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猫meme门,如日中天的新鲜产出让我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小女孩。猫meme形似早期吐槽人最爱用的柠檬头/西瓜头,在今年改头换面汹涌而来。无需出镜,无需拍摄,甚至连五官和语气都不需要表露,视频创作者藏在可爱生动的猫猫头后面,用无数人用过的表情包,讲述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怎么表达人类生气的表情?猫猫来生气!怎么表达作者崩溃的心情?猫猫来哭泣!第一次观看猫meme时,你也许会被里面猫咪的嘶吼吓到。小到丢掉一百块钱的崩溃,大到一个性侵幸存者的自述,配合着猫咪的尖叫和暗色屏幕里白晃晃的文字,每一个观看者都能体会其中浓度不一的毛骨悚然。
对于过于复杂的场景,猫meme则省去了想象的一环,比起文字叙述又多了一层简洁。讲到这里,“猫好,人坏!”已经显露无余了。
猫meme宇宙
猫meme,日文名:猫ミーム。原意指各种各样猫猫表情包。但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如果你搜索猫meme,不仅会出现可爱的猫猫meme,还会出现许多使用猫meme制作的视频。
最初,猫meme视频是由国内爱好者自发搬运翻译的日本舶来品,但是随着热度越来越高,国内的猫meme已经产量骤增,实现了自产自销。
作为猫meme的轻度爱好者,我每天都要食用十几个猫meme视频。我愿称之为人类的“Menegry”——闲暇无聊来一个,饭前饭后来一个,早起晚睡来一个。
而这些视频都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内容精简,大部分猫meme都在五分钟以内;只交代必要的信息;只讲述一件事情;背景/配乐重复,猫猫表情包搭配固定;辅以文字进行说明。在这样重复的配乐和固定的猫meme下,伴侣疑惑地问我,你怎么一直看重复的视频?
这些表情包有许多在中国出生,通过日本的猫meme的兴起又洄游回国。
猫meme虽然没有办法真实地复现当时的场景,但是有一套专属自身的语言逻辑和情绪系统,比起柠檬头视频中仍然对于创作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能力有所要求,猫meme的视频里,几乎所有的情绪的复写都可以交给小猫来完成,创作者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感染观众。
B站视频《【猫meme】同学目睹我出车祸到处跟别人说我死了这件事》
猫meme的视频标题从不需要简练(毕竟所有人的封面都是一样的猫猫表情包),许多视频标题甚至能够装下一整个宇宙所有的爆点,比如《带领全班同学嗦了全校的花被班主任正义制裁的故事》《准备唱k时妈妈告诉我家里房子着了这件事》《我在手机里发现了我爸导管的视频……》等等。
但如此具有描述性的标题总是在浏览界面被折叠,你必须点进视频页面,再点开视频详情,才能了解故事的全貌。在讲究短平快的世界里,猫meme的标题何尝不是一种日式青春的文艺复兴呢?
在猫meme的宇宙,初期的视频可以笼统地分为小故事派和视频表情包派。
小故事派只讲述某一件可爱或好玩的小故事,很少涉及创作者本人生活的核心,比如《关于朋友摸了别人的前列腺然后做出了这种事情》的创作就仅仅围绕“朋友摸了前列腺”这件糗事展开。
视频表情包派则更随意,往往仅由一个或两个几秒钟的表情包组成,一个凶凶小猫吵吵嚷嚷地质问一个只回答“嗯”的衰衰委屈小猫成为了这个派别的固定搭档,被用来调侃许多场景,但本质只是会动的表情包。
两只经典猫meme拍档不完全对话合辑
在《我爸妈五年捡了30只流浪猫回家》的视频里,三分之二的视频在讲述五年父母捡30只猫回家的故事,最后的三分之一,创作者坦言家里因救助猫导致了生活的困顿,恳请大家的帮助。
B站视频《我爸妈五年捡了30只流浪猫回家》
看得越多,我越发现,不论这些故事是真是假,只要这些视频一直保持着扑面而来的人味,我就能一直看下去。不是洗稿,不是机器合成,那些丰富的细节和猫猫表情包自带的真情实感一次次提醒我——我正在收看和我一样普通的人的故事。
从贴吧到微博,从微博到B站,从B站到小红书,我爱看这些东西的原因,似乎也一直没有变过,我只是需要在上厕所的时候阅读赛博电子《故事会》,和互联网世界上的鲜活人类萍水相逢。
成为GenZ的赛博病例
继续看下去,是一只面无表情吃零食的小猫和一句字幕:“桌子被掀翻了,笔袋也消失了,真的是怎么玩也玩不腻”。同桌的男同学叫博主去死,“正有此意!”,博主贴了一个大大的快乐猫猫跳舞表情。
最后博主来到天台,碰巧遇见了其他想自杀的同学,出于“本能”将其救下,而意外地被老师狠狠表扬,自杀难度大增而不得不放弃了计划。
看完这个后,也许是我触发了视频网站的推荐机制,猫meme的另外一面悄悄地向我打开了。
我陆陆续续地看了几个猫meme。《一人出轨,全家沦陷》讲述了博主父亲在出轨后感染疾病,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死亡,博主和其母在多年后才发现自身携带梅毒病毒,需要进行长期检查治疗的故事。
