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唯品会公布了截至2017年3月31日未经审计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
财报显示,唯品会季度净营收159.5亿元,超出了华尔街10多位分析师的平均预估;季度净利润5.5亿,实现了18个季度连续盈利。
在电商行业,这份成绩单,足以让多数同行羡慕了。
----------------------------
沈亚经常和团队里的人说,唯品会生存的电商圈,是一个“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美好,但很多人已经死在明天晚上”的世界。想活到“后天”,必须拿出点真本事。
【电商圈的闯入者】
沈亚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或许是血脉相传,他和祖辈一样,有着仿佛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
大学毕业后,沈亚下了商海,没经历什么大起大落,就把当时颇为时髦的电池代理业务,做得有声有色。不久之后,他还逐渐向上游发展,自建电池厂,涉足电池出口业务。
1998年,沈亚结识了另一位精明的温州人,同时也是他日后最重要的生意伙伴——洪晓波。两人开始搭档做手机配件生意,很快就赚到了合伙生意的第一桶金。
2007年,为探索更具价值的商业模式,沈亚拉着洪晓波进入长江商学院学习。就读期间,他们决定第二次创业,目标是电子商务。
不过电子商务怎么做,做什么,初时二人并没有具体想法,一切只是个朦胧的概念。将这个概念具体化的,是洪晓波偶然间捕获的一个灵感。
这种模式让洪晓波眼前一亮,他立刻找到沈亚商量,沈亚直觉认定,这个模式可以!
于是,二人随即准备着手复制。
经过三个月的调研,2008年12月,主打“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险”的唯品会在广州正式成立。沈亚担任董事长,洪晓波是副董事长。
那时候,阿里巴巴在国内名声已起,其几经波折艰苦创业的故事广为流传,也开始出现不少追随和效仿者。不过这些效仿者中,不包括沈亚。因为沈亚创建唯品会的起点,很高。
唯品会的联合创始人有五个,除了他和洪晓波,还有两位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和另外一位朋友,都是商界精英人士,五人共拿出资本金3000万。且与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蜗居”的民房不同,沈亚力主在广州首个LOFT综合体项目——信义会馆租下了1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并辅以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时尚装修,“高调”出发。
他的理由很充分:“我们要和知名品牌打交道,太寒酸了,没人愿意和你做生意。”
不过即便披上了令人不敢小觑的外衣,对于电商圈的人来说,当时的沈亚与洪晓波,依然像两个不明所以的“闯入者”,因为他们两人都不是技术出身,之前从没人听说过他们,他们也不了解这个圈子。
在别人的诧异与观望中,唯品会迈出了第一步。
网站全面模仿法国VP的奢侈品折扣模式,定时定量推出打折精品,售罄后不再补货。同时,为赢得中国高端消费者的信赖,唯品会提供正品保险,如果消费者买到假名牌,可以获得全额退款。
可“拿来主义”迅速遭遇到水土不服。
沈亚与洪晓波频繁前往巴黎扫货,掷重金购买各大一线奢侈品的打折商品。然而,线上的订单却少得可怜,唯品会的大货仓库被堆得满满当当,每月十几单的成交量,令沈亚与管理团队苦不堪言。
“测试证明,(当时)消费者对网购1000元以上的商品是极度审慎的,无论你的折扣力度有多大,他们绝不轻易出手。如果唯品会坚持做奢侈品,恐怕很快就会关门了。”
三个月后,他们决定转型——舍弃一线顶级品牌,瞄准阿迪达斯、耐克、卡西欧等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时尚精品类品牌。
重新整理后再次出发的唯品会,将自身定义为“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一方面联通大量二三线时尚精品,帮他们清理库存及过季商品,另一方面,也针对当季商品进行限时折扣。
当时,为全面“刺激”女性消费群体的冲动购物欲望,沈亚特意在唯品会网站取消了“搜索栏”(这个功能在去年已设立),消费者无法通过输入品牌名称或其它关键词,直接找到想要的商品,从而也无法借此与其它电商网站比价。
这之后,唯品会一路狂奔,交易额不断翻番。
【世上本无“妖股”】
凭借精准高效的运营模式,2012年3月23日,唯品会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
上市前8天,沈亚带队一众高管飞抵美国。他怀着平常心,说自己就是一个向投资者推销公司的销售员。然而唯品会作为中国概念股,并不被当时沉浸在低迷氛围中的投资者看好,最终发行价从8.5美元~10.5美元/股下调至6.5美元/股,并在开盘后一度跌至4美元/股,被业界称为“流血上市”。
虽然在媒体前坦承“投资者的接受程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这件事情看起来并没有冲击沈亚的状态。敲钟当天,他从纽交所出来吃了个饭,拜访了一些客户就回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受此影响。”
