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10.26山东
艺术史专题公开讲座
专题讲者:徐小虎
对谈嘉宾:阿城、邵彦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本活动免费入场,无需预约
第一讲|书画断代与鉴定:元画
对谈嘉宾:阿城
10月28(周六)18:30-20:30
徐小虎教授潜心研究中国艺术史多年,一直在尝试建立一种客观的书画断代与鉴定方法。她从元代吴镇名下的作品入手,通过风格分析、笔墨行为以及与同时代日本收藏的书画作品之间进行科学详细的比对分析,找出可能的吴镇真迹。过程中,提炼出一套书画断代的研究方法。进而她又追问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各朝代的「绘画精神」,建立一部「没有大师」的中国书画史?如果可行,又当如何操作?
第二讲|王蒙《青卞隐居图》及其他名下之作
对谈嘉宾:邵彦
10月29(周日)18:30-20:30
王蒙在元代的文人画家中技艺最为精湛,常能作他人未到之技艺,为世人所赞叹。上海博物馆所藏《青卞隐居图》是其代表作,徐小虎教授将从其绵密笔法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理入手,来分析“王蒙原作”及“王蒙传称之作”之间的关系。
|专题讲者|
徐小虎
徐小虎于1934年生于南京,中德混血,更出身名门世家——祖父是皖系将领徐树铮,因派兵收复外蒙古闻名;父亲徐道邻是国际法学家;姑姑徐樱是昆曲家,姑父李方桂是音韵学家。然而她出生后即遭逢中日交战,童年及少年时辗转南京、罗马、重庆和天津等地,在美国本宁顿学院学习13年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修习中国绘画。
此后徐氏开始了游学生涯,先随家人前往日本,4年间专注撰写艺评专栏,并观摩各类古书画展;后回到美国,跟随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王季迁,以台北故宫的藏品为主要对象,对谈经年,研习中国笔墨的变化和风格,徐氏博采众长,逐渐建立起独特的研究体系及方法。
五十岁时,她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担任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后协助筹备台南艺术学院(后改制为大学)。2006年退休至今,持续研究、教授书画专题讨论课程。
|对谈嘉宾|
阿城
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评委;2006年,为《刘小东新作:多米诺》制作图片记录和纪录片;2008年5月,获邀为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大师课程教授者;2008年9月,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邵彦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绘画史、书画鉴定的教学和研究。2015-2016年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
|推荐阅读|
1.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拋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2.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3.
《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
本书对1799年以前传入日本的中国绘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从文人画在中国的发展和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探讨日本南画的形成。书中把南画的最初阶段界定在1661年至1799年之间,在这一百多年中,很多新的中国艺术元素传入日本,日本艺术家以独特的立场进行拒绝和选取,巧妙转化成日本的表现样式,最终形成典型的南画,从而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范畴。中国文人画以中断、零碎的样态呈现于日本,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收藏、对中国作品的品评与水墨画后来的发展,还形塑了日本对中国文人画之历史与形式的独特观点。在探究南画形成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评估中国文人画的内部发展。
徐小虎针对古画真伪的个案进行研究,具体到某个疑点,这是极其枯燥漫长、虽然充满惊喜但很不讨好的工作,堪称‘兴奋完了就遭罪’,但是她坚持了五十年。——陈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