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篇幅较长,建议挑选感兴趣的部分阅读。文中的软件体验均建立在操作系统为macOS的基础之上。
2013年步入职场,从Windows迁移到了macOS(彼时还是MacOSX)。工作里大量的文字输入,很快就让我对MagicKeyboard感到疲倦,倒也不是不能用,但是感觉总是差了点。我开始在网络上找符合Mac键盘布局的设备,最终入了一把MatiasTactile,所谓的ALPS轴。使用半年以后,由于频繁出现重复输入或者输入失灵的问题,联系商家换了一把新的,加起来用了两年。除了动静大点,倒也相安无事。
…
然后我就一直用着黑色无刻到了今年八月,这次看到了少数派的优惠活动,觉得是时候来一把BT版本了:
自然。舒服。
自然,其实就是没有感觉。HHKB提供的一切对我来讲都是恰到好处的,所以在日常使用中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有在把双手放在另一块键盘上,开始敲击的瞬间,心底想念个飞来咒的冲动会提醒我它有多好。
话虽如此,我却从来没有把它推荐给其它人。相比于104标准键盘来说,不管是按键的数量还是位置,HHKB都有很大的差异。标准之所以为标准,就是因为通用性强,能够覆盖到的使用场景一定比无法成为标准的要多。对于习惯了标准键位的朋友来说,有一定的迁移成本。如果要非常频繁的用到数字键,这个成本甚至不能承受。另外,键盘按键的材质、手感、压力、键程、声音甚至颜色、背光都可能影响到个体的选择。哦,还有价格:)
毕竟是个外设,所以聊聊HHKB上手前我会关心的问题,给出一些我体验后的答案。
美是主观感受,在我看来,HHKB是一把很标致的键盘。在省略了数字键区、整合了功能键区和编辑键区并且调整了部分按键的位置以后,HHKB总共只有60个按键,也不存在功能区之间的分隔地带。俯视的时候,除了按键和右下角的LOGO,连个指示灯都没有。整体的大小、厚度看起来都恰如其分。
有刻印版本的文字是通过热升华印刷上去的,经年累月的使用也基本不会磨损。原装的空格键因为材质为ABS,所以长期时候以后还是有打油的问题,我不是十分在意,所以就没有更换键帽。
无刻印版本看起来更是简约极了,如果要入手首选无刻印的。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盲打属于基本技能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在盲打,但还是经常有输入错误,建议纠正一下指法。
偶尔的输入错误倒是不可避免,虽然HHKB的键帽和一般机械键盘是不通用的,不过选择空间也还挺宽的。对于不熟悉键位还是用无刻印的同学,我推荐买几个有颜色的键帽来标识一些难以定位的按键,例如数字5,只要能定位这个按键,其它按键就很容易找到了。
HHKB的俯视面积大约是半张A4纸大小,高度和大部分机械键盘差不多,相当节约桌面空间。因为少了数字键区,同时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时候,双手仍然能保持比较舒适的夹角。
另外,我时常要摊开纸笔在桌面上画草图、写笔记,随手就能把它放一边,一点也不占地方。
即便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年累月的使用后,也免不了让按键慢慢变脏。相比之下,PBT材质让HHKB的这个「慢慢」更慢一些,三年来我的两把Pro2各清洗过2次,还都是因为有饮料不小心洒在上面才不得不洗的。如果你选用的是黑色版本,时不时拿酒精棉擦一下表面就一直能维持的很好。
外观上刚刚已经展示过了,下面说一些比较玄的东西,包括手感和声音。
键帽的材质是PBT,除了空格键。按键表面是一个U型,加上表面一层纹理,有点像皮革的手感,手指放在按键上的时候感觉很踏实。大部分键盘在使用的过程中,按键不止在竖直方向移动,还会在前后左右晃动,感觉不太牢靠,静电容按键则没有这个问题。
按键不需要很用力就可以按下,键程也适中,有明显的段落感,加上静电容的特性,反馈十分稳定、准确。这三年使用下来,我一次也没遇到过按下没反应,或者一次按键触发多个输入的情况。相比之下,很多时候用MacBook的自带键盘就太闹心了。
HHKB不像一些机械键盘的中板用的是金属材质,加上按键原理也不同,所以想听那种咔擦声的就得绕道了。一定要描述一下声音的话,我觉得比较像用指节在叩击木制的桌面,比较沉闷的声响。我手上这三块键盘的声音还都不一样,甚至不同按键也有一些区别,这个可以在网上参考一下其他人的视频。值得一提的就是空格键了,Pro2和Type-S的空格键都有比较大的声响,建议自己做消音处理。
对于以文本、编码输入为主的使用者,在熟悉HHKB的键位以后就非常友好。因为键盘只有输入区,所以只要进入了输入状态,手就可以「黏」在上面,不必拿起。最大幅度的动作就是用右手小指去按BackSpace,并且这个动作是可以避免的。
正如前文所说,需要高频输入数字及运算符号的使用者,不推荐使用HHKB。当然,也可以考虑额外购买数字键盘,不过何苦来哉?