上市后的第四季度,唯品会发布财报称,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4万美元,为公司首次实现盈利。这则消息让股价垂直升空,截至2014年3月,即唯品会上市两年,公司股价约170美元/股,暴涨26倍。
这并不是顶点。唯品会在2014财年继续给出利好数据,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7.7亿美元和1.37亿美元,增长122.4%与162.4%。在这种势头下,股价一度冲高至229美元/股,被市场称为“第一妖股”。
当时,沈亚的个人身家随之破百亿元人民币,不过他却并不喜欢这个说法。他从不认可“妖股”之说,在他看来,唯品会赢在顺势。
首先从生意时机来说,中国分布严重不均的零售环境,使得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很难就近购买到诸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时尚精品,这种现实,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唯品会的起飞。其跨越地域的网络平台,以及深度折扣的特卖模式,都生逢其时。
其次,尽管唯品会专注特卖,被一些人定位为“垂直电商”,但其提供的线上商品品类,却绝不单一,绝不“垂直”。
截至目前,唯品会注册会员近3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此外,沈亚坚信“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是向一群人做所有的生意,而不是向所有人做一种生意。”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除了上述方面,唯品会再供应链方面也做足了功夫。沈亚吸取了一些“先烈”同行的惨痛教训后,夯实了后台的匹配服务能力。一个“快”字,是他日日念诵的心经。
首先,在采购环节,唯品会打造了一个千余人的买手团队,并细分为十余个专业工作组。据说,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传统渠道挖来的资深买手,时尚敏感度极高。
其次是供货环节,唯品会承诺了品牌商别人所不能的到款周期。
另外,物流也是唯品会“快字诀”的重要支撑。
沈亚认为,物流是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没有速度,很多消费者就会抛弃你。2010年之前,沈亚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开车到仓库去看看,总能在捡货、出货等环节发现问题。
而2010年下半年,为革新物流体系,他找来了新任的仓储物流主管、同时也是唯品会现任副总裁的唐倚智。此人曾在华润、当当网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任职,兼具传统零售、电商及物流经验。
唐倚智不负所望,上任后主导唯品会进入“干线物流”模式,即同一地区的订单,先打包交由自家物流公司配送至中心城市,而后再由当地物流公司进行二次配送,交到消费者手中。
这样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还降低了成本。此后,唐倚智还专门前往美国亚马逊旗下的Zappos和韩国最大的自动化管理企业考察学习仓储物流,并计划在唯品会仓库中实施半自动化管理,且加速自建物流体系,。
截至目前,唯品会全国仓储面积达210万平方米,并成功引入自动化系统。随着物流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唯品会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93%的订单由自有物流配送,这一数字在去年同期为83%;此外,唯品会也进一步优化上门退货服务,由终端配送人员直接上门退货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30%增长至67%。
而这一切,只为快,更快。
【少说多做的实干家】
无论是之前面对“流血上市”时的压力,还是后来唯品市值不断攀升带来的光环,沈亚都很淡定。他极少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也几乎不参加业内论坛。
为把前面的路继续走好,沈亚不敢有一分钟懈怠;为拓展唯品会的生存空间,沈亚带领团队不断探索。
早前几年,他就开始带领唯品会正式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并申请了小贷公司牌照,计划打造出类似于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希望通过对个人的消费信用评级,发放消费类贷款,用于分期付款购买高额价值的在线商品。
而5月16日,发布第一季财报公布同时,唯品会正式宣布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和重组物流业务,以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这个决定,不仅意味着唯品会将打造一个由电商、金融和物流三大版块组成的战略矩阵,也显示了公司在各业务版块的实力。
不过对沈亚来说,“我们离这个行业的天花板还远,离真正的成功也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