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7.04河南
本期内容:虎式介绍和历史沿革(下一期将专门介绍虎式的著名战例和坦克班组)。
德军坦克开发初期,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废止,德国军方的手脚渐渐伸展开。当时在图纸和原生厂家中的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相对于国外尤其是近邻英法的同类坦克具有一个明显的劣势——装甲,后者普遍大于前者。
再者,装甲部队不能光有轻型和中型这样机动强的坦克,相对笨重但火力和防护力一流的重型坦克也是必需品。因而,重型坦克发展计划被提上日程。
重型坦克最大的特点是“重”。随便加钢板就能压秤了,但要重坦却不能只在原装的中坦上加负重。随便造个几十吨的,乐意上百吨乃至千吨万吨,只要材料够倒是完全可以实现(就像那个“陆地巡洋舰”计划),但是让它正常跑才是正确的思想。
于是,1935年10月,基于德国武器局的委托,亨舍尔父子公司(Henschelundsohn)开始研制适配重型坦克的小体积,大功率的发动机。同时研制样车,按照顺序命名为六号(VI),计划名称为“突破战车”I型(DWI)。
但是,亨舍尔实在不太给力,拿出来的DWI样车实质上外形近似于三号坦克A型(也许是四号坦克A型),整体方案则完全是捡四号坦克A型的现成。到1937年末才造了一个底盘,也没安装炮塔。
1938年4月2日,亨舍尔又收到了改进DWI的需求,这一工作于同年9月9日开始,基于DWI,它安装了四号坦克C型的炮塔,车体装甲学习前者改为整体式,为了迎合33吨的全重,又在行走和传动装置上小修小改。
从DWI到DWII,亨舍尔换汤不换药,做到底还是抠三号,四号坦克的设计,创新寥寥。不过在指标上的不同(毕竟是面向重坦而非中坦)还是使得亨舍尔在这次摸索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
1939年,德国军方向亨舍尔,保时捷,戴姆勒-奔驰和MAN公司发出了研制VK3001的计划。如在五号坦克中介绍的,VK3001计划是取代VK2001计划的(但是在苏德战争开始后,后者才被彻底抛弃,之所以豹式是VK3002是因为豹式正式展开设计实际上比虎式要晚),“30吨级车辆第一型”造就了日后的虎式。
但是四家的竞争很快就经历了一轮自行淘汰——戴姆勒-奔驰和MAN转向VK3002,即豹式坦克的设计。赛场上,保时捷和亨舍尔两匹快马并驾齐驱,不分高下。
在坦克研究上,无论是亨舍尔还是保时捷都有自己的优势。
亨舍尔是武器大亨,二战时期的德国装备有不少来自亨舍尔,还具有重型坦克的经验积累。DWIDWII两型让亨舍尔可以快速上马。
而另一方面,保时捷的设计概念前卫,设计思想先进,是不同于老派思想的一股清流。更何况斐迪南·保时捷博士于1939年9月3日获命为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主席,是希特勒在坦克发展上的首席顾问。这样看来,双方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
双方的第一战,就在VK3001计划上展开了。
(1)VK3001(H)
亨舍尔的VK3001(H)(亦称虎崽(TigerCub))基本沿用DWII设计。1939年1月1号,亨舍尔决定这类坦克搭载的主炮为75mmKwk37L/24,人员配置与四号坦克相同,车体装甲为50mm。履带从DW时期的400mm加宽为520mm。同豹式一样,VK3001(H)都使用了由科尼普坎普(Kniepkampf)设计的每侧7对,并由扭杆悬挂的交错负重轮作为行走装置。
这种布局除了能均匀分散车重,提高越野能力外,还有利于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火炮射击的后坐力。因此这种布局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德军的半履带式车辆,以及所有后期开发的坦克上,形成德国独特的“负重轮交错排列情结”。
这一车型也内置了亨舍尔公司的TypL320三倍径操控装置(这一装置在简化后安装到了虎式上)。
VK3001(H)于1941年3月生产了两辆,又在10月生产了两辆,但需要注明的是,这些原型车根本没安装炮塔。(计划搭载75mmKWK37L/24)。在11月俘获一辆T-34/76后,VK3001(H)与之对比显得乏善可陈,更是确定了其必然被淘汰的结局。
结局:
在四辆原型车中,两辆被改为牵引回收车。
1942年3月两辆VK3001(H)底盘搭载了128mmPak40L/61火炮,两侧各增加一对交错负重轮,成为仅有的两台“斯图尔·埃米尔”坦克歼击车(SturerEmilPanzerselbstfahrlafetteV或12.8cmSelbstfahrlafetteaufVK3001(H)。
不过VK3001(H)适配的炮塔确实存在,但是被安在了大西洋堡垒上充当支援火力。
亨舍尔于1941年5月转向进阶版的VK3601(H)计划,VK3001(H)也于不久后中止。
