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研究:人造石墨高歌猛进,硅基负极未来可期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亚前海证券,段小虎、柴梦婷)

1.1.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四大主材之一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负极材料对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充放电倍率以及低温放电性能具有影响较大的影响。从锂电池工作原理来看: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分离,经过电解液嵌入至负极材料中。与此同时,电子由负极材料运动至正极材料。由于负极材料具有较多的微孔,因此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将嵌入至微孔中,锂离子可嵌入负极材料的数量越多,电池的充电容量越高。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脱离,经过电解液嵌入至正极材料。负极的锂离子此时,嵌入至正极材料的锂离子数量越多,电池的放电容量越高。

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成本中占比小于15%。锂离子电池四大主材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其成本占比分别约为40%、15%、15%、30%。

1.2.负极材料种类众多,人造石墨性能突出

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碳材料包括:石墨类、石墨烯、无序碳。目前锂离子电池中应用较多的是石墨类负极材料,比如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非碳材料中主要包括:硅基负极材料、钛酸锂负极材料等。硅基负极材料中可以分为SiO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硅基合金负极材料。

2.1.石墨类负极性能优化进行时

石墨类负极各有优势,人造石墨更胜一筹。从克容量来看,天然石墨容量略高于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容量为340-370mAh/g,人造石墨的负极材料的理论容量为310-360mAh/g。从循环性能来看,人造石墨循环性能好于天然石墨。根据贝特瑞的数据,天然石墨(GSN产品)的循环周数为500周左右;人造石墨(AGP-2L-P)循环周数可达6000周。主要原因为天然石墨的颗粒大小不一致,表面缺陷较多,因此容易与电解液反应从而导致循环性能下降。从膨胀率角度来看,天然石墨膨胀率高于人造石墨。主要原因为鳞片石墨的结晶度较高,片层结构单元化大,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因此,锂嵌入和脱嵌过程中体积产生较大的变化。制造成本以及售价来看,人造石墨的成本以及售价高于天然石墨。主要是由于其生产工艺导致。根据鑫椤锂电的统计(2022年9月23日),天然石墨负极(高端)均价约为6.1万元/吨,人造石墨负极(高端)约为6.80万元/吨。

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的组合稳固了石墨类负极在负极材料中的地位。根据下游应用的不同需求,石墨类负极产品具有多样性。1)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混合,提高负极材料克容量、降低产品成本。天然石墨具有可容量高以及成本较低的优势,人造石墨中混合天然石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负极材料的容量,生产更具性价比的产品。由于天然石墨为辅助材料,因此人造石墨将会克制天然石墨膨胀率高的问题;2)针状焦与石油焦区分高低端人造石墨产品。由于针状焦原材料要求较高,石墨化性能高于石油焦,因此是高端人造石墨的主要原材料。

2.2.硅基负极接棒石墨类负极

石墨类负极容量接近理论上限,硅基负极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主力军。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加速高能量密度电池发展进程,硅基负极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首选。从克容量来看,硅基负极拥有绝对优势。石墨负极理论克容量为372mAh/g,硅基负极理论克容量可高达4200mAh/g。从膨胀率来看,硅基负极材料膨胀率极高。根据数据,硅基负极膨胀率高达300%。从循环性能看,硅基负极循环寿命远低于石墨类负极。目前硅基负极循环寿命为300-500次。主要原因为,硅基负极膨胀率较高,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会导致硅基负极材料的粉末化,从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从制造成本来看,当前硅基负极材料成本远高于石墨类负极材料。根据隆众资讯预测,2022-2023年贝特瑞的硅基负极和硅氧负极单位盈利均为6.5万元/吨和6.3万元/吨。根据鑫椤锂电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30日,天然石墨(高端)和人造石墨(高端)的售价分别为6.1万元/吨和7.1万元/吨。从硅基负极类型来看,硅碳负极与硅氧负极或将成为硅基负极主流技术。目前硅基负极的技术路径有三种,分别为硅氧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硅基合金负极材料。1)硅氧负极材料:Li2O基质环绕在LixSi核周围可充当着锂离子的快速扩散通道,因此嵌锂时SiOx富含的Li2O基质能够使其在循环和倍率性能方面最优化;LixSi核周围的Li2O和Li4SiO4基质还可以有效的缓冲体积膨胀。2)硅碳复合材料:将碳材料包覆在硅材料外层,形成硅碳复合材料。从结构上来看,包覆结构改善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碳材料的包覆能够提高负极材料的导电性能,并且碳材料表面会形成SEI膜,能够抑制电解液对于负极材料的侵蚀,从而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3.1.“新能源汽车+储能”推升锂电池需求高增

