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制造,很多老外都得竖起大拇指,因为今天的中国制造,早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代言词。甚至说句毫不夸张的话,当初外企将设立在中国本土的工厂,直接转移至东南亚,结果发现原材料还得从中国进口,导致东南亚工厂不过就是一个组装工厂而已。
可是中国制造一度也被外界嘲讽是大而不强,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一些零部件方面,中国制造并不追求精益求精,而是追求“差不多”“凑合”等等。就拿我们最常见的“老虎钳”来说,看似不起眼的工具,日本制造的老虎钳售价达到150元,而国产的老虎钳售价只有25元。
对此很多人第一想法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可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真的做不到精益求精?要知道,日本老虎钳和中国老虎钳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缝隙,似乎连每个零部件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当然,想让一个工具所有的零部件全部达到严丝合缝,实际上面临不小的困难,毕竟任何零部件的制造不可能出现零误差的情况。然而一向追求精益求精的日本人,在制造业领域可是出了名的严谨,否则当初为何被称之为“工匠精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的老虎钳能够做到严丝合缝?
除了在制造过程中花费大量精力,同时对于原材料也有资格严格的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人制造的老虎钳价格比较昂贵。反观中国制造老虎钳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存在一些误差,如果只是一个零部件存在误差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如果由多个制造过程中存在误差的零部件同时组装在一切,那么这个误差就会被无限放大。
因此,中国制造的老虎钳更多追求物美价廉。而日本人之所以敢于追求精益求精,就是因为人口少,需求量和消耗量极低,高成本制造外加高成本销售,符合日本制造商的利益初衷,说白了就是追求“一锤子买卖”。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德国人当初制造出号称终身不会损坏的铁锅?还美其名曰不是为了追求销量,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相信德国制造。面对这种情况,只能说各自国情不同,自然会出现不认同的制造方式,如果将来中国拥有先进的机床,想必在制造领域,也会追求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