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青岛市城乡集贸市场率先恢复,拉开了商品市场建设的帷幕。此后,随着国家对各类商品经营的逐步放开,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政策支持,社会力量逐渐进入市场建设。市财贸委、工商、物价等市场管理部门加强对各类市场的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促进市场建设和经营活动健康发展。
全市商品市场建设经过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初级发展,90年代中后期的全面发展和进入21世纪后的升级发展,商品经营范围由初期的农副产品、小商品扩大至基本涵盖主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服务领域由单纯的百姓消费扩大至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覆盖城乡、门类齐全、交易活跃的商品市场网络。商品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为促进生产、搞活流通、保障消费、提供就业、增加收入、繁荣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商品市场866个,实现成交额439.5亿元。其中,各类消费品市场786个,实现成交额368亿元,占市场交易总额的83.73%;各类生产资料市场80个,实现成交额71.5亿元,占市场交易总额的16.27%。
第一节零售市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对各类商品经营的逐步放开,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市场相继兴起,并成为商品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城乡集贸市场
1978年12月30日,经市革委会批准,市工商局在市内5区筹备设立12个农副产品贸易市场。至次年春,有市南区黄岛路,市北区市场三路、博兴路,台东区南山,四方区鞍山一路、人民一路,沧口区永定路7个农贸市场形成雏形,并开始营业。由于市场上市品种多且鲜嫩、价格适中并可随意挑选,深受群众欢迎。同时,郊区各县(区)积极恢复和发展城镇集市。至1979年11月11日,崂山、胶南、胶县、即墨县及黄岛区城镇兴办各类小市场45个。1980年,全市新建城乡集贸市场7个,其中市区农贸市场4个、农村集市3个。另外恢复山会18个、古庙会3个。当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174个(农村集市159个、城市农贸市场14个、自行车市场1个);全年成交额1.13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8.49%。城乡集贸市场共有固定售货台3261平方米,固定售货棚3922平方米,固定或临时饮食点939个。
80年代初,全市城乡集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加快城乡集贸市场建设。市、区工商系统投资46万元,对14个市区市场进行改扩建,增加售货棚6938平方米、固定售货台4267米。当年,全市有集贸市场178个,成交额为1.41亿元。1982年12月26日,市工商局在胶县召开建设农村集市座谈会,部署推进农村集市发展的具体措施,并推广即墨县刘家庄工商所、胶县城关工商所兴办棚顶式综合市场的经验做法。1984年,青岛市根据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大中城市要有计划地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要求,在继续开办农村集市的同时,开设市北区莱州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并对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进行扩展。1985年春,在市内各区新增市南区湛山农副产品市场、辛家庄综合市场,台东区广饶路市场,四方区北岭农副产品市场,沧口区商丘路市场、沧台路水产品批发市场等9个。当年,全市新增设临时性市场2个,迁移市场4个,新建市场21个,扩建20个,调整6个,平整市场面积6976平方米。至年底,全市累计有城乡集贸市场433个,年成交额4.09亿元。其中农村393个,平均1.3万人拥有1个集市;市区40个,平均3万人拥有1个市场。
1991年,全市新建市场43个,改建、扩建市场98个,市场建设总投资达8636万元。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到集贸市场设点1709个,实现销售额5046万元。有74个市场被命名为“文明集贸市场”,包括国家级4个、省级22个、市级48个。当年全市共有城乡集贸市场553个,商品成交额23.52亿元;实现商品零售总额18.5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0.15%。1992年3月,全市集贸市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实行现有市场“退路进室”,尽快改变市区马路市场多的状况。1994年,《青岛市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实施后,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集贸市场,调动了社会各方投资兴办城乡集贸市场的积极性。1995年,青岛市实施市场“管办分离”,解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既管市场又办市场的问题。1997年,青岛综合便民市场开始向居民小区延伸,天山小区室内农贸市场、洪泽湖路室内农贸市场等小区市场相继建成开业。
2005年,市区有农贸市场107个,经营面积54万平方米,平均
每2.17万人拥有1个市场。图为位于逍遥二路的生活家农贸市场。
2001年,市政府实施《青岛市市区农贸市场专业规划》(2000~2010年)。该规划以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李沧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城阳蔬菜批发市场3个市场为青岛市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将市区农贸市场分为区级中心农贸市场、居住小区级农贸市场两个等级。区级中心农贸市场是服务半径1000米以上,服务人口3万~5万人的农贸市场。居住小区级农贸市场是服务半径1000米以下,服务人口1万~3万人的农贸市场。居住小区级农贸市场原则上以居住区、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配置。2003年,进一步加快市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农改超”(农贸市场超市化)工作,组织对基隆路金麦园、天山、观城路庄大、天桥、海誉丰、市场三路亚美、伊春路、广饶路、鞍山一路、田家花园、菜市楼、本溪路和兴山路等13个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和改造市场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对乐陵路、北仲路、镇江南路、天山小区和标山路等5个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并完成上杭路和峰山路2个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规划定点。当年,市内七区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达24个,占市场总数的19.5%;“农改超”5个,占市场总数的4%。
2005年,全市有农村集贸市场582个,年交易额173亿元。图为崂山区王哥庄农贸市场。
2005年,市经贸委、市工商局联合印发《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区农贸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全面升级的意见》,制定实施《青岛市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建设与管理规范》,从市场经营、场容场貌、业态、上市商品质量、经营秩序和监督管理6个方面,继续开展市区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当年,建设改造鞍山一路、本溪路、海誉丰等示范性标准化农贸市场12个,改造市场面积5万多平方米。全市确定重点培育建设的10个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累计投入资金3200万元,实现成交额105亿元,增长30%以上。1997~2005年,全市三大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供应量一直占全市蔬菜销售总量的80%左右。
至2005年,全市城乡共有集贸市场689个,交易额为283亿元。其中,市区农贸市场107个,经营面积54万平方米,主要以菜、肉、蛋、水产品、面食等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品为主。平均每2.17万人拥有1个市场,市民日常消费的农副产品90%来自于农贸市场。农村有集市582个,年交易额173亿元。
日用百货及纺织服装市场
1980年11月,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成立,并将市场经营范围由农副产品扩展到工业产品,成为青岛市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标志。此后,随着工业企业扩大自主权和日用工业品价格逐步放开,台东工业品市场于1984年建成开业。至1985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经营商品种类有小百货、服装、工艺品、鞋帽、木器家具、修配等10个市口,仅小百货商品达600种之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田纪云、习仲勋等先后视察该市场,并赞誉其为“小商品王国”“青岛市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至1987年,全市有工业品专业市场5个。
90年代初,以日用小商品经营为主的早夜市快速发展。1996年,
青岛市确定具备开办条件的早夜市29个。图为市北区榉林山早市。