“三驾马车”带动锂电爆发式增长。锂离子电池下游需求场景主要为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从全球来看,锂电池出货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根据EVTank统计,2021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到562.4GWh,同比+90.97%。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327GWh,同比+128.67%。2021年中国不同类型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占比均超50%。从趋势上看,动力电池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自2021年占比有所回升;储能电池、小动力及3C电池占比连续五年增长,且增速较快。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动力电池需求旺盛。新能源汽车需求大增,产销量持续上涨。2021年全球和中国新能源销量分别为650万辆和352万辆,同比+108%和157%。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旺盛带动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2021年全球和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371GWh和220GWh,同比+135%和160%。

“风光”发电齐发展,储能布局再加速。全球以及中国锂离子储能电池下游需求旺盛,出货量增长迅猛。根据EVTank数据,2021年全球和中国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66.3GWh和42.3GWh,同比+132.53%和+197.43%。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中国累计储能装机量为43.44GW,同比+22.02%。下游需求增长点:1)新能源装机量大幅提升,储能需求随之抬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0年和2021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分别534.6GW和637.1GW,同比+28.92%和+19.62%。202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别为71.69GW和48.28GW,同比+178.44%和60.35%。从新能源特性看,新能源发电具有不间歇性,因此需要通过储能解决新能源消纳以及冲击电网的问题。从政策层面看,要求新能源强制配储10%-20%,且配储时长为2小时;2)电化学储能技术占比持续提升。根据CNESA,全球和中国的电化学储能占比呈现上涨的趋势。截至2021年,全球和中国的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占比分别为10.05%和11.8%。成本的降低是推动电化学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3)电化学储能成本大幅下降,储能经济性逐步提升。根据派能科技招股说明书,2021年家用储能系统成本和平准化度电成本分别为450美元/kwh和0.07美元/kwh。

5G手机+穿戴设备齐飞,小型锂电需求稳定增长。全球以及中国锂离子电池稳定增长。根据EVTank,全球和中国锂离子小型电池出货量持续攀升。2021年全球和中国锂离子小型电池出货量分别为125.10GWh和71.81GWh,同比+16.05%和20.08%。下游产品的需求增长以及升级换代是锂离子小型电池增长的动力:1)5G手机销量高增,锂电池需求增长。根据IDC数据,2020年和2021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分别为2.4亿台和5.3亿台,同比+1183.42%和120.83%。5G手机芯片的耗电量是4G手机芯片的2.5倍。基于5G手机耗电量大增,为保证手机续航能力,手机电池容量将大幅增长。2)可穿戴设备成为新增长点。全球可穿戴设备销量持续创新高。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量为5.33亿台,同比+19.86%。可穿戴设备产品结构中,主要以智能耳机和智能手表为主。2021年智能耳机和智能手表占比分别为58.16%和23.92%。从长期来看,AR和VR或将带来新的锂离子小型电池需求。