(2)VK3001(P)
另一边,保时捷公司的VK3001(P)的设计体现出先进性。自保时捷博士被选为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主席,其发展空间思想更大了。同样是面向VK3001,他的计划并不遵循兵器局根据战训所推演的技术性能要求,而是自由发挥他的设计才能。
这种设计是前卫的,其一的例子就是动力系统。他认为用传统的机械传动不足以支持重型坦克,于是他计划以电力驱动(鼠式的想法又与之是多么的相似),即引擎的动力带动发电机产生高压电,输入两具马达以驱动启活轮和变速档,类似于自动排挡。
这类设计车身也被称之为100型(Type100)
1941年3月,保时捷获得兵器局的合约,在著名的生产先进坦克的尼伯龙根厂开始组装车体,钢铁大贾克虏伯生产装甲部分,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生产引擎,西门子公司生产机电装置和马达。
1941年3月13日,克虏伯为保时捷博士提供了两种主炮的选择:105mmL/52或88mmL/56,同附穿甲性能表,保时捷博士选择了后者,1个月后,克虏伯拿出了木制炮塔模型,但是此时,虎式坦克的计划正式开始了,这一计划也受到了影响。
1941年下半年,尼伯龙根厂出产了一辆软钢制没有炮塔的样车用以测试,VK3001(P)的计划迅速画上了句号。
在第一轮交锋期间,两个坦克计划并驾齐驱,不分高下,然而这并不是虎式坦克正式计划,而是和后面的VK3601都是进化版四号坦克的计划,但最终,引出的都是虎式的大方向。
在陆军重型坦克部队发展计划中,希特勒和武器局之间有相当的分歧,前者就像一些日本的大舰巨炮爱好者一样,认为口径即真理,而后者不喜欢40吨以上的坦克发展计划,认为这样的坦克运输和部署不方便,毕竟不是什么桥和路都能跑的了重坦的,机动性打折的重型坦克并不对德军的口。
自1940年末到1941年初,亨舍尔公司第三车间进行了扩建,以应对重型坦克生产和组装的需要。武器局六处在扩建完工后给亨舍尔下了新的订单:一款正面装甲100mm,侧面装甲60mm,最大时速可达40kph,搭载可以在1400m外击穿100mm装甲的火炮的坦克。(基础计划实际是四号坦克的第四代,并非虎式)
亨舍尔的意见很简单,拿现有的地基盖房子,即渐变发展的道路。基于VK3001(H)进行改进,一方面节省资金,一方面研制周期缩短,也不必承担新技术开发的潜在技术风险。
针对VK3001(H),亨舍尔做了如下改进:简化负重轮的结构,将其直径扩大到800mm,每侧各增加一对负重轮(就和斯图尔·埃米尔自行火炮改装的底盘一样)并取消托带轮,增加了车体尺寸和装甲厚度。
基础数据:
重量:40000千克
乘员:5人
发动机:迈巴赫HL174/12缸/550马力
时速:40kph
单程:150km
车体长度:6.05m
车体宽度:3.14m
车体高度:2.70m
武器装备:
75mmKwK42L/702x7.92mmMG34
88mmKwK36L/562x7.92mmMG34
装甲(mm/角度):
前炮塔:100/10
前上部结构:100/8
前车体:100或60/23或60
侧炮塔:80/0
侧上部结构:60/0
侧车体:60/0
后炮塔:80/0
后上部结构:60/0
后车体:80/0
炮塔顶部/底部:26/90
上部结构顶部/底部:26/90
车体顶部/底部:26/90
炮塔:100/0
总体上VK3601(H)装备略逊于虎式,但是实际上,这一坦克比虎式更适合配备德军,相对于故障百出,问题多多的虎式,VK3601(H)的技术问题和综合实力更加标准,也更能符合要求。毕竟,德军在发展重型坦克这一方面,从来就没能走顺路过。
(1)VK4501(P)
保时捷公司在虎式坦克计划出现后,加紧研制VK4501(P),由于进度催的很紧,他们拿出了比亨舍尔更吊的策略——直接拔零件。VK3001(P)的零件修改处理后被直接安装到VK4501(P)的上面。
VK4501(P)的悬挂装置就是VK3001(P)悬挂装置的改进型。它有六个负重轮,没有托带轮。每侧履带由109个履带板组成,宽640mm,接地部分4175mm,其在车体的后部装有两台气冷式保时捷101/1引擎,可产生310马力。发电机为两台电力引擎提供动力,输出功率275Kw。主动轮在车体后部而非标准的前部,而电传动系统和VK3001(P)的相似。
1941年6月下旬,兵器局第六处询问可否将Flak41(即88mmL/71)作为主炮。保时捷于9月回绝,并继续采用原来给100型的炮塔。
事实上,早在7月份,保时捷博士已经仗着坦克发展协会地位的大权,越过一切批准程序,和克虏伯签订了生产100辆上部车身和炮塔的合同。
“换炮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保时捷·窃·格瓦拉
(2)VK4501(H)
1941年5月26日,武器局第六处指定莱茵金属公司为VK3601(H)设计炮塔。当时五号坦克计划已经初见雏形,莱茵金属拿出的炮塔配备的是纯正的倾斜装甲(60-80mm),即后来安装在五号坦克上的炮塔的原型的H2型,主炮为75mmKWKL/60Waffe0725型锥膛炮。