9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区日用百货类专业市场进入整合期,市场分工日益细化。1997年2月,为搞活商品流通,盘活闲置设备和积压物资,青岛市旧货市场试营业。该市场位于市北区大港一路14号院,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营业房100多个,是全国旧货调剂业第二批试点单位之一和山东省最大的旧货交易场所。经营商品范围包括家电、家具、工具、服装、文化用品、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闲置设备等,实行批零兼营。1998年6月,市物资总公司所属市机电设备总公司利用温州路44号营业楼2000平方米开办青岛市机电设备市场,主营机电设备,并附设维修、仓储、信息咨询等服务。1999年5月,四方区利用青岛第十二织布厂在长沙路107号闲置的9000平方米厂房开办旧货市场,主营旧家电、旧家具等旧耐用消费品。
1999年后,全市小商品专业市场伴随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态势。当年,由即墨市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联合投资建设的即墨小商品城开工,2000年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成为中国北方规模较大的日用百货商品集散地之一。2005年,位于城阳区的中韩小商品批发市场和青岛国际工艺品城开建,主要经营国际珠宝饰品、流行饰品、工艺品和饰品配件。
家具及家居用品市场
1991年以前,青岛市没有专业家具市场,家具大多由土产杂货店兼营,或由家具加工企业设立门市部零售。1991年,青岛市第一个家具专业市场——星火家居长春路店开业,为摊位式租赁经营的专业市场。至1993年,该市场经营面积扩大至6000平方米。此后,青岛市大型家居超市、多层专业家具市场相继出现。1996年,青岛市灯具市场建立,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1999年,星火家居营业面积扩大至2万平方米,推出“装修、装饰与家具展示文化整合”营销方式,标志着青岛家具市场进入文化展示阶段。
2001年,市北区敦化路海博家具城开业。该家具城一期、二期工程营业面积达4.8万平方米。此后,拥有5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富尔玛家具城和拥有3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东方家居之窗相继开业,市北区“家具一条街”初步形成。该时期,百安居、家世界、欧倍德、东方家园和好美家等大型建材超市,均附设经营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家居市场,兼营家具零售。海伦家居、一木、泰旭、尊龙等大型家具经营企业在全市设立连锁专卖市场达21家。至2005年底,全市家具及家居用品市场总经营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形成了商场集中、品牌集中、经营规模大型化和品牌文化展示的家居消费市场。
青岛市灯具市场位于杭州路76号,创建于1996年,总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
是青岛市最大的灯具市场。2005年,入驻经销商100余家,年购销额近1亿元。
建筑装饰材料市场
90年代之前,建筑装饰材料作为生产资料经营。此后,青岛市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面向市民的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开始兴起。
1994年,市政府批准建立青岛第一个大型建材市场——青岛市建筑材料市场。该市场占地逾13.3万平方米,设有木材、石材和装饰材料等营业区,并备有大型货场和仓库。1995年6月,青岛印染厂投资120万元,将停产闲置的车间改造建立起大成装饰材料市场,由该厂所属劳动服务公司——青岛印染实业总公司负责开发和经营,市场面积约1万平方米。1997年,青岛市商业网点实业总公司开发建设的青岛装饰城正式开业,该装饰城占地2万平方米,经营业户200余家。1999年,青岛装饰新材料科技市场在李沧区文昌阁正式开业。该市场是由青岛文昌企业集团承办的一家综合性大型交易市场,不仅为全国的装饰新材料提供了一个固定交易场所,而且还与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共同组建了建材科技产品推广中心,把市场作为建筑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2000年,青岛高科园装饰城开业,市场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2.7万平方米,营业面积为2.3万平方米,仓储3万平方米,共有摊位1000个,可容纳500余家经营户。2002年,由世界500强企业英国B&Q有限公司与山东省机械进出口集团公司、青岛市南区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青岛B&Q(百安居)装饰建材超市项目落户青岛,成为山东最大的大型仓储式连锁装饰建材零售超级市场。项目总投资1500万美元,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为用户提供从家庭装修设计、预算服务到配送装修建材、施工安装、维修及售后服务。
2003年,是国内外商业资本争相在青岛开张家居建材专业卖场的一年。3月,青岛百安居装饰建材有限公司开业,该店是百安居在中国的第九家连锁店。同年5月,由世界500强建材家居企业欧倍德股份有限公司(德国)和海尔集团联合组建的中国欧海家居有限公司第一家店——欧倍德(OBI)时尚家居青岛店开业,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同月,青岛保税区内的天悦国际建材虚拟市场正式开通,以此为中心的国际建材采购联盟正式启动。同年6月,全市单体面积最大的超市——家世界开业,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经营建材品种5万多种。当年,隶属上海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内大型建材家居连锁企业——上海好美家在青岛市建设好美家(青岛)国际装潢建材中心,经营面积5万平方米。2005年,百安居(高科园店)装饰建材有限公司成立,由英国翠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B&Q百安居与武重集团、武商亚贸合资组建,是B&Q百安居在华中地区投资的第一家大型零售业公司。市场经营面积为1.9万平方米,主要从事装饰建材、家居用品的零售、仓储配送、维修装潢及进出口等业务,提供从装潢咨询、设计、选材、施工到质量监理的专业服务。至2005年,全市共有大型建筑装饰材料市场14个。
2002年,青岛百安居装饰建材超市建成开业,由英国百安居有限公司与山东省
机械进出口集团公司等共同投资建设,是山东省最大的装饰建材仓储式零售超市。
电子产品市场
1992年,根据《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1991~2000年)》,市政府确定在辽宁路商业区内设立青岛科技街,并成为“一园(高科技工业园)、一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一街(青岛科技街)”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街以辽宁路为轴线,东至道口路,南至包头路,包括吉林路、章丘路、益都路,全长1800米,规划面积0.175平方千米,有为之配套的文化娱乐和饮食服务街,总占地8.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1992年10月28日,青岛科技街揭牌。青大电脑、高校电脑、海纳特电脑、科城电脑、五环电脑、奥深电脑、电子学校经营部等40余家企业入驻开业。年内,入驻科技街的经销商170家。
1999年10月16日,青岛电子信息城正式开业,是青岛市第一家大型IT产品卖场。电子信息城位于聚豪大厦主楼,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以经营电脑硬件、软件、配件、耗材,办公自动化,通信器材和工业控制及其他电子产品为主,并开设电脑培训、维修、组装等服务,是山东半岛唯一的大型IT产品交易服务中心。同月,青岛山贺电子器材有限公司在市北区威海路220号开办青岛山贺电子配套市场,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主营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
2000年,青岛钟表总公司在宁夏路78号,利用闲置商业网点开办青岛格林通电子商城,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主营电子信息产品及配件。2001年9月,青岛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青岛第二针织厂闲置厂房开办闲置电器市场,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营工业和民营闲置电器。同年12月,李沧区财贸委在向阳路23号利用商业网点2228平方米开办网顺电子城。2002年3月,青岛电子信息城二期竣工,与青岛电子信息城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当年,信息城入驻商户500余家,年销售额近18亿元。
2005年,位于科技街北侧的颐中科技广场开工建设,规划范围为辽宁路以西、乐陵路以东、临淄路以南、邹平路以北,规划用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7万平方米。由台湾蓝天集团承建的百脑汇数码港,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并开工建设。当年,青岛科技街对街区软、硬环境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加快电子信息城三期招商引资,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科技街以青岛市最大的科技市场——电子信息城为依托,陆续建成青岛市高新技术孵化中心、高新技术会展中心和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入孵企业达346家,初步构建起“一街四中心”功能框架。2005年,青岛科技街入驻企业达1400多家,实现总收入28.2亿元。
1999年10月16日,青岛电子信息城开业,是青岛市第一家大型IT产品卖场。
至2005年,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入驻商户600余家,年销售额近20亿元。
汽车及汽车配件市场