3.2.人造石墨需求较大,硅基负极出货持续高增

人造石墨地位稳定,硅基负极出货量维持高速增长。分负极材料种类来看,1)天然石墨受其特性影响,增速相对缓慢。2017-2021年我国天然石墨出货量持续攀升,但增速相较于人造石墨以及硅基负极缓慢。根据GGII统计,2018/2019/2020/2021年我国天然石墨出货量分别为4.58/4.77/5.84/10.0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6%/4%/22%/73%。2020年和2021年天然石墨出货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上涨所致,但是由于天然石墨的能量密度较低,因此天然石墨整体的出货量以及增速不及人造石墨;2)人造石墨综合性能突出,负极材料霸主地位难撼动。根据GGII统计2018/2019/2020/2021年我国人造石墨出货量分别为13.3/20.8/30.7/60.5万吨,分别同比增长32%/56%/48%/97%。2021年我国人造石墨出货量占比为84%,同比提高了5pct。人造石墨的出货量高增的主要原因为新能源汽车对于续航要求提高,人造石墨的能量密度相对于天然石墨更高,因此出货量占比有所提升;3)硅基负极增速不断提升,有望成为重要的负极材料之一。根据GGII统计2018/2019/2020/2021年我国硅基负极出货量分别为0.25/0.37/0.6/1.1万吨,分别同比增长56%/48%/62%/83%。

3.3.负极材料需求测算

关键假设:

1)动力电池: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明显,动力电池出货量或将维持高增。我们假设,2022-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7/325/472/637GWh;2022-2025年海外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27/318/430/537GWh。1)人造石墨,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20/27/36/45万吨,海外人造石墨需求量分别约为20/25/32/37万吨;2)天然石墨,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4/5/7/8万吨,海外天然石墨需求量分别约为4/4/6/6万吨;3)硅基负极,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0.2/0.6/2/4万吨,海外需求量分别约为0.8/2/3/5万吨;

2)消费电池(含电动工具):消费领域电池增长幅度相对小,增速相对较缓。我们假设,2022-2025年国内消费电池出货量分别为83/93/105/117GWh;2022-2025年海外消费电池出货量分别为61/69/78/87GWh。1)人造石墨,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7/7/8/8万吨,海外人造石墨需求量分别约为5/5/5/5万吨;2)天然石墨,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1/1/1/1万吨,海外天然石墨需求量分别约为1/1/1/1万吨;

3)硅基负极,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0.4/0.4/0.9/1万吨,海外需求量分别约为0.3/0.4/0.9/1万吨;3)储能电池:从增速上储能增速相对较快,由于新能源装机量高增,叠加海外需求增长。我们假设,2022-2025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83/93/105/117GWh;2022-2025年海外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61/69/78/87GWh。1)人造石墨,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6/8/9/10万吨,海外人造石墨需求量分别约为4/4/5/6万吨;2)天然石墨,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1/2/2/3万吨,海外天然石墨需求量分别约为1/2/3/3万吨;3)硅基负极,2022-2025年国内需求量分别约为0.03/0.1/0.2/0.4万吨,海外需求量分别约为0.03/0.1/0.2/0.5万吨;

4)负极材料单GWh用量:随着负极材料工艺以及技术的更新,单GWh用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我们假设,2022-2025年人造石墨单GWh用量分别为0.11/0.10/0.10/0.09万吨/GWh;2022-2025年天然石墨单GWh用量分别为0.11/0.10/0.10/0.09万吨/GWh;2022-2025年硅基负极单GWh用量分别为0.09/0.09/0.08/0.08万吨/GWh;

5)负极材料需求测算:从全球负极材料需求来看,2022-2025年人造石墨需求分别为91/109/131/153万吨;2022-2025年天然石墨需求分别为13/15/19/22万吨;2022-2025年负极材料需求分别为1.72/3.56/6.83/12.19万吨。

4.1.“三大多小”向“四大多小”演变

负极行业高度聚集,国内竞争格局逐步走向“四大多小”。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2021年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市场占比分别为14.3%/11.9%/11.7%,且市场份额相对较为稳定。2021年中国占全球负极材料市场的比重为86.10%,远高于其他国家。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国内竞争格局略微有所变化,“四大多小”趋势逐步明显。2021年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凯金能源占比分别为21%/12%/12%/11%。凯金能源占比逐步向第一梯队靠近。