《关于我中考前确诊心理疾病爸妈却放弃我的这件事》的故事似乎总结起来更简单,一直在贬低、责备、不理解中长大的博主终于确诊了轻度焦虑、重度抑郁,反而被父母认为是“手机玩多了”而更受责备。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则标题为《解离时在房间的墙上写下父母嘲笑我的话的故事》的视频。这个视频甚至在第一幕就打上了“可能会触发部分宝宝的应激反应,如有不适马上退出”的字样以警示观众。
作者在高中时经常和父母发生家庭冲突,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并且在学校里出现记忆丢失或解离[1]的症状。但是ta自身的精神状态,连同服用药物后产生的副作用一起,被父母认为是不负责任、无病呻吟。
在一次激烈的单方面责备后,作者无法抑制地在房间里自我攻击,然后开始解离。醒来之后发现墙上只要是能够得到的地方,都“被人”(其实就是被自己)用黑色马克笔写满了父母嘲笑ta的话,又轻描淡写地提起自己曾经在家庭矛盾的作文题目上拿最高分的经历。弹幕里飘过一句话:看到这我终于释怀的似了(释怀地死了)。
B站视频《解离时在房间的墙上写下父母嘲笑我的话的故事》
在看完这些视频之后,我无法用一句简单的互联网流行语,“精神状态美丽”一笑而过。这些猫meme的作者好像卡在了这广阔世界的某个角落,甚至不是死了,而是“似了”,这是一种未经审核允许的淡淡的死意。
在《一个重抑患者的自述》下面,令人意外的是,视频的收藏量比点赞量还多。这样的数据往往出现在实操性强、可重复观看的视频下面——原来真的有一群人在观看猫meme时并不是单纯为了消遣找乐子,而是很认真地在寻找理解和同类。
生长在Z世代的孩子不再像ta们的上一辈那样,坐在电脑前编辑几百字的文档,从古早的树洞、贴吧遥望,不为了“淘”谁,也不为了蹭谁,短视频只是悄悄以新的一种形式成为一代人“阅后即焚”的日记本,如果不留意,你看过的短视频会像临时从海里捧起的一汪水,等你松手后,便再也无法找回。
拼贴是时代的主题。复杂而庞大的表情包文化经历了众多变迁,最后落脚在小小的猫猫迷因上,那无数次潮起潮落的赛博情感共鸣,足够任凭现在的创作者取用。而无限度的碎片化信息,也许只能由有限度的拼贴来捞起。在无数的商品里,在人极易耗尽的精力里,做出有限度的、相对独立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疗愈。
这些看似令人摸不着头脑,火得莫名其妙的东西,也许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它们只是在又老又旧的“必须”里,长出一些新的“不必须”。不必煞有介事,不必声嘶力竭,不必反复自证,不必做一个又臭又长的视频来抱怨自己的生活。
猫meme是一代人的卡壳
在小红书关于猫meme的讨论下面,有人提到,在猫meme中很少能见到愤怒的情绪。但似乎不仅仅是愤怒,在我收看的这些猫meme里,纵使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常人不曾遭遇的痛苦,以极端情绪结尾的故事也非常少见。
往往,在讲述自己重大创伤后,创作者会突然插入happy猫快乐跳舞的音效,或者是用小猫对屏幕亲亲的表情,然后调侃(即将自杀的)自己“终于要离开这个世界啦”。
诚然,目前可以表达愤怒的猫猫表情包要远远少于开心、愉快等积极情绪,但是这似乎并不足够为如此不约而同地选择做解释。
反复地回忆,就会反复地体会当时的痛苦,就像许多脱口秀演员做的那样,不再强调创伤,用轻松化、幽默化的方式讲述出自己的故事,的确是对于创作者的自我保护。
另一方面,很现实地说,观众和网站都没有办法、也没有义务倾听任何一个破碎的人生。对于网站而言,尽管猫meme相比较其他题材已经足够容易通过审查,但过于痛苦的故事仍然面临着下架、限流的风险。
未经修饰的愤怒、悲痛、极端的自残,这种可能令观众感到不适的表达本身其实早已被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大量猫meme极端情绪的丧失,也是一种时代性的集体解离。十年前导致丧文化诞生的东西从未消失过。
同样的创伤,分化出了两种不同的道路,再也不是草东那种“我想要的公平都是不公们虚构的”的愤怒呐喊。
GEN-Z的创伤,一部分成为了正能量式的自我劝解,就像那个会经历解离的创作者在视频里打下的一句:“不过精神涣散有什么嘛,只要瞳孔不涣散就算胜利!”。
另一部分则转化成了幽默的调侃,原本都是非常痛苦的经历,对于一个平凡人而言,愤怒、感到不公、想要发泄都是正常的情绪表现。但大部分猫meme的创作者都看上去“自我消化”地非常好,ta们所创作出的作品,有一种以看客之眼反观自身的抽离感。
我隐隐感觉到,在这个必须举重若轻的时代里,人都被鼓励去抑制那些“不入流的、低下的”情绪。这何尝不是一种时代性的集体解离?
GenZ不发泄愤怒,只表达创伤,不要求变革,只渴望理解。短视频里快速变化的背景音,在不知情的人听来只是一片吵闹的、拼接的虚无。
猫meme是一声呜咽。
但随着猫meme本身热度越发高涨,类似《一人出轨,全家沦陷》的猫meme视频已经有高达150w的播放量,远远超出了作者本人的预期。
而我无论输入什么关键词,都无法在历史记录里还原一个灰色的失效视频。
我接受这样的结局,因为电子纸张随时可能消散在电子日历中,这是广为人知的命运。
编注:
[1]解离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包括从与周围环境轻微的情感分离,到与身体和情感体验的严重分离,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