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绝大多数鸟类从遥远的南方返回繁殖地后,就积极地寻求异性来繁殖后代。雄鸟飞临巢区,便立刻占据一块安全、舒适、食物充足的领域来“割地称雄”,绝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的雄鸟再进入这块地盘。于是它站在大树尖上高声歌唱,并且冲天而起,在自己地盘上空兜着圈子飞一阵,再落到领域内。这是告诫其他鸟类“这块地盘是我的”。这样的炫耀式飞行还有招引雌鸟的特殊意义。
鸟类在繁殖期间这种抢占地盘的现象称为“占区”,它所占的地盘称为“领域”。这个领域是在巢区内有一定范围的作为该动物特别加以保护和防范的区域,绝不允许其他个体(主要是同性个体)侵入,时常要用威吓或战斗来捍卫小区。
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进攻,有的是非肉体的(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
提起兽类,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和凶残一词联系起来。你可知道当同种兽类生活在一起时,即使在争斗中,除了凶残的一面外,还有着共同信守的“君子协定”──这是一种姿势语言。在激烈的争斗中,弱者只要赶快跑开或趴在地上向强者求饶,强者就会饶它一命。
非洲猎豹在进行搏斗时,如果某一方翻身倒地,仰面朝天地轻轻呻吟起来,就表示自己已经投降,对方也就停止攻击。
狼在搏斗中,谁战败了,就会侧着身子躺在地上,把自己的致命部位──咽喉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这就意味着向对方表示屈服。
生活在北美洲的臭鼬,是用刺耳的尖叫声表示向强者屈服的。
由于兽类中存在着这种“君子协定”和天然的规矩,才使得各种兽类在复杂的环境中,能继续繁衍生息下去,成为生物圈中的成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