90年代初期,青岛市汽车及汽车配件专业市场开始兴起。1995年,以青岛市机电设备总公司为主建设的青岛汽车市场建成开业。同年,四方区与青岛第一汽车运输公司联办的青岛市汽车配件市场开业。该市场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经营业户100余家,并配有2000余平方米的仓储位,年交易额过亿元,成为青岛市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大型汽配批发市场。
1999年,青岛华东汽车展销中心在平度市同和工业园建成开业。该中心占地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800余万元,场内展销面积2万平方米,展销车型包括重型、轻型、微型、载重、轿车、摩托车、农用车等。有30余家汽车、摩托车、农用车制造厂家和一汽红旗、金杯、南汽依维柯、柳州五铃等30多个品牌的汽车入场展销,是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室内展销市场。2000年,由闫家山企业总公司投资兴建的青岛汽车配件城建成开业。该汽车配件城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投资额8000万元。2002年,在汽车配件城内建成汽车超市并开业。汽车超市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展厅1.1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家汽车经销商交易。2003年3月,市政府确定的2002年重点项目——青岛汽车贸易城正式兴建。该工程占地约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改变了汽车销售经营中存在的场地分散、模式单一、规模偏小、档次较低、售后服务欠缺等问题。年内,青岛汽车贸易城一期工程完工,总面积3万平方米,海南马自达、韩国起亚、上海大众等14家著名品牌在汽车贸易城建立起4S专营店。2004年,青岛汽车贸易城开业的4S专卖店达25家,全年实现成交额11.9亿元。
2003年9月,市财贸办将重庆南路命名为青岛市汽车贸易大道,至2005年,全市共形成5条汽车
第二节批发市场
改革开放后,传统的“二三零”流通模式被逐步打破。1984年,山东省属7个二级批发站下放归市管理,全市商业初步实现计划指导下的自由购销,为批发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80年代中期,全市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建设呈现齐头并进的局面。其中,即墨县服装批发市场入市商品销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和山东省内60多个县(市)。进入90年代,青岛市在积极建设批发市场的同时,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提升管理水平。至2001年,全市成交额过1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44个。其中,青岛钢材批发交易市场、青岛保税区棉花批发市场和平度南村蔬菜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了电子商务平台,全市实行电子结算的大型批发市场达到8个。
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达59个、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10个、生产资料批发市场80个。其中,九联集团、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万福集团和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平度南村蔬菜批发市场3家企业和2个市场列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青岛七级生猪批发市场、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青岛南村蔬菜批发市场、胶州市蔬菜果品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定点市场。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青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起步较晚,1984年5月,市区才建立第一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992年之后,在改建、扩建市区农副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快产地农副产品市场建设。至2000年,全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达到35个。2005年,市政府规划建设的10个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全部竣工。其中,城阳蔬菜水产批发市场总占地面积为24万平方米,市场可容纳摊位2.1万余个,实现成交额70.31亿元,并在国家市场行业协会评比中进入前十强。当年全市共有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9个,品种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基本成型。
市区批发市场1984年5月1日,青岛市第一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莱州路开业。市场设有咨询接待室,并开展帮助推销货物、过磅算账、代存代汇现金、出租用具、介绍食宿、寄存商品等服务项目。1985年,崂山县城阳村投资2600万元,在蔬菜市场的基础上建设青岛城阳蔬菜批发市场。1986年,该市场建成开业。市场占地3.3万平方米,年交易额2.6亿元。至1994年,该市场年总交易额达到9.75亿元。其中,上市蔬菜品种50多个,日上市量42万公斤,日交易额36.5万元;上市水产品品种10多个,日上市量10.2万公斤,日交易额64万元;其他商品日交易额达96万元。1991年抚顺路蔬菜批发市场正式成立,1992年蔬菜成交量达到4300万公斤、年交易额4500万元。90年代初期,沧口财贸委员会和区蔬菜公司共同组建沧口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市场占地约1000平方米。
1999年10月26日,位于小港码头的青岛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建成营业,市场划分为批
发区、零售区、冷冻区、活鲜区、干货区5大区域,是市区最大的水产品专业市场。
2002年,市政府将青岛市粮油批发市场(四方区四流南路64号甲)扩建工程列为年度“十件实事”,当年完成市场一期工程。该市场占地2.27万平方米,设立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98个复式经营摊位的粮食现货批发交易区,并建立较为完备的服务、管理体系和粮油产品质量监控体系。2002年,城阳蔬菜水产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37.6亿元,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国家级农产品信息采集点、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市场。沧口蔬菜批发市场进行改革,职工采用入股方式募集资金,年末顺利转型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并更名为青岛华中蔬菜批发市场。2003年,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建成营业,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水产品专业市场,常年经营水产品品种包括鱼类、贝类、藻类、虾等应时水产品及干鲜海珍品上百种。
至2005年,市区有蔬菜、水产品、果品、粮食等6个批发市场。其中,抚顺路、华中、城阳三大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副食品供应量,占市区农副产品零售市场销售量的80%以上。
产地批发市场自1992年起,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以商贸流通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各区市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各类批发市场建设。1993年,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形成高潮。当年,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莱西店埠镇)、胶州市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即墨市移风蔬菜批发市场、青岛七级生猪批发市场、平度市粮油批发市场等先后开工建设。平度市何家店花生市场、胶州市胶西镇蔬菜批发市场、胶州市沙梁蔬菜批发市场等原有市场纷纷进行改建、扩建。此后,青岛南村蔬菜批发市场、胶州市胶西镇西门油料批发市场、胶州于家村大椒城、胶南市城南蔬菜批发市场、胶南市漕汶蔬菜批发市场等建成开业。同时,兴办了胶州湾海产品批发市场、胶南泊里果品批发市场、胶南黄山镇徐村芋头发市场、崂山晓望茶叶批发批市场、崂山枯桃花卉批发市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莱西的蔬菜和山楂、即墨的生猪、平度的花生以及胶州花卉和土豆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市场。
2002年,枯桃花卉交易中心被列为国家农业开发项目,总投资2100余万元,
占地1.4万平方米。2005年,入驻商户60余家,并获评山东省十佳花卉市场。
至2005年,全市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达到53个。其中,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3个: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13.8亿元)、平度市何家店花生市场(13亿元)、青岛南村蔬菜批发市场(10.2亿元);年交易额过5亿元的5个:胶州市沙梁蔬菜批发市场、胶南市城南批发市场、青岛七级生猪批发市场、胶州于家村大椒城、莱西马连庄果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过1亿元的10个:胶州市胶西镇蔬菜批发市场、胶州市胶西镇西门油料批发市场、胶州市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平度旧店果品批发市场、胶南市漕汶蔬菜批发市场、平度姜家疃综合农贸市场、平度市粮油批发市场、胶州城子屠宰场、平度大水泊生猪批发市场、胶州西宋生猪批发市场。