[^A/E/P/N/B/F]:分别是aheadof/endof/previous/next/backward/front-end的缩写,这样的首字母命名方式,是大部分快捷键中字母按键的命名习惯。
在没有光标显示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方向键改变当前界面的焦点也是个常见的操作。例如浏览网页的时候上下移动页面、在不同预览图片之间切换等等。HHKB通过键盘右下角的Fn键加上「、;‘四个按键分别表示上下左右。稍作习惯以后,这几个快捷键还是很容易习惯的。偶尔遇到同事在我电脑上看资料,临时讲解这个组合就比较头痛了。
用过MacBook的朋友应该知道,功能区在macOS默认输出的是一些快捷动作,比如打开LaunchPad、调节音量、调节亮度等等。所谓的F1~F12也是需要通过Fn组合或者修改默认设置才能使用。我不认为这些功能一定要放在传统的功能区,而且大部分功能键在大部分时候我都用不着。
TouchBar版本的MacBook挺过了一开始的非议,销量稳步上升也说明了功能区并不一定要以F1~F12的形式延续下去。HHKB的方案完全能够兼容功能区的使用,没毛病。当然,如果你的使用场景要高频使用功能区,就不推荐购入了。
即便是英文母语者,也很少连续使用大写字母,所以CapsLock真的是很不重要的按键,这个C位,由Control承包了。至于有些朋友逢大写就要开关CapsLock我看着也很崩溃,尽快学会用Shift组合吧。
前面提到,Control组合几个字母按键,可以在文字段落里快速移动光标。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快捷键也是我十分常用的:
文本、编码输入大比例充斥在我的日常使用中,所以这些快捷键的使用极大提升了效率。
相比其它键盘,ESC按键的位置下移了一行,取代了~的位置。相比之下,当然ESC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例如在输入文字的时候,某个字母按错以后又连着输了好几个字母,这时候按退格一个个删掉就很傻,一个ESC就解决了。而下移的这一行,就让我在左手不离开打字键区时,能够用尾指轻松够到它。更别说使用vim作为主要输入环境的各位,ESC的使用频率还要再高几分。
和ESC类似,BackSpace也下移了一行,这样右手不离开打字键区时,尾指按到它也不吃力。连续输入中如果用BackSpace来退格的话,有效避免了整个手掌的移动。而且这个设计仍然保证了BackSpace按键的面积。
这次入手的是BT版本,所以最近一个月都在用它。比起另外两把还是有细微的差异(可能比较新?),一个月用下来,会觉得这一把按下以后的反馈更硬朗一些。没有线材的束缚感觉当然更好,而且背后凸起的电池仓,在使用时其实看不到。
无线设备最在意的就是连接稳定性和延迟了,我对BT版本的表现比较满意,输入延迟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一个月之中我遇到过两次失去连接的情况,不确定是设备本身的问题,还是我所在环境的蓝牙设备较多导致的干扰。但是按Fn-Q进入匹配状态,很快就能恢复连接,对我影响很小。不知道游戏高玩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同时把键盘和我的iMac、MacBook2016和iPadPro做了匹配,它总是会连接到最近使用(主动连接过)的设备上,符合我的使用习惯。有些键盘还提供了按键用于在不同设备之间切换,我目前没有这样的需求。
不过有一个月以上的续航力,我就能够接受了。固定使用的话,没电池的时候还能临时用线顶上。如果有移动使用的需求又怕临时没电,大可以随身带两节电池备用。
HHKB提供了几个DIP开关,他们的开关与否会决定几个按键的输出功能,根据说明和自己的使用习惯设置就好了。一般设置好以后就不会改了,除非经常换平台使用。BT版本的话,根据自己的情况还要决定是否打开唤醒功能,我目前是打开状态,这样用键盘就能唤醒电脑,而且响应非常快。
ProBT的重量是570克(含电池),普通版本还要轻上100克,装在背后里随身携带没什么压力。
