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累、卷,为什么还要做电商?
从整体市场来看,电商行业长坡厚雪,市场足够大,且延伸多种交易场景。2021年我国网上零售额预计达13.8万亿,实物电商、服务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细分市场空间广阔。
(2)内容平台切入电商的逻辑:中国平台电商进入壁垒并不高,从0到0.5不难,从0.5到1难。通过拆解新平台入局电商的四大核心成本:流量、匹配、供给、履约,我们认为货架电商的发展逻辑是低供给成本+低履约成本形成淘京拼三足鼎立格局,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能丰富,质优价廉,开放和低成本的物流快递体系,使得我国快递费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内容电商的发展逻辑是低流量成本+低匹配成本,内容平台通过内容+主播积累大规模流量,高用户时长及粘性降低入局电商的获客成本,同时内容平台积累大量用户对内容的互动行为,形成大规模用户标签,兴趣匹配高效智能。货架电商为理性、主动搜索式购物,内容电商更偏感性、被动兴趣推荐式购物,通过内容吸引消费者挖掘潜在需求,决策周期较短。
(3)从流量、匹配、供给、履约全链路看货架电商vs内容电商:
供给端:淘宝>抖快。淘宝商品渠道丰富,累计第三方商家数量超800万,远高于抖音、快手,供应链完备。在商品品类上,淘宝覆盖全面,细分程度较高,抖快仍处于品类扩充阶段。抖快直播电商目前以高复购、高毛利品类为主,渠道依赖程度越大、信息不对称越强的品类越适合做直播电商。
履约端:淘宝>抖快。淘宝抖音的物流服务大多与第三方快递公司合作,配送效率上差距不大。但淘宝拥有一站式物流服务APP菜鸟裹裹,在查、寄件以及退换货上等后端链路上用户体验相对更好。在支付方面,支付宝优势显著,已长期占据C端用户心智。抖音2021年1月上线“抖音支付”,标志着建立电商生态闭环的关键环节落地,但相比支付宝还有较大差距。
(4)主要电商玩家竞争格局研判:我们认为短期内容电商增速高于货架电商,对货架电商造成一定冲击,长期维度(2026年)内容电商整体规模约为6.7万亿,占比26%,货架电商整体规模约为19.3万亿,占比74%,二者GMV占比趋于稳定。其中,内容电商淘宝、抖音、快手占比分别为39%/36%/25%,货架电商淘宝、京东、拼多多占比分别为44%/32%/25%。
2、公域电商vs私域电商
(1)如何界定公域&私域、中心化&去中心化:公私域是平台关系链的强弱,核心的区别是流量的成本,公域平台流量需要到公域采买,价格较为透明;私域流量相对比较忠诚,流量成本低,但存在定价困难的问题。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平台流量的分发方式,核心区别是平台对于流量的控制力度,中心化平台对于流量控制力度强,平台议价权高;去中心化平台对于流量控制力弱,流量以不同大小山头林立,流量主与平台相互依存。公域&私域、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互交融,不完全等价,也不能完全割裂看待。公域流量为主的平台,通常为中心化的流量运营方式,但公域不完全等于中心化,关键还要看平台是否愿意参与流量分配。因此,具备流量分配权的平台虽然是中心化的,但也可以发展私域,给予KOL/品牌积累私域流量的通道。
(2)公域和私域没有优劣之分,应当如何分配?公域和私域本质没有优劣,但纯公域和纯私域都不利于平台的发展。公域过多,品牌/商家需要在平台持续买量,无法建立私域池,导致长期复购率和ROI降低;私域过多,平台无法大规模收租,整体收入低于公域,且品牌/商家缺乏新增流量,无法通过大面积曝光达到拉新效果,长期增长受限。理想状态下:我们假设唯一变量是公私域配比,品牌/商家可以在不同平台自由迁移,且没有迁移成本,平台间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终“用脚投票”会在各平台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公、私域配比,从而使得品牌/商家在不同平台进行投放或经营没有显著区别,从而达到一个稳态阶段,平台收租也趋于稳定。
3、中心化电商vs去中心化电商
(1)我国电商行业中心化趋势明显,CR3集中度高:中国电商发展阶段晚于海外,但成长速度快,电商零售额和电商渗透率均超过美国(2020年美国电商渗透率为19.6%,中国约30.0%)。中国电商平台CR3占据市场超70%份额,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中心化”趋势明显,头部平台竞争激烈,消费者倾向在综合电商平台一站式购买。美国前10名电商网站共享68%份额,电商平台Amazon一家独大,众多品牌自建独立网站运营,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凸显“Amazon平台+独立站”为主的电商销售模式。
(2)造成中外电商差异的因素:国内消费者倾向“闲逛”、偏好综合平台,较少依赖搜索引擎,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综合平台网站探索浏览,偏好移动购物;美国电商平台平均佣金水平较高,Amazon第三方商家、eBay、Etsy2020年货币化率为27.3%/12.7%/10.8%,对品牌入驻吸引力不强,国内电商整体货币化率较低;美国SaaS与营销技术发展成熟,支持品牌自建网站;国外品牌重视私域流量,用户邮件使用习惯使得能高效触达消费者,国内消费者更多需要公域买量触达。
4、风险提示:竞争加剧风险、用户流失风险、政策监管风险、变现不及预期风险、互联网估值调整风险、调研数据可能和实际存在偏差风险、国内外公司并不具备完全可比性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