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市长危伟汉率中山市党政代表团到东莞市考察学习。两市召开交流座谈会,深化区域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市长肖亚非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赖泽华表示,中山、东莞同在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同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市直管镇体制,同是当年各领风骚、蓬勃发展的“四小虎”。刚开始两市体量相当、势头相若,但今天东莞已是一骑绝尘,即将迈入GDP万亿俱乐部。东莞发展的巨大成就让我们尤为震撼,东莞发展的宝贵经验尤其值得中山学习借鉴。
赖泽华说,从实地考察情况看,东莞统筹发展见势早行动快、平台打造大手笔、对接发展力度强、服务企业用心足。相比之下,中山在经济规模、城市格局、产业层级、治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要对照东莞的发展路径,看看我们疏漏了哪些关键之处,落下了哪些重大节点,坚定信心,奋力拼搏,迎头赶上。
希望两市构建紧密沟通合作机制,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深化重大平台合作,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在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社会管理、文化旅游等领域加强互动交流、对接合作,携手共建世界一流湾区,更好造福两地人民。
梁维东表示,近年来,东莞确立了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深入实施优城市、拓空间、提产业、强基层、惠民生、促改革“六大工程”。随着“双区驱动”重大战略实施推进,作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和中山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越来越多、空间也会更大。
希望以此次中山代表团到访为契机,推动两市在市级、部门、镇街、园区等各层面全方位交流互动,更好地相互学习借鉴、紧密携手共进,为加快推动大湾区建设,助力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东莞期间,中山市代表团前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生态城市科普馆、市民服务中心、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实地考察产业园区规划、重大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政务服务改革、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成效,听取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介绍。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现已引进10位两院院士、18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了10家产业化公司。
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
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依湖而建,集中展示了松山湖自2001年建园以来,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东莞市民服务中心
在党和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东莞市将东莞国际会展中心改建为东莞市民服务中心。
全市55个部门、2711个服务事项集中进驻,设置270个办事窗口,做到“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一个窗办多项事”。
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华阳湖18.3公里的水上绿道列入广东省11个省级万里碧道试点之一,并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提升等17个具体项目建设,将于近期迎来试点验收。华阳湖生态环境整治案例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30个教学案例之一。
返程后,代表团成员例行召开讨论会,交流学习考察心得。
赖泽华表示,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组织这次为期四天的外出考察。一路走来,大家充分感受到四个兄弟城市谋划推动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深感震撼、深受触动;每天晚上大家召开讨论会,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提升,共同谋划发展未来。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却很充实。
接下来,大家要认真琢磨、消化,结合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深化本镇区、本部门政策措施的谋划、落实,更好推动各项工作。
赖泽华强调,
一要有忧心、有信心
周边城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如果我们再不奋起一搏,再过几年与先进城市的发展差距将越拉越大,必须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
当前中山处于重要历史关口,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作出了事关长远发展的路径选择。朝着认定的正确方向,持之以恒走下去,一定可以破解成长烦恼、走出发展困境。这一点,中山自己要充满信心。
二要优布局、拓空间
中山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未来发展能够有红利、有分量、有话语权,但这些需要我们主动把握和争取,否则都会成为“过堂风”。
三要办实业、强企业
要坚持长远眼光,战略思维。要想吃鸡蛋,可以选择养母鸡,虽然要付出很多努力,过程艰辛,但鸡生蛋、蛋生鸡,源源不断、无穷无尽;也可以选择直接买蛋,利在眼前、马上见效,可一旦分光吃尽,就再难持续。
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走制造业强市之路。要始终以打基础、谋长远为先,以中山的核心利益、全局利益为重,决不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憾事。
四要增劲头、干实事
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干部的竞争,特别是“一把手”的竞争。
要激发对标先进、争创一流的拼劲,“干就干到一流,做就做到极致”。
要激发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
要激发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闯劲,“一旦出发,必须到达”,横下一条心,坚决改变中山当前的被动局面。
市政协主席唐颖表示
四天的考察,切实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抓发展的拼劲、韧劲和虎劲。一路走来,思想上受到很大冲击,接下来就要发起冲锋。
要对准方向、抓住关键,集中火力打造“两区多片”,以火炬区、翠亨新区承接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溢出,辐射牵引各片区发展。
要紧盯镇区发展的痛点,发挥市指挥部的统筹指挥作用,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十米”。
市政协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做好政协章程规定的、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人民群众所盼的各项工作,坚决履行和做强政协主责主业。
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表示
火炬区扭转被动局面迫在眉睫,理清火炬区当前和“十四五”目标迫在眉睫,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加快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要争夺产业的话语权,全力争取将火炬区与翠亨新区共同纳入自贸区扩区范围,推动政策先行先试,占领发展据点、产城高点、高端平台、科技风口。
要提升火炬速度、重塑火炬精神、改变火炬面貌,打造一支敢闯敢试、能干成事的突击尖兵。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欧阳贵有表示,用三个字形容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
一是“选”,选准选强“一把手”。
没有坚强有力、敢啃硬骨的“一把手”,一个地方不可能有大发展。这次外出考察,也是市委甄别干部、锻炼队伍的过程。
二是“抢”,抢准抢早“双区”新机遇。
东莞强化观念对接、服务对接、道路对接、商住对接、园区对接、成就了今天的城市格局。中山面临深中通道建设机遇,要学习东莞主动对接,抓通道入口门户空间布局,抓城市中轴线标志性建设,抓市镇两级的大型产业园区建设,抓功能区的统筹探索。
三是“找”,找准找优特色产业项目平台。
用好用足干部士气、新区崛起、大城市辐射、华侨资源、孙中山文化、生态宜居等优势,打好经济翻身仗。
市领导杨文龙、李长春、冯煜荣、高瑞生、雷岳龙、叶红光参加学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