术的进步,现在依然有着不小的收藏价值,家中如果还有的话,还是应该好好保存起来。
黑白电视机
黑白电视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40年代,当时的电视可是一件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拥有,而且在当时就算有钱也不能买到,还需要电视票才能购买。
在村子里的时候,谁家中有一台电视,就会搬出来让街坊邻居一起观看。虽然说不像现在的电视丰富多彩,只有黑白颜色,并且信号有时也是断断续续,但依然挡不住老百姓的热情。
当黑白电视亮起的那一刻,群众不仅可以看到电影或者电视剧,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文化和传统。
电子管收音机
电子管收音机真的是一种神奇的发明,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音乐和广播。想想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晶体管收音机就像是那时的"随身听"。
在当时人们的娱乐活动并不多,再加上有电视的家庭也不多,收音机就成为了当时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最好工具。虽然说当时信号不好,杂音也特别多,但是听着收音机当中传出的声音也令人十分惊奇。
织布机
手工织布机的构造,看似简单,四只木头立柱支撑着机架。但细究起来,是颇为复杂的。包括机身、踏板、座板、机杼、缯、线轴、卷布轴、梭子等不下十几个部件。
在当时缺衣少穿的年代,很多家庭都是自己手工纺织,所以说在当时织布机是十分常见的工具。床上的床单都是通过织布机织出来的,这也是劳动人民的只会结晶。
风箱
风向是一种传统的鼓风装置,通常由木箱、活塞和风道所组成,活塞通过拉杆与外部手柄链接,可以在腔室内自由移动,而风道则负责引导气流,为炉灶提供持续的空气流。
在20多年前,风箱在农村可是一个宝贝,毕竟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是使用柴火作为燃烧的材料,有了风箱的加持也能燃起大火。在当时做饭的时候,一个人炒菜,而另一个人则是控制火焰的大小。
汤婆子
提到汤婆子,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十分陌生,这种东西放在现在也不常见。可是在以前的生活中,汤婆子可是冬天睡觉的取暖神器,与现在的热水袋的作用相同。
到了冬天,想要将被窝捂热是一件非常难熬的事情。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汤婆子,在里面灌入热水,没一会就变得暖洋洋。再看看现在的生活,小区当中都接通了暖气,即便没有汤婆子家里也不冷,可是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汤婆子却是一种温暖的回忆。
蓑衣斗笠
庄户人家的雨具,伞是奢侈之物,用得仔细,且使用起来还得占用一只手,拿着它,根本就无法放开手脚去干活,不是遇到赶街走亲戚,平常便很少拿出来一用。
这个时候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挥了出来,用蓑衣斗笠来遮蔽风雨。蓑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可以有效的遮蔽雨水,适合在雨天劳作的时候使用。由于蓑衣前面是空的,十分便于通风,不会像现在的雨衣那样不透气。
而现在的蓑衣却变成了非遗产品,纯手工制作的蓑衣越来越少。蓑衣斗笠作为传统的雨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这些老物件在老一辈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看起来十分简陋,但这也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每次看到这些老物件都会让人想起以前的生活,同时希望能够推动文物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