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新阳镇东大门的这个村地处福建的中心。其实却只因:村部建在田螺形双桥自然村连片水田的中部。
不过,它的确堪称尤溪县的文武中心!
中
文一门三进士
林积——尤溪县的第一个进士就出生在新阳镇中心村的下白泉。
确切地说,林积是北宋的常平乡进溪里白泉村人——这里,明代属六都。白泉因泉眼多而得名,旧属下埕保,是个洋面颇为开阔的高山小村,林氏祖祠“西河郡荣驷坊”坐南朝北,背靠凤形山,面对良田,视野舒展。《林氏族谱》记载:宋天圣三年(1025年),九牧七房蒙公十世孙林朗从闽县石井迁来,在此娶郑氏为妻,生子林积、林和。
林积故居——下白泉的荣驷坊
林积,字功济,民国版《尤溪县志》证实了广为传说的佳话——
林积年少时游学京城,途经蔡州(今河南省汝南)投宿时,在客房捡到一个锦囊,内有珍珠数百颗。他问店家:“有谁住过这房间?”店家回答:“浔阳商人周仲津。”林积告诉他:“这是我老友,还会来,一定叫他到京城太学找我。”还在客房壁上留言:某年某月某日,尤溪林积在此住宿。不久,周仲津循迹找到林积。核实无误,林积就把珍珠如数归还。商人感激,执意酬谢林积,但被谢绝。庆历六年(1046年),林积中进士,有好事者说,这是阴骘之报。
林积
“林积还珠”故事写入《初刻拍案惊奇·卷21》等多部著作,直到民国,还作为小学教材。当然,林积以此品行为官,也政声非凡,县志记载——
林积先在广东循州(今梅州附近)任判官,当地刚抓了一群强盗,里面多有受诬连的。他严查细审,把蒙冤的都放了。这就忤逆了上司办大案邀奇功的意图,举荐落空,朋友们惋叹。他说:“失一荐章,而全生者五十人,何憾?”
接着,改任赣中的安福县令。这里的人“初未知学”,他建了学馆,请来老师,才开始“彬彬向学”。期满,调任江苏六合县,又是造桥梁、建学校、开陂塘36口,一心一意为民造福。
然而,母亲去世了,林积必须弃官回乡守孝。途中,他与当朝宰相王安石相遇。王宰相极愿这位能干的县令能私下见他,但林积严守“民不见官”的规矩。守孝期满,林积任职泗州,因公事去了宰相府。时值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称赞林积“才行不置”——才能和品行不断进步,就向皇帝举荐。宋神宗与林积对谈,夸他“廉能”——清廉、能干。
白泉的林氏一派书香浓郁,文脉绵长:
林积次子林乂(读作义),字德新,吏部侍郎、敷文渊阁待制;
长孙林极,朝奉郎,提点江淮、荆浙、福建、广南铸钱司;
次孙林祐,徽宗时中进士,朝散大夫(《池田乡志》);
曾孙林孜,奉议郎,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官;
玄孙林震(原名振),字有则,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中进士,官至节度判官。他“性至孝”,“从事所至,以强敏称”,谢绝提拔,原职而归,卒于淳熙十二年,孝宗皇帝御赐白泉林氏祖祠门联:“一门三进士,四世五大夫。”
这对联,至今贴在林氏祖祠荣驷坊的门柱。
武国共两将军
白泉林氏祖祠的对面小山坡,旧称白丹墘,曾经住着于氏人家,后来迁居附近更高的村子,称作“上白泉”。
上白泉民居
上白泉也因泉得名,两面坡地夹着一条巨石鼓突的山垅,向下倾斜。村里一东一西的两块天然巨石,传为守护村庄的“金鸡”“玉狗”,惟妙惟肖。
整个村庄背靠泽后山(松柏岩),遥对九阜山的群峰,有超凡脱尘之感。葛竹秀才纪炳章赞叹:“四壁层峦,叠嶂环绕,而岳气磅礴;云树郁葱,水泉潇然,而风物并美。”站在几乎并列的河内郡前厝坊于氏祖祠、陈留郡井后坊谢氏祖祠西望,农家依山毗连而居,黑瓦层叠,人气旺盛——山的背后是泗洲庵,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信众前来朝拜,香火鼎盛。
谢氏宗祠的路下方是上白泉的泉井
于姓人家约在北宋仁宗时期从侯官迁来白泉,比林氏稍晚,但比谢氏早,谢氏来自尤邑三都(管前镇)东坑,可考始祖谢七公洪武十一年入赘在于遂大的家里。
林氏的“荣驷坊”或与于氏的“容驷”典故有关。《于氏族谱》序言:先祖于公任汉代理官,管理监狱时多积阴德,“预知后世必有兴者,令高大其门可容驷马”。林、于两氏并居于此,积德累仁,子孙兴盛,故名其境“白玉泉”,名其坊曰“容驷坊”,林氏“以子贵”,略改坊名“荣驷”,合情合理。