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
1983年,即墨县投资50万元,在墨水河滩建成一个服装批发市场。市场开业初期,经营服装种类和数量较少,经营业户自产自销,均为现金现货交易。80年代中期,即墨县实行新办个体经营业户试营业制度,服装批发市场入市经营业户增多、市场规模扩大。1985年,即墨县服装批发市场扩建后,入市商品、经营业户快速增加;服装批发从原来的即墨周边地区拓展到山东省内60多个县(市)、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的167个村、7100多家加工户的服装生产,年产量达2000多万件,花色品种1600多个,形成针织、服装、绣花、童装生产基地。1987年10月1日,即墨县投资165万元,在鹤山路贸易区南端、龙泉河北岸建成新市场,占地3.2万平方米,1000多家服装经营户从河滩市场迁入。至1992年,该市场成交额达到4.4亿元。
2001年,市政府确定培育发展18个重点商品市场和10个行业龙头重点市场,进一步推动全市专业市场加快发展。2002年,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及即墨小商品城、即墨布匹和床上用品批发市场、即墨皮鞋批发市场统一命名为“青岛服装城”,半数以上的商品实现了一级批发,发展厂家代理式经营业户400家,经销品牌产品800多种,交易额125亿元。
至2005年,全市共有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10个,交易额为110亿元。其中,服装批发市场1个、日用五金机电批发市场2个、家具批发市场3个、副食品(茶、酒水)批发市场1个、日用百货批发市场3个。其中,即墨服装批发市场交易额73亿元、即墨副食品批发市场交易额22亿元、平度贸易城20亿元。
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青岛市生产资料市场形成和发展略迟于消费品市场。1985年,青岛市第一家生产资料市场——青岛市机动车辆交易市场建成开业。此后,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兴起。其中比较大的有青岛钢材批发市场、城阳陶瓷建材批发市场、海城装饰材料市场和青岛汽车交易市场。市场主办者大部分为原国有物资、供销企业。借助产业支撑和港口优势,青岛钢材批发市场和汽车市场成为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区域性市场。2005年,由青岛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联合发起,青岛市政府批准设立青岛国际橡胶交易市场,是从事进口橡胶等国际商品交易的专业化市场。青岛国际橡胶交易市场改变传统的交易模式,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采用电子商务方式,即期现货、远期现货、竞买竞卖等多种交易模式相结合,为国际橡胶提供一个全新的交易平台,是全国唯一一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际橡胶交易市场。至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生产资料市场80个,实现成交额71.5亿元,占市场交易总额的16.3%,涉及钢材、木材、建材、煤炭、汽车、机电、化工等11个门类。
第三节主要商品市场
青岛市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
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依托城阳大集和周边蔬菜种植区,城阳蔬菜市场自发形成。1985年,城阳村投资2600万元,在蔬菜市场的基础上建设综合性的大型批发市场——青岛城阳蔬菜批发市场。1986年市场建成,占地3.3万平方米,建有蔬菜大棚1个,年交易额2.6亿元。市场位于城阳区308国道西侧,胶济铁路和308国道、204国道、青威、青烟、环海公路等多条国家级交通干道均路经此地;距市区20千米,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仅2千米,距青岛港码头25千米,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城阳镇是山东经济强镇,经济实力位居全市159个乡镇前列,为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1994年,市场年总交易额9.75亿元,占城阳区市场交易总额的75%。其中,上市蔬菜除本地自产外,还来自山东省内10多个县市和四川、浙江、辽宁、河北、安徽等地,共计50多个品种,日上市量42万公斤,日交易额36.5万元;水产品有海水鱼、淡水鱼、对虾、海螺、扇贝、蛤蜊等10多个品种,来自烟台、莱州、江苏、辽宁等地,日上市量10.2万公斤,日交易额64万元;其他商品日交易额达96万元。
青岛城阳蔬菜批发市场位于城阳区308国道西侧,1986年建成开业。2005年,占地
24万平方米,日客流量7万余人次,日成交额1700余万元,是全国5大批发市场之一。
1996年,为改善交易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市场扩建了3.2万平方米的蔬菜、水产品交易大厅。2000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1.2万平方米的钢结构果品交易大厅和430米长的城阳步行商业街。先后融资1.1亿元扩建市场,形成青岛市最大的蔬菜、水产品、副食品供应基地。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网架结构交易大厅3.2万平方米,塑钢交易大棚1.4万平方米,营业网点房1.9万平方米,可容纳摊位1.6万个,入驻经商人数达5000人,日人流量4万人次,日成交额450万元,总交易额达23亿元。
市场实行市场监督和经营服务职能的分离。市场监督管理以工商为主,税务、公安、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组成完备的执法管理体制,确保公平交易环境,有效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经营服务成立了市场办公室为主体的经营服务体系,提供运输、物流、冷藏、配送、餐饮等完善的配套服务。
2001年,城阳蔬菜批发市场改建为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为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加强农产品交易食品安全追溯性,市场开通IC卡信息化收费系统,成立市场微机结算中心,并在全省率先一次性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开通无公害蔬菜检测通道。2002年,城阳蔬菜水产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37.6亿元,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国家级农产品信息采集点、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市场。2003年,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家通过ISO14001环保体系认证,实现成交额47.63亿元。2004年实现成交额55.07亿元。2005年,城阳蔬菜水产批发市场投资2.8亿元,建成并启用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和青岛民生商贸城,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展览面积2.5万平方米,可容纳1200个展位。设有展示交易大厅、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信息和电子商务中心、跨国采购服务区及新闻发布、银行、超市和商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自2005年起成为每年举办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固定场所。
至2005年,城阳蔬菜水产批发市场总占地面积为24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5亿元,网架结构交易大厅9.6万平方米,塑钢交易大棚1.9万平方米,营业网点房21.9万平方米,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2000平方米,安全监控中心100平方米,微机结算中心500平方米,信息中心200平方米,无公害蔬菜检测室100平方米,并设有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网的大型电子信息屏幕。市场可容纳摊位2.1万余个,主要经营蔬菜、水产品、干鲜果品、副食品、日用百货等10余类1000多个品种。日人流量7万余人次,日成交额1700余万元,是青岛市最大的蔬菜、水产品、副食品供应基地,是全国五大批发市场之一,山东半岛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连续多年获得农业部信息联网先进单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十佳、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十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样板单位、省级文明市场、消费者信得过市场等荣誉。2005年实现成交额70.3亿元。
青岛市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
青岛市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始建于1991年。最初由青岛市蔬菜副食品总公司承办,以四方区东吴家村的一个蔬菜仓库为基础组建而成,占地不足2万平方米,设施简单、管理粗放,主要是蔬菜批发,有零星水产品、肉禽蛋销售,服务于市内4区的大型伙食单位和市蔬菜副食品总公司所属各菜店的蔬菜供应,交易量、交易额均较低。