锥膛炮的穿甲能力不弱,但其对于德国来说有一个致命缺点——原料。锥膛炮使用钨芯弹,而钨并不是德国很方便找到的原料,如若进口则面临着皇家海军等一系列的威胁。
果不其然,1941年9月,希特勒宣布锥膛炮不可以装备坦克,这一下直接将亨舍尔逼到了死路上。他们只能选择退出竞争,或者在剩下的半年内搞出一台能搭载88mm火炮的底盘。
能给予亨舍尔的选择不多,唯一的好办法就是渐变发展。基于VK3601(H)进行相对的扩大后,得到了VK4501(H),能安装88mm炮,也完全能满足VK4501计划的需求。
巴巴罗萨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执行,在苏联坦克信息逐渐明晰后,亨舍尔方案吸收了他们的技术,但是并未如真正受到冲击的豹式一样采用倾斜装甲,仅仅是加厚了原有装甲。
1941年中期,亨舍尔拿出了两种方案,H1和H2型。H1型装88mmKwK36L/56炮,安装克虏伯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则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
亨舍尔在深思熟虑后,决定选择H1型。
(1)拉斯滕堡检阅
1942年4月20日,验收的季节到了,保时捷和亨舍尔长达3年的竞争终于要画一个句号了。
但是,两家公司都相当尴尬。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坦克都没能彻底完成。引擎和配件都在4月10日才交货。在装上列车来的路上,他们的人员都在拼命地进行溶接工程。在到达前,他们幸运的完成了工作。
4月19日,两辆车在靠近拉斯滕堡的一个车站被卸下,随着没完没了的机械故障摇摇晃晃地开到11千米外的拉斯滕堡,即东线指挥部“狼穴”所在地。
20日上午11时,希特勒检阅了这两辆原型车。初步结论大概是倾向于亨舍尔的设计的。但胜负并未立分,而是给予了下一步的改进计划(这多半也倾向于保时捷的失败),规定在9月前完全完成虎式的开发。
(2)保时捷的最后努力
整个夏天他们都在调试,解决机电、引擎的技术问题,漏油、过热和耐用性的问题。然而徒劳无功。
6月,尼伯龙根厂又送出一辆样车到库马斯多夫进行测试,刚刚行走100千米引擎便熄火,两具引擎各消耗了85升和55升的汽油。无论怎样小心地行驶,让VK4501(P)抛锚的理由还是远远多于让它正常行驶的理由。
超前的动力和操纵系统易于损坏,且需要连续维护,车体更长使得它的机动性打折,炮塔靠前更是不利于战场发挥(倒还真是为敌方的穿甲弹省下不少的距离!),尽管VK4501(P)可以安装150mmKwKL/38或100mmL/70火炮,也可以安装88mmL/100炮,但是任何一种方案都没成为现实,因为不被采用。
一系列的问题使保时捷的生产困难重重,未来灰暗成为必然。7月,保时捷以两辆样车在德国贝尔卡战车学校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结果非常消极。至此,毫无疑问保时捷是失败了。但是最后一搏仍未被放弃。
9月前,尼伯龙根厂组装了6辆VK4501(P)(其中5辆于8-9月被送到原奥地利陆军训练场的Dollersheim作为部队训练测试用车),9-10月又组装了4辆。克虏伯的炮塔订单也被告知取消,等待11月测试后再做定夺。
11月上旬,保时捷和亨舍尔进行了最终对决,尽管记录没有留下,可胜负早有分晓,保时捷的设计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再被德国军方作为虎式的方案了。
(3)亨舍尔的胜利和保时捷的结局
1942年8月15日(当时亨舍尔方案已经基本定型),亨舍尔的虎式坦克正式获得了编号“PanzerkampfwagenVIH(Sd.Kfz.182)”,10月10日,保时捷博士将其命名为TigerI。相信保时捷博士肯定是不情愿的,但是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但保时捷的方案并未彻底迷失在垃圾堆中,除去已经出厂的10辆坦克外,剩余的90辆底盘订单还是被允许继续生产了,日后发展为另一种车辆——象式坦克歼击车(自行反坦克炮)。
保时捷的VK4501(P)也被称为虎(P),尽管10辆样车已经是方案的弃子,但幸运的是,由于有象式坦克歼击车的后勤维修需要,还是有一辆虎(P)(底盘号150013)于1944年加入了东线的第653坦克歼击营,但同年其在大撤退中损失。除此之外,还有报告称,一辆由保时捷员工驾驶的虎(P)也加入了东线作战(让员工干这种事怕不是被穿了小鞋)。
当然,还有更神奇的说法,根据《被遗忘的士兵》的记述,德军精锐部队“大德意志”师曾接受过20辆虎(P)的增援(不好说这到底是什么坦克了)。
它们在空场上热车的发动机响声让你感觉就好像你身处在一个巨大赛车场一样。
——《被遗忘的士兵》
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ⅥAusf.E(六型坦克,E改型)正式于1942年8月投产(这时的保时捷还在尝试着力挽狂澜)。
虎式坦克的生产持续了两年,最初,平均每月仅能生产25辆,1944年4月,每月产量达到104辆,在7月甚至达到数百辆。