4.2.短期负极材料供需紧平衡,长期或将供过于求

负极材料产能急速扩张,长远来看存在产能过剩风险。根据华经研究院统计,2021年全球负极厂商名义总产能110万吨,其中中国负极厂商总产能达94万吨,占比85%,韩国、日本总产能16万吨,占比15%。根据各公司公告,2021年主流负极材料上市公司璞泰来、贝特瑞、杉杉股份、中科电气、翔丰华产能分别为15.00/14.47/12.00/6.64/3.50万吨。根据百川盈孚大数据统计,2021年和2022年国内各厂商规划总产能为652万吨。

5.1.受“双控+限电”影响,石墨化供给短期或仍将不足

“高温高耗电量+产能扩张较缓”或将导致我国石墨化供需错配。从供需情况上看,2023年我国石墨化或将呈现供给不足的情况。根据头豹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石墨化供给和需求分别为72万吨和64万吨;2023年我国石墨化供给和需求分别为85.3万吨和91.4万吨。

从能耗上来看,石墨化企业属于高能耗企业。石墨化炉种类多样,但高温以及高耗电量难以避免。我国目前主流的石墨化炉为艾奇逊石墨化炉和内串式石墨化炉。根据石墨网统计,艾奇逊石墨化炉和内串式石墨化炉的耗电量巨大,其耗电区间分别为4000~4800kwh/t、3300~4000kwh/t。

从石墨化产能布局来看,我国石墨化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市场格局较为分散。1)根据高工锂电统计,2021年内蒙古石墨化产能占比为41%、四川为17%、山西为12%、青海为8%。由于石墨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因此石墨化产能布局整体上是根据电力供应能力以及电价分布的。2)石墨化市场格局较为分散,根据头豹研究院,2021年我国外协厂的石墨化市场占比达到了63%。在上市公司中,璞泰来石墨化市场份额最大,达到了整体市场份额的13%。

5.2.一体化趋势加剧,龙头企业优势凸显

一体化是负极材料企业降本的主要方式,其中石墨化自供率为重中之重。1)石墨化在人造石墨中的占比较高。目前我国大部分负极材料厂商的石墨化都是以外协厂加工为主。根据璞泰来2021年年报,公司人负极材料加工费占比为41.75%;2)电价上涨,抬升石墨化费用。根据璞泰来2021年年报,石墨化的主要成本为制造费用以及辅助生产费用,占比达到84.16%。由于石墨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因此电费对于制造费用以及辅助生产费用的影响较大。随着各地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加速,高耗能企业的电价进一步提升,因此将会推升石墨化的成本;3)受调控政策影响,有效产能不足,石墨化供应紧缺,石墨化加工价格上涨。

4)委外加工石墨化大幅拉低负极材料企业毛利率。根据尚太科技的测算,2020年当石墨化委外加工占比达到30%和50%时,负极材料毛利率分别下降7.98%和13.30%。

负极材料厂商扩产石墨化产能,石墨化自给率有望提升。根据GGII数据,2021年璞泰来、杉杉股份、中科电气、翔丰华、凯金能源石墨化自给率分别为66.67%、35.00%、53.03%。根据各公司公告(据不完全统计),中科电气规划石墨化产能达20万吨,杉杉股份规划石墨化高达50万吨,贝特瑞规划石墨化产能达28万吨。

5.3.硅基负极未来可期

硅基负极克容量高,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续航里程是新能源汽车的痛点之一。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续航需求,我国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断提高。根据数据显示,2018-2021年纯电新能源汽车最高续航里程分别为565km/660km/706km/840km/1008km。解决续航里程的方法除了增加电池尺寸,其次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以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为例,历年来能量密度都是不断提升的。由于硅基负极的克容量远高于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因此硅基负极的应用可提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快充车型纷至沓来,硅基负极高倍率性能傲视群雄。随着消费者对于补能时长要求的提高,缩短补能时长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供给端来看,已有多家车企已经或即将推出800V的快充车型。为了提升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就需要使用高倍率的电池。高倍率电池一般指的是连续放电能力≥3C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高倍率电池,它主要依赖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因此,具有高倍率性能的负极材料将提高锂电池的充放电能力。