1993年后,随着外地蔬菜经营客商的进入,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但上市量增加与经营场地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1996年,该市场扩建工程被列为全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至1998年,先后由企业投资1.12亿元,对市场进行一、二期扩建改造,使市场占地面积增加1倍,营业面积扩大3倍多,并建立电子监控中心。1998年,在蔬菜交易厅建立计算机统一结算系统,入场的所有业户持卡登记、统一结算,该系统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推广项目。1999年,市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在蔬菜交易厅建立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日均抽检200多个批次,有效遏止有害蔬菜的流通。2000年,蔬菜交易厅设立大屏幕电子显示屏,并与农业部及各大批发市场联网,随时报告全国各大城市蔬菜副食品的即时价格行情,并同时公布当天的价格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信息、市场动态及经济动态。
2001年,市场承租海城宾馆1.13万平方米的场地,继续扩大经营和服务功能,形成以蔬菜交易为龙头,拥有蔬菜、副食品、生肉、果品、鲜活水产品、冷冻食品、日用杂品等近20个交易市口、700多个固定摊位、300多个流动车位的经营格局。日客流量约3万人次,常年交易品种1万余个,涵盖全国各地的干鲜农产品、土特产,业务辐射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市县。
莱西市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
莱西市店埠镇东庄头村地处大沽河南岸,种植蔬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90年代以前,村民自种的蔬菜数量不多,大多到城镇集市摆摊,或者走村串巷吆喝叫卖。90年代后,村民种植蔬菜越来越多,仅靠集市摆摊和走村串巷已经满足不了销售需要。1992年,由于销路不畅,全村5万多公斤优质香菜全部腐烂,菜农损失巨大。为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卖菜难的问题,村两委经研究决定开办一个有组织、有领导、交易有序的蔬菜市场。全村共集资3万余元,在村中央大街开办起蔬菜交易市场。1992年5月8日,蔬菜交易市场开业,占地约3334平方米,主要由7位村老年协会老人为菜农、菜商提供过磅、市场卫生打扫、车辆秩序维护等服务。1992年底,随着交易的蔬菜车辆、人员逐渐增多,原来的场地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1993年,村两委决定将市场搬迁到村西。该市场西临南城路,南靠通村路,交通便利,本村、外村菜农到此卖菜都非常方便。
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之初,村内群众经常与外来的客户发生矛盾冲突。为此,市场制定“三严三宽三让”管理规定,即“对本村人严,对外村人宽,本村人让利给外村人;对熟人严,对生人宽,熟人让利给生人;对当地人严、对外地人宽,当地人让利给外地人”,切实保障外地商户的利益。因治安好、交通好,交易有保障,东庄头市场的名号越叫越响,客商越来越多,云南、浙江、江苏、陕西、甘肃、东北地区等各地客商都到此采购、交易,市场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规范化市场。随着市场发展壮大,为菜农、菜商提供便利服务的农资、种子、餐饮等第三产业业户逐步增多,同时,公安、工商、交通、邮电、金融等部门随之在市场开设办事机构。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提高,建起钢架交易大棚,硬化交易场地,市场工作人员及灵活务工人员为菜农、菜商提供从采购、包装、装卸、过磅、付款、矛盾纠纷调解等一系列服务。私营的冷库也发展迅速,1995年市场建成第一家冷库,1999年市场周边冷库总容量为6000吨左右,蔬菜保鲜出口常年进行。另外,做泡菜和对蔬菜进行脱水深加工的企业也逐渐增多。
莱西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位于莱西市店埠镇,1992年开业。2005年,占地32万平
方米,年交易量8亿公斤,交易额13.8亿元,是青岛市最大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经过连续多年的扩建、升级,至2002年,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交易场地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玻璃钢架交易大棚2万平方米,拥有8000吨恒温保鲜库、2000吨速冻库和3000吨蔬菜脱水加工厂。当年,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年交易量达5.5亿公斤,交易额6亿元。并以其巨大的交易量和市场占地面积,成为全国最大的村级产地蔬菜批发市场。
2003年,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建立起与全国“菜篮子”工程信息中心联网的信息系统,成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会员市场和农业部鲜活农副产品定点市场。建立起由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的市场管理机构,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市场以“发展农村菜园子,丰富城市菜篮子,为四面菜农造福,帮八方客商发财”为宗旨,以“公平、合理、安全、方便”为服务标准。市场交易秩序良好,服务热情周到,人们称赞:到东庄头市场办事方便,人财安全,本人省心,家人放心。市场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省级规范化管理样板市场和省级规范化文明市场。
2005年,该市场占地达到32万平方米,年交易量8亿公斤,交易额13.8亿元。蔬菜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
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的发展,在带动农民种菜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至2005年,村庄通过招商引资建起多家大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和20多个与市场蔬菜运输需要相配套的大型冷库,吸纳劳动力4000多人;以市场为中心,物流、装卸、包装、餐饮、维修、加油、商贸等服务业有所发展,个体私营业户达到600多家,市场吸纳劳动力达3000多人。同时,拉动了周边6个县市40余个乡镇高效农业的发展。
青岛华中蔬菜批发市场
青岛华中蔬菜批发市场位于青岛城市主干线重庆中路与振华路交界处,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设有4.3万平方米钢结构大棚交易厅,包括蔬菜批发区、蔬菜零售区、生肉市、熟食市、果品市、水产市、百货市、调味品市和粮油市,另有商业网点8300平方米,冷库1000吨。
2001年末,由于多年沉积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市场经济效益滑坡,负债和贷款近200万元。2002年,沧口蔬菜批发市场职工采用入股方式募集资金,顺利转型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并更名为青岛华中蔬菜批发市场。同年,市场投资70余万元进行熟食市的升级改造,将之前的旧台案拆除,全部更新为网点式经营,网点内有防蝇、防虫、防尘、冷藏陈列以及上下水等设施,有效地解决了食品卫生问题。同时成立“菜篮子”商品质量检测中心,引进台湾高级检测仪器1台和色谱仪、高光仪及检测配套设施(测量工具、提取工具、电脑、网络通信、检测药品、蔬菜粉碎机),建立不合格农产品销毁室,配备8名经过市检测中心专业培训的专职人员,主要对蔬菜、果品、生肉等品种进行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残留的检测。对进入市场的所有蔬菜进行24小时不间断抽样检测,发现农药残留超标蔬菜,即会同工商部门予以封存、销毁。2003年,该市场检测中心与市检测中心联网,发现疑难检测品种可立即上报市检测中心,进行联合检验,从根本上杜绝了不合格蔬菜流向市场。2001~2004年,共协议封存、销毁蔬菜384个批次、7.8万公斤,价值6.2万余元。
2003年,投资120余万元,对市场北网点进行改造,将网架式摊位改造为网点房,地面全部重新硬化,改造房屋和增加网点60余间。2003~2004年,市场投资280万元,对市场生肉摊位进行改造,将台案式经营改造为吊挂式经营,增加钢网架大棚6300平方米,并采用全钢化生猪滑动轨道;投资115余万元,扩建市场水产市,建设钢网架大棚3800平方米、经营台面65个、营业面积1800平方米。同时,建立生肉市微机代理结算中心,对电子信息大屏幕实施升级改造。
2002~2005年,华中蔬菜批发市场通过不断更新硬件设施,完善市场管理,年均上市量1.91亿公斤,年均交易额14.37亿元,累计上缴税金近800万元。市场先后获得全国农产品批发五十强市场、山东省规范化文明市场、全国价格监测定点单位、青岛市“菜篮子”暨“三绿工程”先进单位等荣誉。
平度贸易城
80年代初,平度集市贸易迅速发展,常有周边村民聚集于平度青岛路中段南侧摆摊赶大集,逐渐形成较大集市。平度县政府为方便群众,促进市场发展,于1987年4月建成贸易城前身——平度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市场门面房100间。东关村、巷子村、南关村、杜家疃村等周边村民开始在市场内固定经营,主要以经营蔬菜、果品、食品、副食品为主,当年交易额为6000万元。
随着平度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平度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日益显现出设施相对匮乏、经营商品种类少的状况。为此,1991年,平度市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在市场中心地带建成100余套门面房,引进200余家个体商户进入市场。随后,东关村、南关村、后巷子村等市场主办单位也相继投资1000余万元对市场进行扩建,市场得到快速发展。1991年,门面房增至1000余间,经营商户达到1200余家,年交易额达到1.4亿元。
1992年,东关村、南关村、后巷子村、杜家疃村等市场主办单位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烟酒副食品、家具、五金机电等行市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同年,平度市政府在城区西部新建果蔬专业批发市场,经营果品、蔬菜批发的经营业户外迁至果蔬专业批发市场内,并将平度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更名为平度贸易城。
