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盛行文字狱,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此丢了官职和性命。这就造成了文学恐怖,文人们不敢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政治主张,生怕说的写的会被朝廷误解,惹来杀身之祸,因此自乾隆年间开始,在文人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就是考据派,这些人注重研究的是文学的一些细节问题。很多的时候是从一句诗,一个字去研究一个作品,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个群体很是流行,所以又被称为乾嘉学派。
当时很多官员也是附庸风雅,跟着这股考据风也做起了学问,不仅没能成为真正的考据大师,反倒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笑料。当时做过两广总督的阮元也是个考据爱好者,有的人认为他官大,学识也就大,这倒把这位封疆大吏捧上了天。而他老人家也不客气,真就开始“刻苦钻研”起石碑石刻,青铜礼器,到最后还写了一本书,名字叫《金石索》。内容无非是把一些器物上的纹饰文字拓下来,给别人做个参考研究用。这时有一个叫汪中的大家想见识见识这阮总督的水平,就在河边捡了一个有花纹的碎石片,请阮大人给鉴定鉴定,这阮大人一看,惊呼这残片乃是上古的文物,世间珍品不可多得,竟给了汪中千两银子买了下来。之后就把这“残片”引进了自己的书中,还作为一等品重点作了介绍。汪中听说了这消息,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又找到了阮总督,说:“大人上次的残片您还想要吗,如果想我就带您去,想要多少有多少。”阮元一听忙跟着汪中出了府,不久汪中把他带到了河边,指着河畔满地的石头说:“大人这样的残片这里有的是,您看看。”
阮元一听忙到河边碎石处仔细瞧了起来,可不,这河畔上全都是“残片”,这上面的文字其实就是风吹日晒的裂纹。到现在阮元才知道被汪中耍了,可是又不好发错,想想自己把破石片收进了书里,还当个宝贝似的,这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想到此,不仅没发火还出了千两纹银作为“封口费”给汪中,可是这等笑话又怎么能瞒得住呢,成为当时的笑谈。
我发现很多女生在军训时对教官犯花痴,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为此感到很痛心。英俊的外表加上帅气的军装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毕竟双方的教育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感情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我希望女生们认清现实,抛弃这些荒唐的想法,理智一
我叫连(联)想,上大学笔记本,是名牌呀!我的朋友很多,海内存知己,内存1G。我有过硬的素质,100G大硬盘,能装下别人难容的事。不仅有硬汉子的一面,同时也有柔软的一面,我会唱《谷歌》,给人《可牛影像》。我有带高清晰双摄像头,两只眼睛的裸
1、小郑挖了很多蚯蚓,准备领着女朋友到很远的一个水库边儿钓鱼。小郑的女朋友说:“我们才带一包油炸方便面,钓不到鱼你吃什么?”小郑拍拍胸脯说:“依我的水平,钓到鱼没问题。晚餐就吃油炸鲤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