但随着IS-2的出现,虎式又遭遇了早先四号坦克初入苏联时的尴尬局面。在不能完全克制敌军所有坦克,且虎王坦克已经于1943年12月投产的情况下,虎式于1944年8月底停产,总产量1355辆。
虎式其他编号:
1943年3月5日,获得编号PanzerkampfwagenTiger(8,8cmL/56)(Sd.Kfz.181)
1944年9月7日,获得编号PanzerkampfwagenTigerAusf.E(Sd.Kfz.181)
虎式基本数据:
重量:56t(早期)57t(后期)
车组:5人(车长,炮长,司机,装填手,无线电操作手)
发动机:
迈巴赫HL210P30-12650马力(早期)
迈巴赫HL230P45-12700马力(后期)
最大时速:
38kph(公路)/15~21kph(越野)
行程:
110-160km(公路)80km(越野)
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450L越野650L
油箱容量540L
越壕宽2.3m越障高0.79m爬坡35°
全长:8.45m
炮管指向前方8.451m
炮管指向后方8.379m
不带炮管车体长6.280m
高:2.86m
火炮中轴线高度2.195m
地面至底盘高0.470m
带车长指挥塔时炮塔高度1.200m
宽:3.4-3.7m
用战斗履带车体宽度3.560m
到外侧轮盘车体宽度2.822m
战斗履带宽度0.725m
使用运输履带车体宽度3.230米
武器:
2X7.92MG34机枪和88mmKwK36L/56坦克炮(早)
3X7.92MG34机枪(后)6XNbK3990mm高爆榴弹发射器(S雷)
火炮俯仰角:俯仰角+18°~-9
火炮旋转方向:旋转方向360°
弹药:88mm——87发7.92mm——4500-5700发
炮盾135-150毫米0度镍铬锰高压铸钢(非重叠部分)
炮塔正面102毫米9度PP7182镍铬锰钼轧制钢(被炮盾完全遮挡)
炮塔侧面82毫米0度E22镍铬锰轧制钢
炮塔背面82毫米0度E22镍铬锰轧制钢
炮塔顶部40毫米90度E22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首上102毫米9度PP7182镍铬锰钼轧制钢
车体首中63毫米80度E22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首下102毫米-25度PP7182镍铬锰钼轧制钢(有时外挂附加履带)
车体侧上82毫米0度E22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侧下63毫米0度E22镍铬锰轧制钢(被负重轮遮挡)
车体后部82毫米-15度E22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前顶部40毫米90度E22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后顶部25毫米90度E32铬锰轧制钢
车体底部25毫米90度E32铬锰轧制钢
弹药100500100015002000距离(米)
Pzgr391201101009184穿透力(毫米)
Pzgr40171156138123110
无线电设备:超短波Fu.2接受器超短波Fu.5发射器及接受器
瞄准镜:卡尔·蔡司T.Z.F.9b瞄准镜
虎式改装记录:
1944年2月原本是橡胶边的辅助轮被钢材所代替。移动了外部工具的位置。
不是我懒,而是觉得他们说的还是很专业的,这也正好体现出“汇总”这一主题。(当然还是要力所能及的修改里面的语句不通和不规范之处)
1.火炮
虎式坦克配备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L/56指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6倍)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炮塔有一个圆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射炮,其Flak18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Ⅱ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系列高射炮(Flak41L/71)。是二战时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德国人还为它配置了极为精确的卡尔·蔡司TFZ9b瞄准器,精准度惊人。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开火,竟连续5发落在一个16英寸×18英寸的目标上。
2.弹药
88炮可装载四种型号弹药:PzGr.39被帽穿甲榴弹、PzGr.40次口径碳化钨芯穿甲弹和Gr.39HL型空心装药高爆弹和Sprgr.39曳光榴弹。