至1996年底,平度贸易城扩展到东至苏州路、西至胶平路、北至青岛路、南至杜家疃区域,总投资额达到4500万元,总占地面积20.2万平方米,成为拥有16个贸易区的综合性贸易市场。同时,贸易城实行商品划区分类管理,设立小家电、农资、烟酒副食品、家具、小百货等大型贸易区,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倡导业户自发组成行业协会,成立了家电行业协会、农资行业协会、副食品行业协会、家装行业协会、文体用品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自觉抵制恶性竞争及假冒伪劣商品,改善了市场经营秩序,树立起市场信誉。平度贸易城逐渐发展成为胶东地区最大综合批发市场。
2000年后,贸易城不断翻新改造,硬件设施不断升级,各门面房配备消防器材、修建防火墙,主要区域安装路灯监控等,加强消防通道占位经营管理,市场安全系数大大增加,贸易城在安定繁荣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同时也为平度商贸业发展造就了大批经商人才。
至2005年,平度贸易城经营业户达到2000余家,主要经营食品、家具、五金机电、百货、调味品、副食品、服装等,交易范围辐射整个胶东半岛。当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实现税收近2亿元,实现房租和摊位收入约2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左右。
青岛市大连路农贸综合市场
大连路农贸综合市场位于大连路13号,地处市北区传统商业经贸区,由青岛交运第一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建设,1997年1月18日建成开业。市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设有摊位400余个,经营房屋100余间,拥有服装、鞋帽、蔬菜、干鲜果品、土产杂品、小食品等十几个行市。当年,市场交易额达350余万元。
90年代末,对市场实行现代化改造。对市场内水管、电线进行全部更新;对市场海鲜摊位进行优化设置,采用了统一货架。2001年,市场推行“农加超”规范化管理模式,先后在市场内建成熟食品和副食品两个超市,明显改善了市场经营秩序。2005年,对市场进行多次标准化升级改造,改变熟食超市面积与布局,维修市场大棚,整修市场地面,基本达到“环境整洁化、布局合理化、价格大众化、商品品牌化、量器具统一化、设施人性化、消费安全化”的规范要求。同时,将“对业户要讲友情,对消费者要讲亲情,对员工要讲爱情”的“三情”理念贯穿于日常管理中,不断推进温馨市场品牌建设,打造“让业户满意、让市民满意”的温馨市场。大连路农贸综合市场是青岛市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农贸市场,2002年、2005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文明市场。
至2005年,该市场占地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设有各类摊位、经营房屋450余个,拥有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服装、鞋帽、海鲜、土产杂品、小食品等20多个行市,全年交易额500余万元。
即墨服装批发市场
1979年,即墨县部分服装加工个体户开始从事小批量服装生产,并在集贸市场摆摊出售。1980年,在县城共济街南端河滩上形成一个服装市场,南关村60户服装生产者成为即墨首批个体服装经营业户。随后,服装生产迅速由县城辐射到周边乡镇,形成以即墨镇(生产青年装)为中心,以留村镇(生产针织品)、大信镇(生产童装)为主体的3大生产基地,当年到县工商局申批服装生产的个体户达1000余家。随着经营业户不断增加,服装市场狭小的场地无法满足经营者需要。1983年,即墨县投资50万元,在墨水河滩建成一个服装批发市场。市场经营服装种类和数量较少,经营业户自产自销,均为现金、现货交易。
80年代中期开始,即墨县在政策上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实行新办个体经营业户试营业制度,服装批发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1987年10月1日,即墨县投资165万元,在鹤山路贸易区南端、横河北岸建成新市场,占地3.2万平方米、水泥摊位4850米、玻璃钢瓦棚1.05万平方米、水泥路面1.6万平方米、摊位4500个,1000多家服装经营户从河滩市场迁入。1988年,市场成交额为1.81亿元,1992年达4.4亿元。
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始建于1983年,至2005年,先后扩建开办室内批发市场、服装城、针织城,
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经营业户5887家,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服装专业批发市场。
2000年,投资600万元,扩建市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开办“女人街”。2001年,投资7000万元,建起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即墨服装城,开办青岛圣帝亚服饰中心,并引进青岛利群集团开办大型购物广场。2002年,投资1000万元,改造扩建二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开办即墨针织城。即墨服装城、服装市场与即墨针织城相连,集商贸、仓储、研发、代理等于一体,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服装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加大投入提升市场品质,打造市场品牌。一方面发展厂家代理式业户,引进发展厂家直销、总代理、总经销业户;另一方面引导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业户,围绕市场兴建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与市场相配套的产品,扩大本地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突显价格优势。
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的兴起,带动全市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个体工商企业不断壮大。部分有远见卓识的经营业户在实现资本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施品牌战略,把产品从即墨服装批发市场打入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比如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1987年在莱西开办小服装厂生产西服,在即墨服装批发市场设摊批发,1995年创立红领制衣公司,2000年成立青岛红领(集团)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拥有总资产达1.3亿元的大型企业。2002年,建起占地26.67万平方米的红领工业园,拥有进口专业设备1000余台(套),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套服装,实现生产设备现代化、管理网络化、物流控制智能化,并在13个国家注册商标。红领西服被指定为第28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唯一礼仪服装。再如好事中制衣有限公司、一诺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等,均由家庭作坊式小规模生产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企业。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带动发展起规模较大的服装、针织企业计100多家。2002年12月,即墨市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中国针织名城”,成为全国主要针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
至2005年,即墨服装批发市场拥有经营业户5887家。其中,外地业户2000多家,厂家代理式业户2000多家,品牌商品经营业户2000多家。主要经营服装、纺织品、针织品3大类2800余个花色品种,其中本地产品占有率达35%。商品辐射21个省、市、自治区,当年实现交易额73亿元,日均上市8万余人次。2005年11月,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在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评选活动中名列第四。
青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所在的大鲍岛地区是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区。70年代后期,大批返城知青人员就业困难,其中部分人在即墨路、李村路附近自发进行商品交易活动。1980年,市政府批准在市区内建立17个农副产品市场,即墨路市场应声而起。同年11月,即墨路市场建立。最初时只有50余个摊位,且摊位不固定,经营范围以木器、家具、自行车为主。
