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推送《2022年跨文化传播事件评析》,作者跨文化传播研究小组。
2022年跨文化传播事件评析
跨文化传播研究小组
摘要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隐喻;跨文化空间感知;转文化传播;跨文化城市
2022年,世界持续处于高度不确定性中,国际社会进入历史性的变革动荡期。从疫情等全球健康情况看,2022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6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40万例。除了新冠病毒传播外,2022年,世卫组织还应对了200多起传染病暴发,其中包括猴痘、埃博拉病毒病、霍乱等。直到12月14日,世卫组织才表示,预计到明年某个时候可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全球卫生紧急事件。从俄乌冲突等地区安全情况看,国际力量格局在震荡中发生重塑,由此引发的全球多边组织机制面临机能失灵的困境。全球恐怖主义袭击仍然活跃,对世界构成重大威胁。冲突的此起彼伏,伴随着军事战、外交战、舆论战、经济战、金融战等各种对抗式的社会心态和认知行为。世界似乎布满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等各种问题,人道主义、粮食、金融、能源、气候等各领域的综合性危机对人类社会发展构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以难民现象为例,2022年的新增难民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来自乌克兰的难民人数从2021年底的2.73万人剧增至2022年底的570万人。截至2022年底,因战争、冲突、暴力等导致的流离失所者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1.084亿人,创有史以来最大增幅。
一、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跨文化传播
案例1:“王冠”的跨文化隐喻建构——基于113篇伊丽莎白二世逝世英文报道的分析
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后文简称英女王)去世。英女王去世当天,“crown”(后文表述为“王冠”)的搜索量飙升,并于9月19日英女王国葬当日升至最高峰。区域搜索结果显示,搜索量居前五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和美国,印度、南非、肯尼亚等国家的搜索量也居于前列,这其中的很多国家曾为英国殖民地。那么,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们讨论“王冠”时的隐喻是什么?这些隐喻蕴含的跨文化意义又是什么?
总的来看,隐喻(metaphor)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科学为核心的三个发展阶段”,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产生了多种解释路径。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界定为从一个容易理解的源域到不熟悉或难以直接理解的目的域的基于经验的映射。简单来说,就是“允许我们依据一个经验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经验领域”。此后,隐喻研究被引入认知科学领域,它被认为产生于人类共同经验,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人类的思维方式。隐喻研究被广泛运用于对媒体话语的分析中,对于媒体而言,隐喻在建构事实、生产意义等方面的意义不言而喻,是一种“构成意识形态集束(ideologicalpackage)的框架工具”。一些研究论证了新闻隐喻如何通过报道体现意识形态,如海外英文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隐喻建构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分析、SARS纪念报道中的隐喻应用于媒体记忆研究等。
其二,差异化型隐喻建构。主要表现为侧重于使用道具、方向等隐喻,表述多元观点,阐述“王冠”的象征意义、讨论君主制的未来发展等,展现了国际新闻场域内基于不同经验与各异语境下的意义生产与协商。以“道具”隐喻为例,在《卫报》(TheGuardian)为英女王书写的讣告中,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傀儡”(figurehead)出现,而她的加冕礼与查尔斯就任亲王的仪式则是君主定期的“公共表演”(publicshow),所谓“王冠”不过是加冕礼或王室展示亲民行为的表演道具。
