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走进的历史人物是商丘历史名人江淹,关于江淹,我们熟知的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但与这个词有关的人物背后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值得深究。
1、江郎才尽的另类智慧
江淹年轻的时候非常具有文学才华,他文思泉涌,才华横溢,写出很多文采斐然的诗文,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然而晚年才思殆尽,再也写不出美妙的诗文,当时世人称之为“江郎才尽”。
据钟嵘《诗品》记载:“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南史·江淹传》也记载说:“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但是关于江淹的“江郎才尽”更有另一番解释,近代文人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说,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
梁武帝萧衍也是文采出众,齐永明时期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被称为“竟陵八友”。这八个人都是当时一流的文学家和诗人。后来萧衍篡夺了齐的天下,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在萧衍继位以后,原来的诗友们自然要避让三分。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梁武帝知道此事后很生气,沈约最终“恐惧而死”。沈约死后,梁武帝不肯给他“文”的谥号,改谥号为“隐”。有此就可以看出梁武帝萧衍的妒忌英才之心。
江淹身逢乱世,早已经历尽世事沧桑,看透历代统治者的本质。江淹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所以,对于萧衍的所作所为,岂不是更加的明白通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生逢乱世,明哲保身为要义,很多文人、政治家、思想家追求隐式生存法则,而文人及仕,仕者返文,迫于局势,终其一生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者众,所以,不同时期的个人选择造就了一个人的成败功过。而我们站在历史的门缝中窥探,也许只有微不足道的评说,真实的存在永远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因此,无论江郎才尽也好,文通残锦也罢,只不过是江淹为了明哲保身所谓托辞罢了,所谓的江郎才尽又何尝不是江淹高超的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呢?
2、江淹,出身贫寒的乱世英才
江淹,字文通,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卒于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宋州济阳考城(今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醴陵侯。著有《齐史》、《江淹集》等。纵观江淹一生,早年仕途不顺,历经坎坷,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我国六朝时期杰出作家之一。
其祖父江耽,做过丹阳令,父亲江康之,也曾为南沙令,雅有才思。江淹少时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后,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
江淹早年发奋苦读,才思华溢,他的诗赋精工亮丽,构思新颖,文辞富丽高华,音韵铿锵优美,其诗善于似古,幽深奇丽之中含有峭拔苍劲之风。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的拟作在摹拟对象、语言、题材、思想内容、风格等方面都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摹拟的逼真,反映了其高超的摹拟技巧,也体现了其创作中尚奇求新的一面。拟古而意深,在诗中注入复杂的个人情感,别有一番新意。
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代表作《恨赋》,《别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明代张溥赞扬其文曰:“恨别二赋,音制一变。长短篇章,能写胸臆。”
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因刘宋建平王刘景素喜欢有才学的人,所以江淹转入刘景素在南兖州的幕府。“待以布衣之礼”。
然而,江淹的厄运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因为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不久,他就因广陵郭彦文,被牵连入狱,无辜受冤。
后来,宋少帝继位,“多有失德,”朝政混乱,政局岌岌可危,刘景素偏听左右蛊惑,蓄意谋反,江淹总是劝谏他说:“谣言招致灾祸,这是管叔、蔡叔一同灭亡的原因;抵触招来怨恨,七国诸侯王因此被杀。您不求国家的安危,听信左右的计谋,就又会看到麋鹿霜露出现在姑苏台上。”刘景不听从他的建议。江淹知道灾祸将要来临,就写了15首诗劝谏他,诗中有“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等句。可是,权欲熏心的刘景素哪里听得进去,一怒之下将江淹贬为建安郡吴兴令。后来刘景素起兵造反,兵败被杀,而江淹因祸得福,躲过了杀身之祸。
升明元年(公元477年),萧道成独揽大权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齐建元(公元479年)初,改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
这时候的江淹,已经34岁了。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反。萧道成问江淹:“天下这样乱,你看怎么办?”江淹回答说:“过去项羽强,刘邦弱;袁绍人多,曹操人少;项羽曾分封诸侯,最后还是自杀受辱;袁绍曾统占四州,最后还是成为败军之将。这就说明‘有德行就有天下’,您何必忧虑呢?”
