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儿童教育玩具市场将大量注意力集中在STEAM玩具上。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概念,STEAM在培养孩子创造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已深入人心,未来势必还会继续流行。
但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父母开始愈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全球12亿10-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希望借助玩具帮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培养其身心健康,2023年开始逐渐系统化成为一个MESH风口。
02
大童的“情绪价值”
传统玩具默认受众是14岁以下儿童;现在14岁以上“大童”正在成为玩具消费的重要群体。按Circana统计,2023年欧美国家“大童”玩具的销售金额已上升到接近市场份额的三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球新生儿童数量下降对玩具消费的影响。
儿童玩具的研发要特别注意安全、益智、教育等属性,而大童玩具的研发重点则在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知萌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年轻消费者对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更高,开始为自己创设“精神悦己”的世界。
近年,国内潮玩市场爆火,从最早出圈的盲盒延伸到手办、模型、毛绒、棉娃、潮玩积木、解压玩具……这些产品除了保持玩具该有的可玩性之外,其附加的情绪激励、新体验、高颜值、情怀文化等因素,很好地满足“大童”释放情绪、精神悦己的需求。
淘宝天猫最新数据显示:潮玩领域24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较高,增速迅猛;其中女性消费者占比已突破六成;毛绒玩具有望成为下一个百亿趋势赛道。很多传统儿童玩具企业也看到了大童的消费力,并迅速向契合大童需求的方向拓展。如何敏锐洞察“大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需要不断学习。
03
IP合作泛娱乐化
04
迷你精巧化
经济形势不稳,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价格实惠、极致性价比(比如功能多、适用年龄跨度大、经年耐用)的产品将继续成为今年的热点。
迷你化就是从极致性价比中延伸出来的一个重要趋势。玩具品牌通过压缩尺寸但少量甚至不阉割功能的方式,缩减材料、运输、仓储的成本。比如孩之宝的菲比精灵,2023年常规版售价70美元,今年推出掌上迷你版(Furblets),亚马逊售价10美元,互动功能差不多,但尺寸缩小了好几倍。此外如美泰也推出迷你版芭比、Funko的迷你潮玩线也在不断推新。今年还会有更多新品加入。
国内市场,积木品牌打造的迷你小场景、小摆件、可动积木人等都属于小精巧玩具;此外,各种萌粒盲袋、萌趣豆、迷你豆等都是衍生出来的迷你潮玩。这些产品制作精细、客单价低,相信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05
销售渠道多元化
随着市场潮流的变化,玩具销售渠道近年也在不断进化。
线下方面,传统玩具渠道主要以批发、商超、专卖店、校边店等为主,“大童”玩具的兴起带动了潮玩店、精品百货店等多元化新渠道的发展。
同时,理性消费、追求实惠的风潮,又促进了“平价”渠道的发展。比如国内这两年兴起的折扣店和玩具仓。前者最初主要销售临期食品,之后扩大到百货品类,对玩具厂商来说,折扣店销售价格会低于市场价较多,更适合清库存而非在售品的铺货;后者的特点是选址偏僻、装修简单、产品齐全、低于市场价格,目前也面临着如何获取人流、如何提高复购、如何应对品牌方控价等难题。海外诸如达乐(DollarGeneralCorporation)这类的平价连锁也在闷声扩张,一些大牌也开始放下身段,用小包装、简装等形式进驻,将其变为产品试水、触达下沉市场的渠道。
线上方面,除了淘宝、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还有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兴趣电商;以小红书为代表的内容电商;以得物为代表的潮流网购社区;以B站会员购为代表的泛二次元周边综合销售平台;以摩点为代表的众筹平台;以及上述平台热度极高的直播电商等……值得注意的是,B2B渠道代表1688今年开始入驻淘宝,转为全面拥抱C端,或许将带来新的机会;此外,TikTokShop、Temu、速卖通等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以极致性价比快速崛起,席卷全球,未来可能会不断向亚马逊发起挑战。以上众多的渠道,为玩具销售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未来展望
1)人工智能:2022年底ChatGPT发布,2024年OpenAI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横空出世……AI技术在这几年发展突飞猛进,未来AI如何与玩具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加智能的产品,甚至在玩具企业的生产管理、创意营销等方面提供帮助,值得不断探索。
2)包容多元:一些品牌在产品设计时融入各种种族、国家文化元素,甚至考虑到失明、聋哑、自闭、唐氏综合症等特殊群体、少数群体的需求。包容多元的趋势反映了社会对多样性和平等的日益重视,体现了玩具的人文关怀和温度,也会加深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好感和认可。
3)环保趋势:相信有做外贸的朋友们都有深切的感受,近些年海外客商对环保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不仅在用料环保有要求,生产流程也被海外玩具巨头纳入考量标准。环保材料的更换、环保理念的普及必然会是一个很长的周期,不管怎么样,企业一定要有积极变革适应环保趋势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