市场建立初期,部分人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对市场能否发展起来存有疑虑;周边居民也存有偏见,新搭起的市场设施夜晚常被人拆除。为了办好市场,市场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生产经营者入市设摊,安排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入市摆摊,吸引外地客商入市经营,市场逐步扩大到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等周边区域,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1982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基本定型,市场商品主要有小百货、服装、工艺品、鞋帽、箱包、缝纫、木器家具、修配、旧自行车和小百货批发等10余个种类。由于品种比较齐全,缓解了群众购物难、做衣难、修理难等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逐渐声名远播,除了本地的商户,许多周边县市的商户也慕名而来。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十分重视管理服务。开业初期即实行“三定六保”岗位责任制(定人员、定任务、定岗位;保证市场交易秩序好,保证市场卫生好,保证亮证经营好,保证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好,保证以理服人、秉公办理,大公无私文明管理好,保证摊户商品陈列美观好),被山东省工商局借鉴并在全省推广。1983年,制定入市摊户“十五要”的规范化实施规定,即入市要登记、摊位要整齐、陈列要美观、设摊要定位、标价要明码、服务要周到、态度要和蔼、买卖要公道、童叟要无欺、管理要服从、交费要主动、治安要维持、秩序要井然、卫生要讲究、场地要清洁。1987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完善“三定六保”岗位责任制,并对摊户实行“入市登记,摊位定点,人员定位,对号入市亮证经营,明码标价,佩戴入市交易证,悬挂摊户意见箱”等管理方式,引导商户开展“文明经商”活动,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当年市场成交额达7800万元,比1986年增长了13.8%。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初建于1980年,1982年基本定型并逐渐扩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小商品市场。占
地1.48万平方米,上市摊位1300余个,日客流量4万余人次,是当时青岛市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货自四方来,广招天下客”。至1990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辐射面扩大到28个省、市、自治区,不仅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且成为中外游客观察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为了进一步改善交易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建起1万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大型过街棚厦,制作配备1000多个售货台架。该市场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和省级文明市场。先后有3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领导人到该市场参观购物,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习仲勋、田纪云等先后到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视察参观,并给予充分肯定。
1997年10月18日,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实行“退路进室”后,正式对外营业。新市场位于聊城路、临清路、清平路和夏津路及“九〇一”工程周边区域,首期营业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业户1022家,开业时有868家入驻。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由此进入新的经营时期。
2005年,即墨路小商品城共设有经营性区域近3000个,参与经营业户近5000家,从业人员近1万余人。经营服装、鞋帽、箱包、工艺品、小百货、珍珠项链、草编、服装加工等20多个行市,当年营业额超过2亿元。
青岛启城建材批发市场
80年代中期,在城阳电影院、城阳商厦附近,十几家民宅临街开辟建材销售网点,陈设摆放零散样品,经营低端民用陶瓷。
至2005年,市场建设及配套设施累计投资1.2亿元,总占地面积30.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陶瓷建材、木材钢材和装饰材料3个批发交易市场。主要经营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钢材、木材、胶合板、家具、厨具等十多类千余个品种。当年交易额实现30亿元,比1999年开业当年增长7倍,直接从业人员达1200多人。来自中国香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全国7个省18个城市的厂家和业户600多家在此经营,有厂家直销处20多家,省、市级代理商50多家,先后涌现出惠达、恒洁、利群等广东名优洁具品牌,瓷砖类有蒙娜丽莎、诺贝尔、维多利、鹰牌等百余个品牌,市场逐渐形成了代理和加盟店总部经营模式,成为辐射胶东半岛及山东内地的建材批发集散地。
青岛启城建材批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带动了市场周边私营企业和个体业户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密集区。市场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岛市十大商品市场、规范化管理达标市场、山东省规范化文明市场、中国商业信用企业等。
青岛电子信息城
1992年9月,青岛科技街筹建处投资400万元,在吉林路、章丘路和青岛儿童公园广场两侧,建起3000平方米的临时网点房,实际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10月28日,青岛科技街揭牌。青大电脑、高校电脑、海纳特电脑、科城电脑、五环电脑、奥深电脑等40余家企业入驻开业。这些临时经营网点成为青岛电子信息城的雏形。
1992年12月,青岛科技街管理委员会成立。根据《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纲要》,青岛科技街选址在市北区辽宁路繁华的商业区内,位于辽宁路、包头路口、乐陵路、泰山路口围成的梯形区域内,规划面积0.17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近3.3万平方米,是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10月16日,青岛电子信息城正式开业,是青岛市第一家大型IT产品卖场。在科技街临时网点房经营的企业以及分散在青岛市区经营的海洋电子、康悦电子、巨星科技、新金安科技、清华紫光青岛办事处、联想电脑青岛分公司等企业相继入驻经营,入驻企业300余家,经营商户400余家。经营商品包括全球知名IT品牌在内的电脑、通信、数码设备、OA设备、DIY装机、耗材、配件、电玩、安防产品等。针对IT行业的发展特点,信息城制定“以硬带软、以软促硬”的经营策略,对软件研发企业提供“免二年减三年”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企业在信息城注册经营。金海王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紫光开源等软件开发企业先后入驻。2000年,青岛电子信息城全年销售额达到9亿元,上缴税收近2000万元。
2002年3月,青岛电子信息城二期竣工,与青岛电子信息城一期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经营面积8层,负1层为耗材经营区,1层为品牌笔记本经营区,2至6层为DIY装机、办公设备等电子卖场,7层为办公区及餐厅服务区,业态分布清晰丰富。当年,信息城入驻商户500余家,从业人员约3000余人,年销售额近18亿元。
2004年10月,青岛电子信息城由青岛科技街管委办交予企业自主经营。信息城进行二次创业和二次招商,陆续引进东芝电脑、戴尔电脑、惠普电脑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入驻,为青岛信息城及青岛科技产业链的结构与品质带来质的飞跃。青岛信息城除扶持一批本地小企业外,部分企业经营商户在信息城内发展成为知名品牌的省内或区域代理企业,从零售商发展成为批发商。在做好IT硬件市场管理的同时,信息城坚持诚信经营,实行收取质保金、消费者投诉“先行赔付”管理制度,在行业内较早提出并实施诚信经营管理制度。
青岛电子信息城集IT产品零售、批发、信息产业软件研发、办公为一体,是青岛市最大的IT产品聚散地和山东省IT产品销售渠道中坚,是中国电子商会理事单位,并获评中国电子市场营销创新奖、中国电子企业最具潜力品牌等荣誉。至2005年,入驻电子商品批发、零售商户达到600余家,从业人员约4000人,厂商电脑笔记本品牌代理商有惠普、联想、戴尔、华硕、方正、东芝、清华同方等。当年市场销售额近20亿元,实现税收4000万元。
平度农机及配件市场
平度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有着广阔的农机生产和销售空间。80年代初在县城汽车站南500米,以县农机公司为中心,聚集10多家最早的农机经营户,形成平度农机市场的雏形。
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平度个体私营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以县农机公司为中心的农机经营业户迅速增多,便利的交通环境和广阔的农机需求空间,在县汽车站南高平路两侧聚集了40余家农机及配件经营户,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群,特别是1989年平度撤县建市,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区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短短五六年间,在高平路两侧聚集了100余家农机及配件经营商,交易额及经营范围逐步扩大,品种越来越齐全,成为周边县市区影响力较大的农机经营市场。
2000年,平度市政府提出“商贸兴市”,借助平度有利的地理位置及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市区建设三大板块之一——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市场群。2001年4月,平度市市场管理局与李园街道西马家沟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选址平度汽车站西2千米处,当年开工建设平度农机及配件市场。2001年8月29日,市场正式开业,总计投资1000余万元,占地10万平方米,房屋120间,沿街门面房49间,大棚12个,露天经营面积达5.6万平方米。当年入驻业户30余家,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及配套产品的经营。全国知名的巨力、时风、双力、五征等品牌农用三轮车生产厂家,以及山东潍坊拖拉机厂、天津一拖、洛阳一拖等知名农机生产集团均在市场内派驻代表,产品涉及200个门类、4000余种配件,市场销售覆盖胶东半岛。2002年,市场日均销售400余台(件),年销售额达到2.7亿元。
