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二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怀
,从老字号到新锐品牌,国货的兴衰变迁,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多年来,部分披着“国货”外衣的“洋品牌”,借国人的爱国之情,在中国市场疯狂敛财,诸如中华牙膏、双汇火腿肠、金龙鱼调和油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竟都是“伪国货”。
披着“国货”外衣的“洋”品牌
“伪国货”如同潜伏的危机,不仅冲击着真正的国货品牌,也损害着消费者的权益。
它们凭借国人的信任,打着“国货”的幌子,将利润都转至海外,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国货复兴的巨大阻碍。
在七八十年代,中华牙膏更是风靡一时,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40%,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品牌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华牙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1994年,中华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这个曾经的民族品牌,从此披上了“洋”外衣,尽管“中华”的品牌得以保留,但其背后的控股方却变成了外国企业。
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中华牙膏的每一分钱,最终都流向了海外,联合利华的收购策略,充分展现了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野心,他们利用资本运作,以技术投资和品牌租赁的名义,逐步蚕食中国本土品牌。
双汇火腿肠,曾是无数人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色的包装,独特的烟熏味,都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更令人气愤的是,即便已被外资收购,双汇依然在宣传策略上打着“国货”的旗号,中国红的配色,"国民品牌"的宣传,都营造出一种“国货”的假象。
这种利用国人情怀赚取利润的行为,无疑是“吃相难看”,近年来,双汇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让人对其“国货”的标签产生了质疑。
从消费者投诉的“异物”事件,到315曝光的瘦肉精事件,都让双汇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曾经的“国民品牌”,如今却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黑心企业”。
双汇的这些案例,揭开了“伪国货”的双重面孔,一方面,它利用“国货”的标签获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它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屡屡失守,损害着消费者的权益。
食用油,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在中国庞大的食用油市场中,金龙鱼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安全”、“营养健康”,是金龙鱼多年来打造的品牌形象。
然而,这个被很多人视为“老国货”的品牌,实际上却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一个食用油品牌。
金龙鱼于1991年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小包装食用油的创新,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它改变了中国人使用散装食用油的习惯,也因此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金龙鱼的营销策略非常巧妙,它将“安全”的概念升级为“营养健康”,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但金龙鱼的“洋”身份却鲜为人知,它利用“安全”、“营养健康”等标签,将自己包装成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却掩盖了其背后的外资背景。
尤其是金龙鱼集团的负5ft.offgridfi.com责人看到,金龙鱼在中国的市场一片大好,他更是表示会长期在中国市场做生意,会不断的选择在中国做投资。
脉动作为一款运动饮料,想必不少人在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喝过吧,它从2003年上市以后,就一直深受崇尚健康的年轻消费者喜爱,
2020年,脉动全面焕新升级,不仅更换包装,更重磅推出新配方,提升了维生素含量,且延续了低糖、健康与美味的特质。
然而这款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饮料,它其实并不是国货品牌,而在中国申请的公司其实是中外合资,达能公司的总部其实是在法国巴黎。
当达能公司看到脉动在中国销量这么好之后,便异想天开想收购我们真正的国货品牌娃哈哈,但是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经历了3年70多场官司,以娃哈哈的胜诉结束了这场闹剧。
“伪国货”现象的存在,对中国品牌和消费者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它不仅挤压了真正国货品牌的生存空间,也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它扰乱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秩序,阻碍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因为真正属于我们国货的品牌却被这些外资产品挤到“犄角旮旯”里无人问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现实。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国货品牌复兴的希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开始崛起,它们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像活力28、火烈鸟等老牌国货,通过产品升级和品牌焕新,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同时,新兴的国货品牌也层出不穷,它们以独特的品牌理念和优质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
直播带货的兴起,也为国货品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通过直播平台,与消费者直接互动,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货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国货需要注意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影响力,以及应对国际品牌的竞争。
结语
国货复兴之路任重道远,这些“伪国货”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警惕外资品牌的套路,不要被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给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