其三,他者抗争型隐喻建构。该隐喻的使用者主要为英帝国殖民受害者,他们通常采取犯罪、战争、身体、旅程等隐喻,重提痛苦记忆,批判殖民主义。其中,通过商品隐喻、身体隐喻等手段,突出殖民地国家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使用感性叙事与具身性维度联结殖民历史与痛苦记忆。比如,《华盛顿邮报》西非分社社长罗切尔·查森(RachelChason)和作家米纳·温卡特摩南(MeenaVenkataramanan)发文讨论“王冠”钻石归属权争议时称:“Itmayhavebeendoneoverteaandahandshake,butnorightthinkingpersonwouldthinkthatwasafairtransaction.(这可能是通过喝茶握手完成的,但没有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笔公平的交易。)”此处,作者使用商品隐喻把“不对等交易”的特性投射到殖民往事中,呼吁前殖民地人民清算大英帝国给亚非地区带来的白人至上和肤色歧视等“文化遗产”。
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认知域映射,我们以“王冠”作为文化关键词,通过多国的英文报道揭示英女王去世引发的全球讨论中跨文化对话的内容和意指。
案例2:“外来者”与“本地人”的跨文化空间感知——对梨泰院踩踏事故传播现象的反思
2022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市著名商圈梨泰院一带发生大规模踩踏事故,截至2022年11月23日,事故共造成158人死亡,196人受伤。该事件被认为是韩国近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和警方调查,当晚约有10万人在参加万圣节派对,事故发生地是一个长5.7米、宽3.2米的斜坡路段,当时约有300人聚集在这约18平方米的空间里,远远超出了4—5人每平方米的“渐进性人群聚集灾难”(progressivecrowdcollapse)的临界值。
段义孚的研究强调嗅觉、触觉等感觉在经验获得中的中介作用,人借由感官,不仅会获得生理性的认知,更有情感上的触动,甚至,正是“五种感觉相互加强,从而提供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复杂有序、充满感情的世界”。我们对梨泰院踩踏事故传播现象的分析印证了段义孚在研究中对于空间、地方、经验的推断。在跨文化空间感知中,尽管地理距离、国籍、文化背景等均存在不同,但人类也能形成对目标,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大致相同的认知。因此,人际间、文化间存在达成互惠性理解的可能。当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差异、感知途径、价值立场等会使跨文化空间感知出现摩擦,这也是人们达成互惠性理解的难点。
二、重大体育赛事中的跨文化传播
人类活动涉及三个基本方面,即符号(Signs)、使用者(Users)和世界(World)。奥运会吉祥物作为奥运基础视觉语言之一,多采用图形化的视觉语言诠释符号意义。那么,冰墩墩(BingDwenDwen),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符号是如何在相异文化间流动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和理解的?
其二,凸显“更团结”的积极友善。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题是“一起向未来”(TogetherforaSharedFuture),呼吁世界各国在团结的力量下,从“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本届冬奥会面临许多困难,包括疫情的不确定性和俄乌冲突等地区争议性问题。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闭幕式致辞显得意味深长。他说,本届冬奥会充分体现了运动员“团结与和平”的精神,每位运动员都力争取得最佳成绩,但也希望竞争对手取得最佳成绩,并为对手加油,“你们不仅彼此尊重,还相互支持,即使有的地方因为冲突而对立,但你们彼此拥抱”。
冰墩墩传播现象提示我们,非语言符号的多重叙事可在跨文化对话中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作为跨文化体育符号,在面对相异文化与认知时,冰墩墩被解读的意义也表现出多样性。被解读为熟悉的、可爱的、友善的、团结的吉祥物使得人类在共同面对疫情与争议性问题时,拥有一个值得珍惜的共意空间。
案例4:来访者购买模式的跨文化城市建设——世界杯义乌现象启示
2022年11月21日,第22届国际足联世界杯在卡塔尔开赛,尽管本次中国队无缘世界杯,但有关世界杯的全球传播中时常会出现关于中国的元素,比如,中国县级市义乌再次被广泛讨论。“义乌制造”几乎占世界杯周边商品全部市场份额的70%。据统计,从义乌下单采购各个国家的旗帜、哨子、喇叭、手拍器等产品的订单激增,其中,中国企业生产的旗帜在阿联酋的销量增长了300%,在西班牙的销量增长了160%。我们好奇的是,义乌是如何实现全球连通的?