虎I坦克曾在大于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不过这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1600米近的。在战争前期,虎式坦克能有效在战斗距离击穿盟军坦克的正面装甲,但到了二战后期苏军T-34/85、SU-100、IS-2、ISU-122/152,美军M10狼獾、M36杰克逊、M26潘兴,英军的谢尔曼“萤火虫”等坦克先后投入战场,虎式对付盟军的部分坦克已力不从心,在1000-1500米外距离无法有效的打击它们。
3.装甲
虎式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装甲厚达135~150毫米(有资料称可能是间隙装甲),相较之下同时期的IV号坦克(G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厚的装甲,而炮塔正前方的装甲也只有5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两侧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绝大部分炮弹,尤其是来自正面的炮弹。
虎式坦克使用的是镍合金钢装甲,这是德国在二战质量最好的装甲钢,虎式其装甲生产采用冷轧锻造工艺而非铸造。相对于铸造钢,冷轧锻造钢的强度特性高出不少,其致密程度大约提高在6%左右。
虽然虎式坦克的生产商在44年向军队建议:为节省工时,加快坦克生产速度,就必须改为铸造钢工艺,但是陆军经过慎重考虑,以必须保证装甲质量为理由,否决了这一建议。相比“黑豹”,虎式坦克在攻击性作战中综合防御能力更强。
虎式坦克大部分的装甲是垂直与其它结构相连接的,并采用了咬合连接形式,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结构性能。同时咬合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而不是铆接),焊缝质量很高,但焊接的车身和炮塔也大大增加了虎式的重量。
4.越野性能
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分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越野、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以及防护性能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了这些不利条件。但虎式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其着重提升火力和装甲而适度牺牲机动性。事实上,虎I的机动性并非是没有提高,而是和之前的Ⅲ号、Ⅳ号相同(虎式采用了更大为先进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也就是仍然拥有德国中型坦克的机动性,只不过比不上M4和T-34等中型坦克。
1.引擎
虎式坦克的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21公升12汽缸迈巴赫HL210P30汽油引擎650马力(实际测为641马力,478千瓦),虽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动力不敷使用,这很快被升级了到HL230P45的23公升,700马力引擎(实测为690马力,515千瓦),其最大时速可达38km/h。迈巴赫引擎为V型12缸排列,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
虎式坦克有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车体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迈巴赫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11吨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即使如此,自转一圈仍需要45秒。悬吊系统使用了十六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体验。
2.悬挂系统
虎式坦克采用液压控制可变速齿轮箱和半自动传动系统。坦克的重量增大意味着需要新的操控系统,衍生型的英国Merritt布朗单齿轮系统被设计者使用,用于替代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和刹车设计。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藉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它配有有八段速度齿轮箱,由十六种斜齿轮运作。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虎式的操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是易于使用的。
