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知过程。
A.情绪
B.兴趣
C.能力
D.思维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儿童受到狗的惊吓后,对所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害怕。这是一种()现象。
A.习得
B.泛化
C.强化
D.分化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泛化是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也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A.动机
B.目标
C.需要
D.诱因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4.盯着黑暗中一个静止的光点,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是()现象。
A.错觉
B.自主运动
C.诱发运动
D.运动后效
参考解析: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
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是自主运动现象。
5.平常所说的“大器晚成”表现了智力()的个别差异。
A.能力结构
B.发展水平
C.言语思维
D.表现早晚
参考解析:人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
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和智力的性别差异等方面。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是指智力的成熟有早晚之分,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大器晚成。
6.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属于()A.模像直观B.言语直观C.实物直观D.演示直
观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
7.卡特尔将与教育、文化有关,因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年龄增长而升高的智力称为OA.情绪智力B.晶体智力C.流体智力D.空间智力
参考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按心智能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但在个体差异上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晶体智力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甚至因知识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8.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的完成()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参考解析: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
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答案:B
10.小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无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
参考解析: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
11.“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属于思维
过程
中的()
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综合
参考解析: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例如,人们把那些“有羽毛的动物”统称为鸟类,这是概括的过程。
12.发现学习的首倡者是()
A.杜威
B.卢梭
C.苏霍姆林斯基
D.布鲁纳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暂无
13.关于智力差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智力差异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智力差异可通过智力测验进行测量
C个体的智力差异只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上D.个体的智力差异要求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个体的智力差异表现为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
表现早晚的差异。
14.学生熟练地阅读课文,既有预定的目的,又不需要或节省意志努力。这种
活动中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选择性注意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
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下列不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运用假设
B.运用逻辑法则
C.思维中不再出现自我中心
D.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参考解析:初中生思维活动中有自我中心的出现,主要表现为:虽然他们能区
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的不同所在。
16.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图表、模型等使学生感知事物,获得感性认识,
进而促进知识掌握的直观教学类型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参考答案:B
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17.发现教学法由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