可见,社会流动中的跨文化接触促进了有效和紧密的文化间亲密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所接受的文化信息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的物理空间,传播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带来人口流动、信息流动,跨地区的文化交流从而突破空间对文化的限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义乌的跨文化城市建设是推动其全球贸易发展的底层文化逻辑,通过多年的城市建设,义乌正在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构筑为多元文化交流的空间。
三、影像叙事中的跨文化传播
案例5:多重宇宙中的互惠性理解——电影《瞬息全宇宙》的跨文化价值
《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EverywhereAllatOnce)(后文简称《瞬息》)是2022年现象级的电影作品。它于2022年3月11日在北美首映,后续在全球广泛上映,虽至今未获准在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但该片已通过互联网被人们广泛知晓。影片至今已揽获众多国际电影奖项,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口碑。边缘人所建构的那个“混杂的自我”面对越来越多的交流难题。
基于上述问题意识,我们尝试回到电影叙事本身,对电影文本,即电影台词和镜头语言及所涉及的意涵等进行分析,描述电影叙事构筑的跨文化对话和互补过程,发掘通往互惠性理解的叙事路径。该电影的叙事极其丰富,涉及符号、意象、场景等庞杂语料,本文主要简析多重宇宙叙事中的跨文化困境与对话之道。
《瞬息》在剧本创作之初就有明确的跨文化意识。导演之一的关家永(丹尼尔·关)称自己来自一个语言混杂的家庭,父亲是中国香港人,母亲是中国台湾人,但他自己只懂英语。作为华裔移民的生活经验,让导演逐渐意识到这是创造多重宇宙角色的一个精彩切入点,于是,他将这种混杂的语言风格带入伊芙琳(女主角,杨紫琼饰演)的“洗衣房”代际承续的原生家庭。这让剧情在跳入多重宇宙之前,就已展现移民家庭自身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及其冲突。
那么,电影中的多重宇宙有多少层呢?答案是至少十层。多重宇宙分别为自己的宇宙、4655号西塔宇宙、阿尔法宇宙、功夫宇宙、热狗宇宙、厨师宇宙、监狱宇宙、手绘宇宙、娃娃宇宙、石头宇宙等。每一层宇宙都有特定的符号意象表述差异,比如,“自己的宇宙”中的谷歌眼、“阿尔法宇宙”中的贝果,等。多重宇宙的跨文化内涵在于解放真实的自我,通过影像叙事展现人作为个体蕴含的多元自我和在不同语境下的自我实现。
从整体叙事看,伊芙琳和同为亚裔的丈夫韦蒙经营一家洗衣店,上有行动不便的老爹,下有叛逆的女儿乔伊,夫妻俩还要应付难缠的、掌握着洗衣店命运的白人女性查税人。伊芙琳被告知,她是无穷个伊芙琳中的一个版本,虽然她一无所成,但也因此拥有无限潜能。于是,伊芙琳开始穿梭于多重宇宙,面对强敌,她逐渐发现其他宇宙里更成功的自己。可是,她没想到,她遭遇的最大强敌是自己的女儿乔伊。她在“阿尔法宇宙”中的“虎妈式”教育,使得乔伊制造“黑暗甜甜圈”(贝果),并在各个宇宙中追杀伊芙琳。反派女儿并不打算杀掉伊芙琳,而是要带母亲看到自己的痛苦。伊芙琳最终感受到女儿的孤独和虚无感,于是开始破坏每个宇宙中既存的情感关系,把一切推向崩坏。关键时刻,当下“自己的宇宙”中的“废物”丈夫韦蒙对她说:“我不是心软,而是习惯在残酷的世界里发现美好的一面。”伊芙琳瞬间领悟,开始用“爱与和平”的方式去面对问题。电影结尾,母女俩的拥抱等画面宣示了冲突后的和解。
“爱与和平”是电影提供的跨文化价值观,渗透在多重宇宙的多重文化间,包括多重宇宙的自我间、代际间(特别是母女间)、夫妻间、种族间、性别间、职业间等。对这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促使我们再次回到对传播学本质问题的思考,即交流(communication)是什么?参照约翰·杜翰姆·彼得斯援引海德格尔和杜威的思想所指出的观点,交流不仅仅是“传播所表达的与个人意图有关的信息”,更是一种“姿态”,“一种开放而愿意聆听他人身上的‘他者特性’的姿态”。跨文化倾听为世人提供了与“他者”相处的方法,即我们首先应保持“愿意倾听”的姿态。倾听后的对话,特别是在目光交汇中的对话,不仅可以产生内容的共享与理解,更能带来情感联结。内含跨文化价值观的电影可以通过“在闪现的影像之中所凝聚的受难主体之间的共情激荡的永恒”唤醒自我与他者共同存在的意义追寻,使得人类共通的情感实现超越物质性的普遍存在。情感联结后的人们,再通过与他者共处和对话,在体验他者的处境(宇宙)中生成知识化的生活智慧,进而通往互惠性理解。
由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ParkChan-wook)执导的电影《分手的决心》(DecisiontoLeave)(后文简称《分手》)于2022年上映。好莱坞黑色电影传统与韩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中国演员汤唯的出演、大量中国元素(如《山海经》)的出现等多种因素使得这部类型电影展现出浓烈的跨文化气质。该电影获得了多个韩国本土和国际电影节奖项,也被《纽约时报》评选为2022年度十佳电影之一,女主角汤唯五度获评最佳女主角,更是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韩国青龙电影奖的外籍影后。除专业奖项的肯定外,电影也引发了全球互联网空间的热烈讨论。我们在谷歌搜索上依次以影片的中文标题、英文标题、韩文标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2月14日,共获得约869万条中文结果、约44.1亿条英文结果、约362万条韩文结果,足见人们对该片的讨论热度。