3.车组
虎式坦克车体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驾驶和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前方齿轮箱两侧。在他们后面底盘区绕着炮塔底部围拢成连续的平实表面,这可以帮助装弹手检查放在履带上方隔间内的弹药。两人坐在炮塔内,炮手在炮的左边,车长的后面,装弹手坐在一个折叠的位子在上面,从炮塔底板到车顶仅有157cm高。总而言之,虎式的内部布局是——司机隔间、炮手/无线电操作员隔间、作战隔间(炮塔)和引擎隔间。司机隔间以及炮手/无线电操作员隔间实际上是一个隔间,只不过是被变速器和最终驱动单元给隔开来了。司机通过转向轮来控制坦克转向,它控制着液压转向系统。为了防止故障,安装了两个手动转向杆。转向杆控制着转向刹车,同时也充当“手刹”的作用。
虎式坦克的装甲虽然厚重,但采用了传统的垂直装甲,没有使用当时更为先进的倾斜式装甲的设计,使得其防护能力,与重量并不相当。虎式坦克正面防护力并不尽如人意,正面防护能力甚至不如重量比它轻的多的豹式坦克。虽然虎式坦克在1941年、1942年,都算的上是当时最强悍的坦克,但当1943年T34/85与IS-2逐步投入战场后,虎式就变得对战场有些力不从心了。这也是1944年8月虎式停产的重要原因。
虎式坦克没有采用后世坦克普遍采用的柴油发动机,而是使用了迈巴赫700马力汽油发动机,平心而论,迈巴赫发动机也是当时非常出色的发动机,功率非常强劲,比苏联、美国的同级别坦克的发动机都要强悍不少。但使用汽油发动机使得德国坦克往往比苏联坦克更容易被击燃,加满油可行驶里程也大大低于苏联坦克,不过这显然是无奈的情况,毕竟当时汽油机还是坦克主流。如美国,也是使用汽油机,而制造柴油机的稀有金属材料,德国当时是相当缺乏,德国柴油产量不高,合成燃料也是汽油,选择汽油发动机,可能是当时德国唯一能做的选择。
公平地说,虎式坦克的发动机、传动和悬挂都是一流的,虎式坦克的越野能力并不算差。发动机是迈巴赫12缸汽油发动机,功率700马力,单位重量功率是每吨12.5马力,这自然比不上T-34的每吨19马力和M4谢尔曼的每吨16马力,但至少和IV号坦克一个水平。事实上虎式坦克的公路最高时速达每小时38公里,一点也不慢。问题出在油耗和重量。虎式坦克油耗惊人,公路上一箱油只能跑100—160公里,如果是越野行程至少减半。也就是说,一辆虎式坦克每推进两、三个小时就得后撤加油,经常在战斗白热化的时候不得不离开战场,战斗效能大打折扣。在后勤运输线遭到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以及严酷的作战环境面前,许多“虎”式重型坦克由于缺乏燃料而变成一堆废铁。
其次虎式坦克56吨的重量,在东线作战时,苏联南部草原到处是洼地沼泽,对虎式坦克来说遍地都是陷阱,稍不留心就会深陷泥潭,苏军缴获的第一辆虎式就是因为陷入沼泽而被俘获。而当时欧洲绝大多数桥梁承重极限是36吨,因此虎式坦克所到之处,都必须有工兵在前开路,测试路面,加固桥梁。但由于虎式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依然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
还有就是虎式坦克的悬挂。虎式的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并且相互交错,虽然行驶起来非常舒适,但如果要拆除内侧损坏橡皮胎(这经常发生)的负重轮,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非常麻烦。同时,坦克的重量紧密地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后期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如此使用。这种复杂系统还有一个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因下雪或泥土因为结冰而无法动弹。一次苏军于凌晨的攻击时,德军坦克兵偶然发现此时虎式坦克的所有负重轮都处于无法移动状态。之后,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设计出来,橡皮胎制于内部,最终全面取代旧式负重轮。