大圆柱电池推出,负极材料膨胀率容忍度提高。硅先天不如石墨稳定,因此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容易膨胀。一般碳基负极在嵌锂反应中体积的膨胀不超过10%,而硅基则能膨胀360%,从而引发SEI膜破损等副反应,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大圆柱电池带动硅基负极材料需求上涨主要原因为:1)圆柱电池体积更大。硅基负极在充放电的过程中膨胀率极高,大圆柱电池的体积较大,为硅的膨胀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减少了膨胀所带来的影响;2)大圆柱电池表面为弧形。硅基负极的膨胀时多个方向可以分摊膨胀压力,因此对于硅基负极的膨胀容忍度更高。

6.1.璞泰来

6.1.1.公司发展迅猛,多业务线并行

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2013年,公司收购深圳新嘉拓,进军锂电涂布设备领域。2015年,公司设立东莞卓越,主营业务为铝塑包装膜,同年璞泰来完成股份制改造。2016年,公司再下一城,收购上海电能源,基膜业务板块拓展。

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实际控制人梁丰持有公司26.35%股份。董事长梁丰具有多年资本市场经验,资本运作经验丰富。公司总经理陈卫拥有数十年锂电池行业从业经历,在锂电池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资源。

6.1.2.公司营收大幅上涨,利润率强势回升

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均同比高增。2021年公司营收为89.96亿元,同比+70.36%;归母净利润为16.6亿元,同比+166.16%。2022年H1公司营收为68.95亿元,同比+75.76%;归母净利润为13.33亿元,同比+86.18%。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产能逐步释放所致。

公司盈利能力增强,毛利率强势回升。2017-2020年,公司利润率整体呈现下滑趋势。2017-2020年,公司毛利率由36.96%下滑至31.58%;归母净利率由20.08%下滑至13.77%。2020-2022年H1,公司毛利率由31.58%上升至37.45%;归母净利率由13.77%上升至21.95%。从利润率方面来看,公司利润率上升主要是由于公司管理水平上升以及产能释放所致,一体化布局或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从费用率来看,2017-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财务费用率以及销售费用率明显下降。2021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68%、4.08%、6.03%、-0.06%,分别同比-0.50pct/+0.06pct/+1.03pct/-3.12pct。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整体较好。2017-2022年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0.30/3.26/4.90/6.94/17.25/3.45亿元。2021年公司经营性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额17.25亿元,同比+148.56%。2022年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额为3.45亿元。

6.1.3.多业务线条并行发展,高端人造石墨龙头地位确立

核心技术团队深耕锂电行业多年,负极材料和涂覆隔膜的一体化产能布局加速。负极材料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已经形成年产15万吨以上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其中包括11万吨石墨化加工及10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四川紫宸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有望在2022年底投产。涂覆隔膜方面,江苏卓高(二厂区)15亿㎡涂覆加工项目和广东卓高一期20亿㎡隔膜涂覆项目分别通过自有资金启动建设。

6.2.贝特瑞

6.2.1.负极材料龙头,天然石墨行业地位难撼动

深耕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二十载,天然石墨龙头地位稳固。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并于2021年在北交所上市,简称“贝特瑞”(股票代码:835185.BJ)。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2004年,中国宝安集团控股贝特瑞。2010年,公司负极出货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2018年,公司营收突破40亿元,次年公司获得“中国企业专利500强”前三。

中国宝安为公司大股东,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中国宝安直接或间接持股68.36%,根据上市公司披露,截至2022年6月,中国宝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公司43.92%股权,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公司24.44%股权。由于中国宝安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因此贝特瑞股权架构相对分散,无实际控制人。