“容驷坊”,大度包容之风影响深远,中心村容纳了于、谢、林、罗、黄、萧、王、苏、刘、李、詹、卢、魏、洪、严、郑、陈、张、梁、吴20个姓氏,无论是香菇客,还是投亲靠友的,全都和睦相处,这在闽中是罕见的现象。同时,白泉林、于诸大姓外迁既多又广,知名的如林祥谦的先祖。共和国少将于本诚2015年夏天在上白泉寻根问祖时,将这乡风特征归纳为“聚集和辅射”,可谓确切。
于将军出生在中仙。其祖上于明永乐年间由上白泉迁居长崙,万历六年(1579年)迁中仙华阳塘下。长崙祖祠至今犹存。
民国时,中心村也出过一个少将。
他叫罗家盘(1897-1938年),字景星,出生在中心村旺庄(旧属升云保)的山头厝,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师(俗称卢部)154旅旅长。其祖罗文丕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从管前林源村下村林肇基旺庄。村里人回忆:罗家盘家境贫寒,没上过学,以牧耕谋生,因身强力壮,被卢兴邦收录为兵,足智多谋,曾多次献计解围。
旺庄
村里人至今笑谈罗景星授少将军衔的趣闻——
说是蒋介石派何应钦来南平约见卢兴邦,卢师长自知嘴笨,就派罗旅长去汇报军情。何应钦听了很满意,当场宣布授予他少将军衔。等仪式完成,罗景星问:那我大哥呢?何应钦这才知道此人不是卢兴邦,赶紧请示蒋介石,老蒋只好顺水推舟,把中将授给师长卢兴邦。
当然这纯属是戏说。
武艺惊乡里
卢仕柱也在中心村的泽水建厝。卢仕柱(1887-1938年),字新芳,号元臣,学名胜魁,是卢部的营长,1922年授少校军衔。他建的卢家大院“隆庆堂”是1924年竣工的,历时5年。坐西朝东,由正厝、厢房、护厝、横厝组成,纵向为正厅、下堂、门楼,南边还建了一座炮楼。条石铺砌天井,石拱门,石挡墙,石铺路,极尽奢华气派。
隆庆堂以条石铺院,气派不凡。
在泽水,这样的铺石大院以前也曾有五座,全是詹氏所有——这个据传明永乐年间从大建迁来的家族,建有祖祠裕兴堂,口传出过总督,旧设埔头崙保管辖濯水詹姓。
双桥
中心村的人习武成风,他们确信:曾经出过武举,有故事为证——
于某公自幼习武,十八般武艺颇为精通,当地武考轻松通过。将考武举,临行前老父嘱咐:“比划两下就行喽!”可120斤重的大刀一挥,舞得兴起,就多比划了几下,结果,落马失败——这个南国的山民,忘了自己习武时是以凳代马的!
下白泉附近,有一座“下坑堡”。我们来访时,只见荒草,不见人家。堡墙坍塌毁圯,石砌的墙基犹在,高过头顶。条石筑就的堡门,洞深三米多,可见当年的堡主实力雄厚。
村里人说,堡主于胜耀以贩木致富。由于水路迢遥,匪盗出没,所以,出行要有一身好武功。少堡主习武入迷,某次押运一批原木去省城,钱一到手,就去拜师学轻功。空手回到堡前,堡主训斥:“败家子啊,我教你的功夫还不够用吗?”骂够了,紧闭堡门不睬儿子。
少堡主说:“你不开门我就进不去了?”“嗖”地一纵身,竟然跃过高墙,“飞”进了堡内!
西坑村一瞥
西坑的清洋寨也已毁圯,但西坑新厝的客厅、下堂仍摆放着几副练功石。厝主人于生亿(1906—1967),以挑货郎担为生,平时喜练武功。他单手拎起360斤的练功石,挥举自如;一担挑五六百斤重,大气不喘。某次屋后砍伐一棵楠木,眼看树倒的方向反了,他出手一推,水桶粗的大树就倒向安全的地方了。
奇怪的是,于家相饭量并不比常人大,只是喜爱喝酒配辣椒。
泽水詹氏祠堂
但是,中心村从来就不是世外桃源,它也有血泪史——
由于地邻卢兴邦家乡,卢部袭北兵,北兵剿卢部,中心村屡遭兵燹!
1918年,卢兴邦以旺庄村民私通北兵为由,烧民房14座,村民罗家瑞一家7口被杀3口;1925年,北洋军福建督军周荫人派其旅长周溶进兵尤溪攻打卢部,曾有部队路过下白泉。事后,卢以村民私通北兵为由,烧民房5座,杀村民16人。
但是,中心村的文心武胆并未丧失——他们,容留了卢兴邦仇人的儿子!
发迹前,卢兴邦好赌,将竹山典当给了同村的财主黄名扬。因为债务争执,卢兴邦咒他遭匪,却不料黄家真的遭匪抢了,于是黄名扬诬卢为匪,告官抓捕。卢兴邦不得已为匪,1915年潜入家乡,枪杀了黄名扬。12年后,卢兴邦回到尤溪,以军掌政,逼迫黄家长子黄连垂逃离家乡。
黄连垂(1903-1950年)就隐居在下白泉。他仇恨卢兴邦,积极参加革命,在剿灭卢部残匪时牺牲,成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