那么,韩国电影《分手》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山海经》,并将“山”与“海”的文化指涉贯穿始终,可以导向一种积极的跨文化对话吗?还是说,这仅仅是一种跨文化挪用?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曾批评一种文化投射的现象,即把自己头脑中的认识映射到客体上,并将其变成自己模式的文化投射的做法是理解其他文化的绊脚石。积极的跨文化对话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创造我们彼此进行交流的基础,即形成“可讨论、争辩的对象性问题”,进而,围绕问题展开的讨论才有可能通往特定跨文化传播问题的解决之道。电影,特别是作为全球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通常通过展现诸如人性矛盾、社会现实、情感纠葛等全球性议题,推动世界范围内更丰富的文化间交流。《分手》通过“山”与“海”的意象,强化人与人面对人性纠缠、善恶博弈、爱欲和正义等问题时的对话过程。这种被戏剧冲突反复拉扯的跨文化对话能够推动主体间、文化间的相互观照,促使人们在观摩电影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他者的双向互动来反观自身,促进文化自身动态的发展和创新。
案例7:突破华裔的刻板印象——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中的身份符号
美国迪士尼·皮克斯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TurningRed)(后文简称《青春》)于2022年发行,引发人们对片中塑造的华裔青少年形象的讨论。《青春》是一部以华裔少女为主角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加拿大华裔初中生李美玲(后文简称美美)的故事。美美成长在一个典型的亚裔家庭中。她的人物设定是一个自信、呆萌、调皮、好动且成绩优异的13岁女孩,她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放学回家后就会帮助母亲整理家族事务。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美美有了自己的秘密(她有了暗恋的人)和爱好(例如追星)。母亲李明十分保护自己的女儿,但也严格管控女儿的言行,母亲对她生活的指手画脚使得美美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美美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压力后,突然察觉到家族女性都拥有一种特殊能力,即她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变成毛茸茸的红熊猫。变身红熊猫的能力是家族女性从祖先身上继承而来的神奇魔力,既能带来祝福,也有可能变成诅咒,红熊猫成为青春期荷尔蒙的绝妙隐喻。片中用很多细节去描述陷入青春期混乱或特殊身心状态下的美美与母亲、家人和朋友形成的冲突。最后,美美通过与作为“红熊猫”的自我和解,与母亲也形成了更加健康和亲密的关系。
这部动画片的叙事框架十分特别,与传统展示亚裔家庭、母女关系、种族摩擦的电影作品有明显差异,这也是《青春》引起争论的议题之一。动画片的导演石之予是加拿大华裔,她曾说,制作动画片的灵感来自她自己的生活,她就是李美玲,但《青春》的故事并不是只与华裔有关的自传。动画电影是美术与叙事的结合,这意味着动画电影比其他的电影形式有着更为丰富和有想象力的符号形式,从而使得逻辑符号和艺术符号的二重性在动画作品中有更多和更经典的体现。基于此,我们想从电影呈现的身份符号中一窥究竟,《青春》是否塑造了突破刻板印象的华裔形象?我们从色彩符号的叙事中予以说明。
案例8:K-POP跨文化接受动因——从世界杯开幕式演唱视频的流行谈起
五、从“游戏对话”转向“文化对话”
案例9:中式传统戏曲的游戏传播——再议《神女劈观》的跨文化传播现象
在戏剧观与演的关系中,观众的“解码”无疑是重要的意义传递过程。但是,中西方戏剧风格、类型与表达方式截然不同,海外受众,甚至是中国的非京剧爱好者,在接受中国传统戏曲时常常难以产生跨文化理解。《神女劈观》中“云堇”的唱词含蓄隽永,用词、用典意蕴悠长。为了展现中国京剧元素的“原汁原味”,《神女劈观》在英、美、日、韩等多国上线的版本中都特意保留了中文配唱,表意丰富的唱词无疑提升了玩家和用户理解和欣赏的难度。面对语言带来的跨文化隔阂与障碍,《神女劈观》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京剧演员表演时运用的“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的技艺基础,“五法”指手、眼、身、法、步的技艺运用手段)就包含丰富的非语言要素。在哔哩哔哩和YouTube平台上,观众即使不能准确理解唱词所表达的意蕴,但依旧能够通过游戏前置剧情的体验,以及视频中传达出来的非语言符号,感受到中华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神女劈观》所含的非语言符号主要分为动态要素与静态要素两类。