迈巴赫发动机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一辆虎式坦克拖曳另一辆抛锚的虎式坦克时,引擎经常过热,这有时会导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为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来拖另一辆抛锚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带发生故障,经常需要两辆虎式坦克拉拖动一辆。故障的履带对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问题,由于履带是高度绷紧的,不能单靠移除履带插销来拆除履带,有时甚至是用炸药包来炸开几段,或者不得不使用氧气切割的方式来将其熔断。单辆德国Sdkfz9Famo半履带拖车无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辆Sdkfz9Famo半履带拖车才能拖曳一辆虎式坦克。
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受国家总动员(43年2月开始)影响必须建造大量潜艇和本土防空力量,并不能像苏联一样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陆军和前线空军的生产中去。
虎王坦克的开端和虎式是一样的。在1941年5月26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德国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这也是从VK3001和VK3601到VK4501的重要转型期)。当时的会议制定了两个计划: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但是虎式坦克比较成功,虎王计划暂时放缓了发展。
1943年1月,在虎I投产后4个多月,德军坐不住了,开始着手发展虎王以代替虎式。这一计划责成保时捷,亨舍尔和MAN公司研发。
上文提到的三家,拿出了四种方案。
好货不嫌晚,我们先来看看这四种方案。
“常败将军”保时捷拿出的是VK4502(P)计划,该计划于1943年2月提交,分为两个方案:
第一方案(VK4502(P1))采用后置炮塔(Hinten)设计;
第二方案(VK4502(P2))和当年的VK4501(P)一样,采用前置炮塔(Vorne)设计。
炮塔,一如既往地,交给了克虏伯生产,主炮,沿用虎式的思想,采用71倍的88mm炮(这要比虎式的56倍炮更强)。
两种方案的VK4502都有一定的倾斜外表,除了底盘和炮塔位置略有区别,零件配置等等趋同。当然,按照保时捷博士的前卫观点,这两种车无一例外的采用电传动,和之前虎式的竞标计划一样,这点倔脾气是改不了的。
“换传动装置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这两种设计都各有千秋。
前置式的毋庸置疑是和之前的VK3001(P)和VK4501(P)一样,战场表现不便,尤其在被包围的时候。
后置式的有相对优秀的一点:坦克发动机前置。就像以色列对战T-72创造奇迹的“梅卡瓦”坦克一样,采用动力前置系统。这种设计还有个优点:坦克被正面击毁时,人员幸存率比较高。但是后置也限制了坦克炮管的摆动空间,尤见俯角。设想居高临下的开炮时,面前的敌军被炸的人仰马翻,而后置式的炮管没法覆盖太低的位置,被人抓着盲角爬上来,不知不觉间被炸掉……
然而,VK4502(P)相当重——大约72.5-75.5吨,比虎式还要重30%—35%。这对于保时捷600发动机就意味着肾虚不会太远,更不用说坦克赖以生存的机动性了。但这一设计的炮塔制造了50个,后来也成为第一代虎王的炮塔。
第三方人士MAN公司拿出的是VK4502(MAN),不太清楚也没查到他们做出什么,不过按照他们刚刚设计完的豹式来看,必然是“德意志”式的设计。考虑到他们也没有参与虎式的设计,方案多半应该是不如亨舍尔和保时捷的有竞争力的。
最后隆重的介绍亨舍尔的方案。
亨舍尔和保时捷一样,分两个方案。
VK4502(H)大约是更符合对亨舍尔习惯的想象的——基于虎式的改进,渐变发展的脾性毫无变化。在武器局第六处的审核中直接被刷下来。
但是亨舍尔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继续改进,他们非常迅速地拿出了第二方案,即VK4503(H),这与虎式有极大的区别,不如说是一种放大版的豹式(也许MAN公司也有这样的设计,但是性能不行)。
这种方案又合了武器局的口味,1943年10月20日,一辆木制的VK4503(H)在东普鲁士的阿亚茨接受希特勒的检阅(真刀真枪的上,70吨的车体估计就会把检阅场压出几条轨道)。12月末,虎王坦克正式投入量产。
虎式坦克的难产是在于研发,而虎王坦克的难产就是生产了。1943年末才投产,本身就受到全国总动员的影响,不能大批生产,其生产期还基本上处于盟军搞事情的期间。亨舍尔的工厂挨炸,生产效率本身就低的虎王就更加难产了。
1943年12月,虎王生产了12辆,1944年生产了377辆,1945年1-3月生产了100辆。总计489辆。其生产的前50辆采用克劳斯玛菲-魏格曼公司(独立于克劳斯玛菲公司的军工企业)生产的保时捷的炮塔(即VK4502(P)的炮塔设计),后期则是采用克虏伯生产的亨舍尔设计的炮塔,两种炮塔都安装在车体中央处。除此之外,虎王的装甲质量也是越来越糟的。
两种炮塔有一定区别:保时捷炮塔携弹80发,亨舍尔型则为86发,其中约储存在车体内侧面,储存在炮塔后部。此外,两种炮塔都携带了MG34需要的7850发机枪弹。
