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牙钳夹持时为求尽量向下夹持,而导致破坏或撕扯牙龈:
体会:牙龈的破坏会导致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在保证拔除患牙的基础上应做到尽量减少病人的损伤。防止夹持牙体时破坏牙龈的方法:分离牙龈,牙钳夹住牙冠后,钳喙顺势向根部前推,自然可将钳喙送至颈部下近根处,牙龈也自然会被分离到钳喙外。
3用牙钳拔除牙时,未注意保护下唇(拔上颌牙时)或口角(拔下颌牙时),导致相应部位损伤:
体会:遇到挑刺或敏感的病人,任何一点意外情况都可能成为纠纷的导火索。拔除上下颌牙时,由于过于注意钳喙的运动而忽视了钳柄对相应口腔软组织的损伤,也可能会引起病人的抱怨。保护方法:掌握正确夹持方法:钳喙长轴应沿牙体长轴方向夹持,用力晃动牙体时,尽量上提钳柄,勿向下按压钳柄。
4关于拔牙时医师站立的位置:
体会:卫生局的教材上说,拔除下颌前牙时医师应站立于患者右后方,右手握钳拔除,左手从患者左侧环过,按压住下颌牙钳,保护相应部位(国外好象也是这种姿势)。但有的地方(比如我们这里),拔下颌前牙时医师应站立于患者右前方,面对患者,左手于患者右侧进行保护。经过笔者考虑,我们这里使用的下颌前牙钳与教材上所描述的拔除下颌前牙的钳子并不一致,至于孰优孰劣并没有太大讨论意义,总归来说,医师拔除下颌前牙时站立的位置还应以握钳及用力时自我感觉舒适方便即可。
口镜:口镜的作用有三:1牵拉软组织2增强相应部位光照3利用镜面探视直视不易观察部位
纱布:纱布的作用主要是止血和清理视野。
牙锤:牙锤的作用是辅助牙凿及牙挺在相应部位的操作。
关于牙锤的使用只想说:一个会打锤子的护士绝对是医生的最佳助手。无论是去骨,劈冠,增隙,每个项目的过程中,打锤的技巧和方法都各有讲究,只能靠经验去慢慢体会了。
1关于牙凿的分类:较常用分类方法根据牙凿刃部的宽窄分为宽牙凿和窄牙凿,刃部较宽的牙凿一般用来劈冠和去骨,刃部较窄的牙凿常用来增隙。
然后说说拔牙中比较常用和重要的工具:牙挺:
牙挺:常用的牙挺分为直挺和弯挺(先把三角挺放到一边),在牙齿拔除术中,正确和熟练的使用牙挺常能给医师带来很大方便,而对牙挺的使用不熟练也常会导致医师遇到一些棘手情况难于处理。
关于牙挺的使用原理,很多教材上都做了说明,但我觉得并不十分确切,现依靠个人理解将教材里的牙挺三大原理试作解释如下:
楔的原理:所谓楔力,即向下的力,根据“两个同样的物体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同样空间”的道理,即将原先牙根所占据的空间用牙挺的刃部所填满,而使牙根自动脱离原先的位置。可以简单说是一个“钻”和“挤”的力量。
杠杆原理:这个比较好理解,即利用一个支点,借力作用于牙体,简单说即一个“翘”的力量。
轮轴原理:轮轴原理的大概意思是利用支点,施加一个旋转力,作用于物体,引起物体位置的改变,比如拧门把而使门锁打开,使的就是一种轮轴力。具体到拔牙过程中,即依靠一个支点,用牙挺的刃部靠住牙体,施加一个旋转力,引起牙齿向近中或远中位置的偏移。简单说是一个“转”的力量。
熟练有效的使用牙挺需要在平时的拔牙过程中慢慢摸索,而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先有一个“支点”,然后利用这个“支点”,对牙体施加以上三种不同的力量,从而使牙齿脱位,松动,以至挺出。
关于牙挺的具体使用方法是很难用几句话来讲清楚的,本人也在不断学习中,个人感觉若要使牙体松动,则用“楔”和“杠杆”的力量相对多些,将牙施以向上和向近中或远中的反作用力,使牙在牙槽窝中的位置松动;而若要使牙向上脱位(比如拔一些牙钳夹不到的牙根等),则使用“楔”和“轮轴”的力量相对多些,依靠刃部的深入和旋转使牙根从深牙槽窝中脱出(在拔阻生齿中也经常用到)。
关于使用牙挺的支点问题:在使用牙挺前,若需要用牙凿增隙,注意勿使骨板破坏过大,而只需将根骨分开即可,这样可为之后的牙挺工作提供较为有力的骨部支点(若破坏过大,难以寻求有效支点)。颊部有瘘管的患牙,颊侧骨板较脆弱,有时很难借力做支点,需要再观察放挺(比如近中或远中)。注意当用骨锤敲击牙挺时,牙挺的方向一定要尽量垂直于牙槽骨(平行于牙挺长轴),而用牙挺单纯挺出时,牙挺放置的位置可以垂直于牙槽骨,也可以从近中倾斜放置(斜插入近中间隔)。
关于使用牙挺的安全性问题:使用牙锤敲击牙挺就位时注意不要使牙挺刃部位置过深。常见的错误是牙挺刃部放置过深,用力挺动牙体时,挺刃作用于脆弱的根部而导致根折(尤其是细小多根牙时)。牙挺的位置到达牙颈部可以借力的位置即可,放置过深并不容易使力很方便的作用于牙体上,还易引起根折,并且由于牙挺的刃部一般较宽,若位置过深,对深部软组织实际上也是一种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