萧道成说:“听到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你讲详细一点。”江淹说:“您勇敢又有奇谋,是必胜之一;宽容仁厚,必胜之二;贤能的人都为您尽力,必胜之三;人民的心都向着您,必胜之四;奉天子的命令讨伐叛逆,必胜之五。沈攸之志向大器量小,必败之一;有威权而无恩服,必败之二;士卒无心作战,必败之三;官吏和绅士不喜欢,必败之四;兵力分散在几千里的战线上,不能相互救助、共同克服困难,必败之五。所以说即使有十万叛兵,最终也会被我们擒获。”一番见解显示出江淹杰出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见解,由此可见,江淹是一个雄才大略,政治卓视的政治家。
延兴元年(公元494年),江淹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当时是齐明帝萧鸾为宰相,他就对御史中丞江淹说:“您以前当尚书时,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相济能折衷;现在为中丞,足以震肃众多官僚。”
江淹答说:“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平西将军崔慧景发兵围攻京城,官吏都去投靠他们,呈上自己的名片。只有江淹称病不去。崔慧景兵败被杀后,世人无不信服江淹的先见之明。此年江淹任职秘书监兼卫尉,谓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时人事,寻当翻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临事图之,何忧之有?”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衍在襄阳起兵反抗朝廷,江淹微服出奔萧衍军,投入萧衍府。萧衍对江淹也非常重视,任命他为冠军将军,仍任秘书监。同年,萧衍又任命江淹为吏部尚书,利用江淹的影响力为自己的建梁网罗人才。江淹出身于贫寒的一般士族,却审时度势,凭借自己过人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个人才华,最后受封醴陵侯。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江淹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走完了曲折离奇的乱世人生,归葬在故里江集村东北约六公里处(今民权县李堂乡岳庄村西),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谥曰“宪伯”。
一代文学大家因江郎才尽名扬天下,流传古今,我认为这绝不是江淹这位文学才子的本意。历史上江淹的江氏家族人才辈出,显赫一时。可是江淹出身于贫寒之家,早年丧父,生逢于乱世之秋,一生命运多舛,坎坷不平,而江淹以不折不挠的意志,发奋苦读。他用自己的高超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的政治眼光,一次又一次的化险为夷,一次又一次的绝处逢生,最后从一介布衣书生,到功成名就,封侯拜相,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飞跃,书写了自己不朽的人生传奇,真可谓一个华丽的转身,这也为后世的奋斗者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从这一点来说,江淹为自己的乱世人生书写一个大大的“人”字。同样,江淹也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乱世英杰。
3、身在江左,魂归故里
江淹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最为分裂的时期,自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开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对峙,战乱四起,兵戈不断,民众饱受战乱之苦,国家深受长期分裂之命运,可以说中国历史进入大混乱,大分裂时期。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能够苟活于乱世,那就是不幸中之大幸,更无论其他了。
江淹身处这样的乱世,能够功成名就有一番作为,的确非同凡响。其成功之道除了“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对生活如初恋”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外,那就是那种不刻意追求富贵,不过于追求权力的淡然人生态度。
有如江淹对其子弟所说的那样:“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对于生活的知足,对于富贵权力的淡然,这也是他成为人生赢家最大的原因。
江淹受到了良好家风熏陶,有如他在《自序》中说的那样:“幼传家业,六岁能属诗,十三而孤,邈过庭之训,长遂博览群书,不事章句之学,而爱奇尚异,深沉有远识。”
江淹出身于济阳考城江氏家族,自晋江统而为显贵,济阳考城江氏家族虽然不及王谢家族,但也成为江南赫赫有名望族之一。
有人统计,济阳江氏五品以上列入两晋南北朝正史者18人,史书所提及者70人之多。济阳考城江氏真可谓是文脉相传,人才济济。
而今墓前原有江淹庙,建造年代不详。陵园占地约有一亩,内有一砖坊牌楼,两侧各有石碑,牌楼正面牌额上刻有“万古流芳”四字,左边牌楼上方篆书曰“传承文品”,右边牌楼是“遗香翰墨”。记载江淹生平及江氏后代重修碑记和名录。为明成化年间所立,墓前主碑,有盘龙碑帽,镌有“圣旨”二字,下书:金紫光禄大夫醴陵侯江文通之墓。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多次重修,现为商丘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民权八景之一。对于江淹来说,真可谓生于斯,葬于斯。也可以说是:身在江左,魂归故里,游子之心,落叶归根。
殘碑荒冢孤坟在,
枯树野草迎西风,
往事不堪莫回首,
几处苍凉几相逢。
风雨潇潇于茫茫的原野,广阔无垠大地虽然依然凄冷严寒,但早已经春潮暗涌了。岁月虽然能够抹平时代的苍痕,但无法阻挡春天的到来。无论是庄子,还是江淹,这些虽然都已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但是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依然影响着现在和未来。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是今天我们的民族精神所在,更是我们民族复兴走向未来,走向辉煌的精神力量。
注:本文参考材料
1,唐·姚察、姚思廉的《梁书·江淹传》
2,唐·李延寿的《南史·江淹传》
3,1989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宋州古今学人》之《南朝骈赋大家江淹》
4,马文强,王增文著《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之《江淹研究》2003年1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5,南京师范大学郭秀萍的硕士毕业论文《济阳考城江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江淹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