HHKBPro2通过miniUSB接口连接其它设备,如果你会连接笔记本电脑使用,可以买接口为90°拐角的线材。这样放在笔记本的键盘区域时,和屏幕之间能有充分的距离。
键盘还附带了两个USB的输出接口,拿来插个优盘什么的特别方便。不过我不用优盘,而接口输出的电流有限,不能将手机连接到电脑,所以我基本没有用到过。
作为HHKB预设的目标使用人群的我来说,我不仅不认为HHKB这个键位设计有问题,还十分喜欢。在我看来,它的按键布局设计属于一次「了不起的减法」,不管是按键的大小、键程、材质还是刻印,每个细节都让人无比舒服。从概念设计到最终的成品,都体现了很高的工业水平。在实际使用里,给了我很强的愉悦感,所以我才会一买再买。
相比起用鼠标或触控板移动光标后再点击,甚至是若干次点击。快捷键是十分便利的操作方式,macOS在系统层面也把快捷键设计的很规范。绝大部分快捷键都是组合键,需要多个按键同时按下,部分软件在非文本输入状态下还支持单个按键的快捷键,常见于设计类工具,如Sketch。
我的大部分输入都是文本及编码,所以前面提到的以Control为核心的快捷键使用率就非常高,也就体现出HHKB布局的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组合类快捷键掌握的越来越多,HHKB的修饰键布局让我即便同时按4、5个键的组合键也豪不吃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定义Hyper的原因。)
学习快捷键的途径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进阶以后还能用KeyboardMaestro之类的工具来定制宏。
几年前体验过Spotlight以后,对于搜索后直达具体功能或文件的方式抱有极大的热忱。然而Spotlight一方面速度不快,另一方面能够直接实现的功能还是很有限。中途体验过Alfred,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用Alfred不顺手,在我感觉还是不够精致吧。
LaunchBar是我在三四个月前才开始入坑的,很快就成了我的最高频使用工具。我给它分配的启动快捷键是Control-Space,而最先打动我的是它的InstantSend功能,分配的快捷键是双击Control。举个例子,有了LaunchBar以后,我甚至连Command-Tab切换应用都不用了,更偏向呼出LaunchBar后输入应用的简称来切换,这个动作和启动应用的操作统一,不像Command-Tab,充满了不确定性。
LaunchBar是十分强大的启动器,十分推荐学习使用,即便一开始不太适应,也建议克服一下不适去学习。
这也是一款久负盛名的改键应用了,你能借助它修改所有不合你意的按键映射,甚至可以给键盘设置多套布局。比如一些经常用方向键的,就可以设置一套包含方向键布局,用特定快捷键触发。这种时候,无刻印键盘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不会被按键上的刻印干扰,按键的含义只在心中。
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喜欢用脑图工具,我更偏爱大纲,比如OmniOutliner。原因是大纲的输入是线性的,我可以只用键盘轻松组织完一个很复杂的想法,用脑图的过程免不了用鼠标和那些气泡打交道,对我来说也很影响思考。还有个思路,先用大纲输入,后续的组织过程导出到脑图,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我其实很喜欢macOS原生的输入法,基本没毛病。唯一的问题是必须用-=来前后翻页,所以我选了搜狗输入法,可以用,.来翻页,手指移动的距离就很小了。
其它纯键盘输入的常用工具,我就不详细介绍了,提供一个列表:
我对于HHKB的体验十分满意,如果你和我一样:在日常使用中,大比例使用键盘来操作和输入,并且不太依赖数字与方向键。那么我还是推荐HHKB给你,毕竟我在用上以后,再也没有对别的键盘动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