其二,静态要素方面,则包括服饰、妆容等。《原神》团队在设计“云堇”这一角色时,参考了传统戏曲里的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角色的舞台装扮,将传统的京剧服饰元素与现代裙装相结合,保留了云肩、下摆飘带与戏帽上的绒球,用云纹和方胜纹进行点缀,使角色更加日常化和亲切化,更能被玩家和网友接受。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搭配和纹理等令有些外国网友感觉亲切,@ic1250好奇地问:“Whythisgirldresslike18thcenturyvictorianerainEurope(为什么这个女孩穿得像18世纪欧洲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京剧表演一般采用夸张、变形的脸谱图案,以及“大红大蓝”的传统色彩,色彩和图案突出显示人物性格且带有某种程度的象征和寓意。“云堇”角色则将色彩调和成更流行化的紫色和粉色,妆容依旧保留了浓烈的色彩。角色设计对服饰、妆容等细节的考虑,使得“云堇”更符合年轻的中西方网友的审美期待,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媒介环境的不同,是造成代际间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差异的重要因素。在跨文化过程中,关键要找到能够承载人类共通体验的文化产品,以情感、审美的交汇和共鸣为基础,才有可能展示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对《神女劈观》“云堇”的角色设定、“四功五法”中非语言符号传播等细节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式传统戏曲的游戏传播为“游戏对话”向“文化对话”的转变提供了范例。
六、中国传统文化消费品的海外接受
案例10:“祈求好运”的冥币——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转文化传播
近年来,烧纸钱的习俗开始走出东亚文化的圈子,进入国际视野。不同于以往西方国家对我国性别问题、缠足、祭礼等传统文化现象带有批判性的讨论,冥币出海则因被海外消费者转化为“祈求好运”而引发消费热潮。
美国人类学家柏桦(C.FredBlake,1942—2017)曾出版《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一书。书中将中国各地焚烧纸钱的主要步骤归纳为五个:点蜡、上香、供饭、烧纸和放鞭炮。其中,上香是与亡灵建立联系,献上饭食意味着沟通,烧纸是献上财帛礼物,放鞭炮意味着仪式的结束。这一基于描述现象学的分析,认为烧钱(BurningMoney)的仪式、内容、功能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微观宇宙,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意在建立一种超自然的联系和对话。但当冥币成为全球消费品时,我们发现,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出现了明显的转文化传播。消费使得冥币在设计、生产、购买、燃烧、祈福、展示和互动中重新制定了一种持续创新的、中外杂糅的符号系统。“祈求好运”既是一种作为意义的愿望,也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动,这其中包含和重构的亲属关系、朋友交往、故事叙事、流行时尚等产生了区别于中国历史的文化秩序,但又始终会吸引全球消费者重新追问文化的起源。
结论
对2022年跨文化传播年度事件的分析显示,跨文化传播生命力的源泉还是人与人之间维系交流和实现理解的愿望、需求和行动。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跨文化传播一方面显现情感的共通性让人类社会持续拥有悲悯和共情,另一方面,人们也保持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不平等文化权力的质疑。在灾难发生时,由于空间和地方的跨文化感知差异,情感也会出现难以共鸣的冷漠和伤害,这一点值得人们警醒和反思。重大体育赛事等有组织的、全球性的跨文化传播事件会极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感知和理解。吉祥物作为一种体育文化符号更容易在相异文化间流动,通过主体间体验和交往生成一种“我们”的文化。“义乌现象”的分析则提示,面对面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自下而上的跨文化城市建设有可能推进更紧密的多样化共创社区的建设。影像叙事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间撒播,作品构建极为丰富的文化场景和叙事方式,呈现尊重差异和个人发展、融入世界叙事的充满想象力和包容度的内容。此外,冲出东亚文化圈的K-POP文化发展、转向“文化对话”的游戏叙事、中国祭祀文化消费品的海外接受等都表明,跨文化传播需要人们不断地实践文化间沟通,追寻互惠性理解。
注:本文系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每年整理分析的年度事件评析,2013年,单波教授首次发起年度跨文化传播事件评析,研究范围涉及全球跨文化传播事件。
引用参考
肖珺,毛婉怡,肖沣芮,等.2022年跨文化传播事件评析[J].跨文化传播研究,2023(02):193-221.
作者简介
肖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