6.2.2.公司营收大幅上涨,利润率整体略微下滑

公司营收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但归母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从营收方面来看,2021年公司营收大幅上涨,2022年H1维持高增态势。根据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营收为104.91亿元,同比+135.67%;2022年H1公司营收为102.01亿元,同比+142.47%。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1.2亿元,同比+238.17%;2022年H1公司归母净利润为8.77亿元,同比+68.36%。

公司利润率大幅下降。从利润率方面来看,2017-2021年,公司毛利率以及净利率整体呈现下滑趋势。2017-2021年,公司毛利率由28.65%下滑至25.02%;归母净利率由11.83%上升至13.73%。2022年H1,公司毛利率以及净利率分别为19.56%和8.98%。我们认为,利润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委外加工价格上涨所致。从费用率来看,2019-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销售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率下降幅度较大。2021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59%、4.59%、5.64%、0.96%,分别同比-0.55pct/+0.02pct/+0.03pct/-1.48pct。2021年管理费用提升较快主要是由于公司持续发展,重视对员工有效激励,股权激励的摊销和职工薪酬增长。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紧张问题逐步缓解。2017-2022年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1.27/1.78/6.25/6.77/-8.81/-2.01亿元。2021年公司经营性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额为-8.81亿元,同比-230.13%。2022年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额为-2.01亿元,主要是由于受市场需求驱动,产品供不应求,为了保证供应,支付原材料和委外加工货款大幅增加。

6.2.3.布局多种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稳步推进

负极材料龙头地位稳固,正极三元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极。从负极材料来看,1)公司有两个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分别为年产20万吨和年产8万吨,其中年产8万吨项目持股比例为60%。一体化项目落地后,公司石墨化自给率有望大幅提升。2)公司已有3000吨硅基负极产能,根据公司公告,公司规划有4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其中2万吨预计将于2023年投产。从正极材料来看,公司正极材料已有3.2万吨产能,且深度绑定亿纬锂能等下游客户。

6.3.中科电气

6.3.1.负极材料后起之秀,深度绑定下游电池厂商

负极材料行业新星,公司扩产进程迅速。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并于2009年12月25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简称“中科电气”(股票代码:300035.SZ)。公司深耕以电磁冶金为核心的磁力装备,并逐步布局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016年,公司收购湖南星城。2021年,公司与亿纬锂能合资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2022年,公司再度扩产,与宁德时代在贵州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公司股权架构清晰,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余新、李爱武夫妇。余新、李爱武夫妇合计持有公司14.89%股份,余新和李爱武分别直接持有公司11.14%和2.59%的股份,并通过深圳前海凯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16%。

6.3.2.公司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且维持高增速增长

公司营收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但归母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从营收方面来看,2017-2021年,整体呈现上涨趋势。2021年公司营收大幅上涨,2022年H1增速再加速。根据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营收为21.94亿元,同比+125.33%;2022年H1公司营收为20.33亿元,同比+147.07%。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55亿元,同比+132.74%;2022年H1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84亿元,同比+81.17%。

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费用率管控能力提升。2017-2021年,公司毛利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归母净利率稳中有升。2017-2021年,公司毛利率由37.70%下滑至28.61%;公司净利率由11.29%上涨至16.65%。从利润率方面来看,公司整体毛利率下降主要是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归母净利率稳中有升主要是由于公司管理能力提升,费用率下降。从费用率来看,2017-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研发费用率略微上涨。2021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97%、3.24%、1.78%、4.47%,分别同比-3.67pct/-2.77pct/+0.29pct/-1.90pct。公司提高对于研发的重视,研发费用率有所上涨。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情况逐步好转。2017-2022年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0.03/-1.28/0.11/1.17/-8.62/-14.00亿元。2021年公司经营性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额为-8.62亿元,同比-836.75%。2022年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额为-14.00亿元。

