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届广交会今年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3期在广州举办。10月24日是本届广交会第二期的第二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张结莹与阿泽尔·马哈茂多夫相约拍摄一期介绍陶瓷展商的视频,由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中国香港籍学生梁念祖掌镜。
他们都来自由暨南大学学生组建的“逐梦广交”采访团,依托广东国际传播青年基地成立,在这里,内地学生与港澳学生、华侨及留学生展开跨越专业、语种、文化背景的合作,他们戴着记者证走入场馆,和广交会上各国的参展商、采购商产生交集,感受广交会的魅力,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讲述广交会故事。
展厅中到处有合作的“信号”
要和来自阿塞拜疆的阿泽尔·马哈茂多夫合作拍视频,张结莹起初有点焦虑。
本届广交会第二期首日,她决定先去“踩点”策划。广交会展览总面积近52万平方米,展位数量2.4万余个,参展企业1万多家,包括家庭用品、礼品及装饰品、建材及家具3个板块15个展区。
实际上,沟通比想象中要容易得多。阿泽尔·马哈茂多夫对陶瓷工艺已有一些基础的了解。在第二天的拍摄中,他们找到一家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参展商。阿泽尔·马哈茂多夫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些陶瓷在新时代是不是依然非常受欢迎?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餐具和传统的有什么不一样?
之后,阿泽尔·马哈茂多夫提出想用俄语来拍摄这条探访视频,而不是原本设定的英语。“他希望更加体现出广交会的多元性和聚集很多国家的这种感觉。”张结莹告诉记者。阿塞拜疆北靠俄罗斯,阿泽尔·马哈茂多夫说起俄语也很流利。
张结莹在展馆中遇到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商人时,对方见她带着相机,请她帮忙拍一张照片。交谈中她得知,这些商人每年都来参会,不仅要在广交会找到合作商,还要借这个机会了解更多广州本地的企业和各类批发市场的情况,寻求更多合作。
梁念祖在第135届和第136届广交会都参与了采访团的视频拍摄工作。他和保加利亚华侨卓雅娜开启了一次“跨文化骑行”,在广交会C区展馆,他们发现了由香港企业在深圳制造的电动滑板车。这些滑板车已经投放在广州等地的15所高校,梁念祖感受到了广交会带来的“连接”。
打开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我无法想象陶瓷可以如此美丽。”阿泽尔·马哈茂多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结莹在日用陶瓷展区旁遇到的乌兹别克斯坦商人,也对花纹精美的陶瓷赞不绝口,同样感兴趣的还有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的采购商。他们为什么也要购买这么精致的餐具?张结莹觉得其中有一些不寻常。
暨南大学的意大利华侨学生吴卓冉有着中意两国的生活经验。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在意大利生活时,她发现不论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还是意大利人,都在使用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这次她在广交会展馆拍摄时,发现一款在国外常见的爆米花桶的外观,竟然是由一家浙江台州企业设计的,吴卓冉的老家浙江温州生产的眼镜也出口到欧洲很多国家,中国商人的智慧和中国商品的普及让她很骄傲。
不过,吴卓冉也发现了中外商人的审美差异。比如,外国采购商们更偏爱欧洲风格或者简约风的陶瓷,她希望再策划一期视频,找更多外商聊聊,了解他们是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来自景德镇的陶瓷商向采访团学生们解释,在出口陶瓷产品时,他们要对其进行产品升级,通过设计变化让它更符合外国人的审美,也会保留景德镇传统的工艺。同时,一些体现环保理念的再生陶瓷也很受外国人的欢迎。
广交会期间,采访团的学生们还发现了生意之外的更多意义。他们在家居展区寻找“春季流行色”,沉浸式探宝“擦窗神器”“多功能冲牙器”等广交好物,在商品中挖掘Z世代的生活消费理念,也让广交会展馆增添了更多00后的靓丽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