平度农机及配件市场的兴起,带动了农业机械领域生产与销售,并涌现出一批农机经营大家。比如青岛福盛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春生,1994年开始从事个体农机经营,最初只有20多平方米的营业房,经营单一的柴油机。2001年进入市场后,规模持续扩大,经营产品丰富多样,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营业额也由最初的几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3000万元左右,是多家知名农机企业的青岛和山东省总代理,成为农机市场的领头羊,也是全省唯一一家6S农机经营店。同时,平度农机及配件市场的发展也带活了周边农机及配件生产厂家,如田庄镇铸造工业达到100余家,明村镇有橡胶轮胎企业15家。
2002年之后,平度农机及配件市场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知名度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业户发展至110余家,市场经营面积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经营产品达到400余个、10000余种,逐步出现农机4S店(4家)、农机合作社(6家)、大型售后服务店(5家)等经营模式。产品销售覆盖胶东半岛,非洲、东南亚、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外商也组团到市场洽谈购机项目。
至2005年,平度农机及配件市场发展成为青岛市唯一一家五星级农机市场,是青岛市工业品市场双十强市场、山东省规范化文明市场、中国十大农机市场之一。当年,市场营业额达到4.7亿元。
青岛福瀛装饰城
七八十年代,黄岛区无大型专业建材和家具市场,90年代初,辛安街道10余家个体工商户在辛安村沿街开店经营建材生意,并在辛安河南侧形成一个建材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材市场供求两旺。青岛福瀛建设集团创始人焦志福经过多方考察,全面分析国内建材装饰市场行情、动态,决定投资建设青岛福瀛集团建筑装饰材料城。
2000年,青岛福瀛建设集团在辛安街道开拓路征地22万平方米,筹建青岛福瀛集团建筑装饰材料城,计划总投资1.3亿元。2001年3月该工程开工,2002年4月,青岛福瀛建筑装饰材料城更名为青岛福瀛装饰城。2002年5月18日,市场建成并投入试营业,同年9月28日正式开业。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设展位520个,分为陶瓷区、家具区、板材区、地板区、木门区、灯具布艺区、木材石材加工区、仓储区共8个区域,全国230多个商家数千种装饰产品的地区总经销、总代理入城经营,经营品类涵盖陶瓷五金、油漆、地板、橱柜、灯具、布艺、石材等。其中,经营的陶瓷卫生洁具品牌有欧朗、斯米克、鹰牌等,经营的木地板品牌有达木、雅坤、宜华等,
经营的名牌家具产品有富得宝、喜得宝、顾家工艺等。
市场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创新的经营机制和专业化物业管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安全保证。与工商、税务、公安、消防、卫生防疫、技术监督等部门以及经营业户代表共同成立综合管理办公室和市场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综合管理、统一实行市场综合执法、统一办理证照、统一收取税费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同时凭借现代经营理念、市场监管监控手段和信息技术支持,缩短供货周期,减少供货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商品。2003年9月,青岛福瀛装饰城在黄岛区率先成立由职工和经营业主组成的工会联合会。
2004年,青岛福瀛装饰城市场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调整,对二号厅、地板区、陶瓷区圆厅南侧进行改造、装修及业户调整,使市场布局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同时扩建市场板材区6048平方米,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与中国建材网强强联合新建山东建材网并正式运行,当年发展会员6932名,网上专卖店2438个,成为山东省内知名的建材行业门户网站。
至2005年,青岛福瀛装饰城拥有品牌商品经营业户3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2000多人。入驻全国各地知名品牌1000多家,商品辐射至青岛市区、胶南等周边区域。当年,市场交易额突破5亿元。
青岛中山商城
中山商城位于青岛市传统商业中心中山路中段的地下,西起中山路中段与德县路西端交会处、东至安徽路公园北端,总长度约380米,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使用面积7600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约3600平方米,是利用人防工程开发的平战结合商业项目。由福州汇城房地产有限公司、香港希特国际贸易公司与市南区人防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办,由青岛中山商城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
中山商城1993年4月开工建设,1997年11月29日建成开业,共有240多个店铺。经过近两年的市场培育,中山商城逐渐形成以服装为主,以少量鞋帽和箱包为辅的服装一条街,尤其是以时尚年轻女性服饰为主要特色,从店铺装修到商品陈列,从服装款式到从业人员的穿着,都体现出时代潮流,被誉为青岛最靓丽的“女人街”。
90年代中期,中山商城的业户大多从引领时尚的广州、深圳进货。从青岛至广州、深圳最快的交通工具是火车,进一次货需要1个星期。业户平均10天左右进一次货,经常上一批货已售罄,下一批货还未到。为加快进货频率,许多商户就自己扛着大包(编织袋)挤火车,付出的辛苦获得了丰厚收益。中山商城开业4年即孵化出100多个“百万元户”,有的商户一年的经营利润高达100余万元。
自中山商城开业起,经营团队始终抓住管理和服务不放松。一是严格维护市场秩序,不允许超范围经营,不允许销售“三无”产品,不允许有欺诈顾客行为,不允许有随意迟到早退现象。二是确保安全经营,从装修材料把关到电线电器安装,从灭火器材配备到消防逃生培训,各环节由专人管理落实。三是搞好业户服务,由于店铺内用电负荷的限制,专门设立熨衣区和开水间;由于商城建设较早,没有餐饮服务区,商城专门联系流动餐饮车解决从业人员午餐问题;在寸土寸金的商城内增设20多间库房供业户使用,并投资500多万元增设除湿系统。四是增设服务台、投诉台,提供导购服务,解决矛盾纠纷。由于管理到位、经营有特色,使用面积仅7600平方米的中山商城日均客流量达到5000人次以上。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3亿元,税收超过500万元。
2003年12月,青岛市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与青岛市房产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联合收购福州汇城房地产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权,同时市南区人防工程开发有限公司退出公司合营。改造后的公司性质为中外合资企业。
2005年,商城内有经营业户300余家,从业人数1000余人,主要经营服装、皮具、化妆品、金银饰品、工艺品等。自开业至2005年,中山商城店铺的租赁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创山东省同类商场最好水平,连续8年获山东省规范先进市场称号。
李村大集
李村大集早在明万历《即墨县志》已有记载。此时,李村大集已属即墨乡间十二大集之一。清末民初,大集交易的商品有粮食、海产品、手工制品、木材、禽蛋、蔬菜、水果等。据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当时李村大集以农历逢二、逢七为集日,利用李村河的河滩为临时市场,每场临时卖店约1200家,鱼类、杂货、种子、古衣、钱摊、食物摊不计在内。当农事闲散,又逢天气晴朗时,卖店可至1400多家。30年代,李村大集按货类分市,有粮食市、布匹市、杂货市、鱼肉市、猪市等。此后,战乱不断,大集趋于萧条。青岛解放后,社会安定,集市复兴。
改革开放后,李村大集进入繁盛时期。90年代,李沧区政府对集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李村河南岸实施地面硬化,设立台式固定摊点,辟为海产品市,并改为全日市场。河北岸全线建设起两层网点房,部分业户退河进室,同时吸引更多行业参与集市经营。2000年以后,李沧区政府先后投资320万元,对大集进行改造完善,包括硬化铺装河床10万平方米,开挖修砌宽4米、长1500米的“河中河”,在京口路和向阳路桥之间安装总面积3800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棚等。
至2005年,李村大集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市场,摊位设于李沧区九水路与滨河路之间的李村河河道,东至东李村,西至杨哥庄,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米,占地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自东至西分为4大交易市场:东李段为汽车、摩托车交易市场,每集上市车辆2000余辆,汽车、摩托车各半;东北庄段主要是服装、鞋帽和旧货市场,约有摊位600个;河北段为蔬菜、海鲜、粮食、肉类产品市场,为设有大棚的全日制市场,固定摊位400余个;杨戈庄段为花鸟、农产品、木材、日用品、自行车市场,摊位1000余个。除河北段为固定市场外,其他3段皆为集市场所,集日逢二排七,为露天市。京口路和向阳桥两侧河床之间长约300米区域设常年农贸市场。李村大集交易品种十分广泛,有百货针织、成衣鞋帽、旧货、五金电器、干鲜水产品、调味品、土产杂品、生肉禽蛋、粮食、熟食、蔬菜水果、花鸟鱼虫、古董古玩、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2万余种。集日客流量近20万人次,高峰期达30万人次,年交易额(包括常年集贸市场)达5亿余元。
李村大集最早记载于明万历年间,农历逢二、逢七为集。改革开放后多次改造扩建,至
2005年,占地约12万平方米,交易品种2万余种,日客流量近20万人次,年交易额5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