6.3.3.“锂电负极+磁电装备”齐发展,积极推进新增产能项目建设

磁电装备业务紧抓产能置换,负极材料扩产加速。根据公司公告,2021年公司有5个新增产能项目建设,1)提升贵州中科星城产能,使其负极材料达到5万吨/年,新增年产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及4.5万吨石墨化加工建设项目;2)建设湖南中科星城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3)注资参股子公司集能新材料新增的1.5万吨/年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项目;4)与亿纬锂能合作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5)贵州贵安新区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6.4.杉杉股份

6.4.1.锂离子电池材料头部企业,偏光片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极

深耕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0载。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并于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股票简称“杉杉股份”(股票代码:600884.SH)。1999年-2005年公司开始转型,布局新能源产业,其中1999年、2003年、2005年分别成立上海杉杉科技(负极)、杉杉能源(正极)、东莞杉杉(电解液),初步完成新能源产业布局。2016年,杉杉能源挂牌新三板上市,动力电池PACK工厂投产。2019年,杉杉锂电材料正极、负极两个10万吨项目投产,公司规模优势凸显。2020年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

公司股权架构清晰,实际控制人为郑永刚。公司前三大股东为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朋泽贸易有限公司、杉杉控股有限公司,持股占比分别为32.01%、9.17%、5.22%。杉杉控股和杉杉集团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郑永刚。

6.4.2.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爆发式增长,盈利能力有所回升

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营收方面来看,2017-2021年,2021年公司营收大幅上涨,2022年H1增速有所下滑。根据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营收为206.99亿元,同比+151.94%;2022年H1公司营收为107.72亿元,同比+8.30%。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8.85亿元,同比+1251.10%;2022年H1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4.2亿元,同比+96.33%。

公司利润率有所回升。2017-2021年,公司毛利率以及净利率在区间内波动较大。2017-2021年,公司毛利率由25.39%下滑至25.03%;归母净利率由12.21%上升至17.25%。2022年H1,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为25.36%、16.04%。从利润率方面来看,公司毛利率稳中有升。从费用率来看,2017-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其中管理费用率以及销售费用率大幅下降。2021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99%、3.16%、3.46%、3.16%,分别同比-2.69pct/-2.99pct/-1.32pct/-0.23pct。2021年公司管理能力提升,费用率控制能力大幅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整体较好。2017-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3.81/5.40/8.86/3.29/-3.64/15.67亿元。2021年公司经营性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额为-3.64亿元,同比-210.64%。2022年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额为15.60亿元。