保时捷的炮塔设计和豹式G型初期一样,防弹盾下面有一个下巴(即窝弹区),这意味着炮弹打在防弹盾上可能跳弹(原文居然是“蛋”,看来这位的输入法可能有点小问题(掩盖开车的事实)),而顶部装甲才40mm,挨两下不算安全。于1943年12月设计的亨舍尔炮塔则是没有这种窝弹区的,炮塔正面垂直,厚度从100mm变为185mm。
安装保时捷式炮塔的虎王全重约68.5t,亨舍尔式为69.8t,炮塔既可以液力旋转(视引擎程度,一般17°/s),也可以手摇(5.7/s,麒麟臂∞°/s)。
1944年晚期,克虏伯计划将全部虎王换装105mm的KWK45L105/68火炮,但是计划没有付诸实施,实确有设计图和样车为证。
(1)主炮与弹药
虎王所采用的88mmKWK4388/L71主炮,较虎式的56倍炮有一定增强,符合其本有的应对“斯大林”系列坦克的计划。
KWK43使用APCBC被帽穿甲榴弹的效果如上表,使用Pzgr.40/43(APCR)碳化钨芯穿甲弹时,能在1000m击穿193mm,在2000m击穿153mm的厚装甲。其能使用的弹药除此二以外,还有GR39HL装空心装药高爆弹。
(2)炮塔
保时捷型炮塔:正面100mm厚,最大倾斜60°的弧形结构,炮塔正前方有一小段是0°垂直装甲,顶装甲为40毫米,炮塔内有宽敞的空间,能携带60发炮弹。搭载波尔舍炮塔的虎王坦克主要装备给了西线各重装甲营。这种炮塔厚度较低,在实战中很不可靠,在西线1944年8月塞纳河战役中一次有记录的作战可能被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或“萤火虫”坦克正面击穿炮塔。也是极少数有记载的被正面击穿的虎王坦克。
亨舍尔型炮塔:正面185毫米,10°倾斜角,侧面装甲的倾斜角度被修改为21°,修改倾斜角度后的炮塔能够携带60发炮弹。亨舍尔型炮塔的防盾呈弯曲状,不像保时捷的呈突出状,火炮防盾为“猪头式”。亨舍尔炮塔也被称为克虏伯型炮塔。
性能数据:
乘员人数-5
重量-69.8吨
长:13.2m(车身长:7.3m),
宽:3.75m,高:3.09m,离地高度:0.49m
装甲:车身:首上装甲:150mm/40°
首下装甲:140mm/50°,球型机枪座是120mm球型,
侧装甲和后装甲80mm/21°,
底部和顶部装甲40mm。
炮塔(亨舍尔):前装甲185mm/10°,侧装甲和后装甲80mm,顶部装甲40mm。
炮塔(保时捷):前装甲100mm/弧形侧装甲和后装甲80mm/21°,顶部装甲40mm
(*)部分虎王坦克有涂上水泥防磁装甲,水泥防磁装甲(Zimmerit),用于防御磁性反坦克手雷或磁性反坦克炸药包。对防御穿甲弹(APCBC/APCR)、高爆穿甲弹(HEAT)没有作用。
主武器-8.8cmKwK43L/71型88mm坦克炮
副武器-
车体机枪:MG34通用机枪;
同轴机枪MG34通用机枪;
车长塔(潜望镜上方的环)的一挺MG34或MG42。
最大时速:41.5公里/小时(理论时速)
越野时速:38公里/小时(理论时速)
巡视半径:170km,越野半径:120km
引擎:梅巴赫HL230P30型V-12水冷汽油发动机
燃料消耗550加仑/100公里
对地压力-760000公斤/平方厘米
炮塔:后期型为液压驱动,约15°/s,保留手动旋转式操作。
虎王坦克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转向控制系统由于过大车重带来的压力,经常突然报废;而且衬垫容易漏油。另外,坦克的发动机不仅油耗惊人,还很容易过热甚至熄火。这是因为虎王坦克并没有采用为其专门开发的发动机,而是直接采用现成的700马力迈巴赫HL230/P45,该型发动机原本配用于较轻量级的黑豹坦克(45吨)和虎式坦克(60吨),使其驱动重达70吨的虎王坦克,是一种“小马拉大车”的行为,发动机必须时刻保持全速运转才能带动坦克,这必然会极大程度的减损发动机寿命并降低其可靠性。设计厂家亨舍尔的员工,虎王的总工程师埃尔温·阿德勒战后解释道:“虎王坦克的故障频出,主要归因于未经测试验证便仓促投入量产。”动力系统的过度负荷是重型坦克的通病,而在虎王坦克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本来,已经有一款专门为虎王坦克定制改良的HL234发动机被设计出来,准备为虎王坦克换装。该机采用机械注油技术(燃料直喷)取代P45系列的化油器结构,提高了燃烧效率,新款发动机的额定输出功率预计在870马力左右,甚至还有增压方案能让发动机输出更多的动力。但是,由于第三帝国末期德国战事吃紧,资源匮乏,加之工厂和研究机构时刻受到空袭威胁,这些动力升级方案直到战争结束,都还只能停留在图纸阶段,连一台工程样品都没能制造出来。
此外,虎王坦克那近70吨的重量也成为它的致命伤,因为大多数的桥梁及道路皆无法承受其巨大的压力,一旦出现差错,只得将其废弃。而过度复杂的机械也成为一大问题。以上种种的缺陷,导致虎王坦克,因燃油不足、机械故障而被迫由车组成员自行摧毁而损失的数量,远高于直接在战场上被击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