6.4.3.锂电材料业务高速增长,偏光片业务稳定前行

负极材料引领锂电业务高增,偏光片业务交割平稳,业务稳健发展。负极材料方面,公司的主要优势有三个,1)公司快充类产品份额持续提升,硅基产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2)一体化布局再加速,规模优势将逐步凸显;3)石墨化产能逐步释放,公司石墨化自给率提升,利润率有望提升。偏光片业务方面,公司偏光片业务产销规模全球领先,坚定走高端产品线,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THE END
1.佛燃能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中国能源服务商,在当前国家能源结构向多元化转变的背景下,通过积极推进能源业务、科技研发与装备制造业务、供应链业务以及其他延伸业务的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元的用能选择。公司深耕城市燃气业务,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供气能力,稳中求进开拓燃气业务。同时,公司积极推进石油化工产品、氢能、热...http://news.10jqka.com.cn/20240326/c656307755.shtml
2.中国能建: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鼓励开发风能和光伏资源,对上网电价保护、强制并网、强制购电以及各项税收优惠政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 策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显著地提升了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的经济可行性。此外,近年来, ...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SN2024041500026779.shtml
3.小虎家用电车小虎EV价格小虎新能源会过日子的好车宏瑞(烟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创造了新的汽车品类—小虎家用电车,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业务.拥有了集成式电驱动桥、电控、新型悬架,轻量化车身等核心技术https://www.henrey.cn/
4.官网平台苹果...比赛开始,国王率先进入状态打出8-2的开局,此后却突然哑火,快船多点开花轰出20-1的进攻狂潮确立两位数优势,次节快船防守依然密不透风,国王得分非常艰难,快船连中三分一举将分差拉开到20分以上,半场战罢快船51-29领先国王。易边再战,快船突然哑火,国王火力全开轰出22-7的进攻高潮将分差缩小到个位数,班巴连得6分...http://m.yuming.wiki/158972.html
1.职位详情岗位要求: 新能源、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数学统计相关专业 投递说明: 简历筛选-空宣-面试-录用-体检-入职单位简介 "特来电是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300001)控股的公司,股东还有国调基金、国新基金、国家电投、三峡基金、鼎晖投资,是新基建独角兽。特来电2014年创立,9年累计投资110亿,研发投资20亿,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https://job.hutb.edu.cn/detail/job?id=2464094
2.「特来电硕士研究生招聘」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充电设备公司...充电设备车联网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出行服务汽车后服务电动汽车充电电网新基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 特来电竞争对手(类似公司) ...阿法拉伐(青岛)工业有限公司 流体处理 职位(71)/工资(¥14.9K)/浏览(2.1万次)/1000-4999人/机械/设备/重工 收藏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https://www.jobui.com/company/16935450/jobs/shuoshi/
3.安徽省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全名单)完成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完成人:王冰,马双伟,刘孝亮,汪升,轩福贞,庄力健 2.面向半导体集成电路光刻的准分子激光激励源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http://m.yz-sme.com/nd.jsp?id=936&id=936
4.千亿项目落子,番禺何以“招大商”?南方+围绕“智造创新城”新战略定位,番禺不断做大做强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基地、珠江口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国家级未来产业科技园、长隆万博国际消费示范区四大产业发展平台。番禺用开放的市场生态、完善成熟的产业基础和优质的营商环境给出答案。 超音速人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3/29/c7505995.html
5.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报2016.07一2020.03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发展部副部长。2020.03一至今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05.06一至今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范小虎,男,1973年8月出生,2002年3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新能源公司2023年光伏总承包项目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中标单位为隧道设计院(上海智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体)...https://paper.cnstock.com/html/2023-04/28/content_1758394.htm
6.首台套,南京造首台(套)重大装备对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南京天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绿色再生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研制的eps290 大型高效径向多级离心透平0rc 发电机组是目前聚酯行业最大单体orc发电机组。 “机组基于有机朗肯循环,利用低沸点工质特性,回收低品位热能,转化为高品质的...https://www.tigerandtech.com/shou_tai_tao_nan_jing_zao/
7.小K播早报我国首次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寒武纪尚未与百度就...奥特维公告,公司中标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硅片分选机项目、电池项目、组件项目,中标总额约4.3亿元。 德龙激光:拟10.8亿元投建新能源高端装备项目并设立项目公司 德龙激光公告,与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司拟在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建设新能源高端装备项目并设立项目公司,投资规模...https://m.cls.cn/detail/1304843
8.年度工程部工作总结工程部在部门领导和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xx年12月底,我们已先后完成了中宇卫裕新建厂房;万利太远能科技有限公司4#钢结构厂房;万利太远能科技有限公司4#厂房通道;万利太远能科技有限公司3#厂房辅助房;漳州淇滨集团2#食堂、1,2,3,4线石油焦仓库;漳州淇滨集团上料车间;漳州淇滨集团磁选机棚;漳州淇滨集团制粉...https://www.cnfla.com/gongzuozongjie/2717833.html
9.马鞍山吉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马鞍山市顺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55% 550万 2053-12-31 -- -- 2 渝 晨 科 技 南京渝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5% 450万 2053-12-31 -- -- 人员信息 3 序号姓名职务 1 黄 黄昱来11家关联企业监事 2 霍 霍声琴1家关联企业财务负责人 3 魏 https://qiye.qizhidao.com/company/39116f7b3ab792724e80bc15e253be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