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重大展览(会议)带动经济发展的经验
通过对汉诺威、巴黎、米兰和拉斯维加斯等四个国际著名会展城市以及国内广交会、义博会和博鳌亚洲论坛三个案例的对标研究,我们发现重大展览(会议)的带动溢出效应巨大。经济方面,带动旅游、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及科技创新,带动经济转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带动就业、经济增长等;城市建设方面,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此外,还包括人文效应、国际化效应和政治效应等等。
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上海发展的带动效应
(一)通过产业关联、产业集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二)引入国外高品质商品和服务,带动上海消费升级
2016年上海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25.1%,表明上海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民众对消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口博览会通过加大对国外优质商品的进口,为上海消费升级提供多渠道的优质供给,有助于改善消费结构、提升消费质量、打造高品质生活,并促进上海向消费型城市转型。
(三)从品牌、价格、环境和服务四个维度推进上海“全球购物天堂”建设
(四)推动制度开放,夯实大虹桥核心功能区,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进口博览会将进一步推动进口博览会、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联动发展,促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有助于早日实现“一线管住、二线放开”的制度创新,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带动离岸贸易迅速发展。这些制度供给创新将提升虹桥商务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为虹桥商务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创造有利条件。
(五)加快创新外溢,提高上海企业效率及创新能力
一是促进各类创新思想、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交汇融合,有助于激发观念创新;二是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元件和关键零部件,有助于促进上下游产业创新,从而带动整条产业链升级;再次,通过进口成套机器设备直接形成生产能力,降低企业研发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效率。此外,进博会将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创新升级。
(六)推动上海进一步国际化,增强上海国际影响力,加快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
一是能够宣传上海的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有助于提高商品及要素国际化,进而推动制度与体制国际化;三是通过打造上海城市形象及塑造上海海派文化,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四是促进上海与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的广泛联系。
三、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外部溢出效应
(一)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促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是进口博览会将带来新一轮开放,开放促改革,进而改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二是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机制、中间品技术外溢机制、产业间技术外溢机制等促进知识外溢和技术外溢,促进企业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将海外众多优秀产品和品牌引入国内市场,倒逼中国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三)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运行
(四)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平衡
进口博览会是我国主动开放市场的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缓和中国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矛盾,减少贸易摩擦,体现了中国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并带头开放市场的姿态,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四、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带动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一)上海层面
1.建设大设施,着力提升上海城市功能
依托进口博览会的历史机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对城市道路、公交系统、港口、机场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功能完善。建议适时建立专业的“国际货物信息处理中心”,监控国际货物的运转状况,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2.推进大整合,有效扩大进口博览会影响力
一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6365”常年展。在大虹桥、浦东新区等会展场馆开设常年展;与“上海购物”相结合,对接其他各类展会;在苏州、杭州等城市开设分展;完善网络交易平台功能,打造常年展。二是结合“上海购物”,整合商圈资源,确保销售渠道畅通。在青浦、虹桥和浦东等区域建立大型进口商品购物中心;在一些国际级商圈打造高端进口商品品牌旗舰店、概念店或体验店等;在陆家嘴等地标商圈打造进口时尚前沿品牌集聚区;依托成熟的传统商圈,打造有鲜明特色的进口商品展销区。
3.优化大环境,切实保障上海高质量发展
一是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完善上海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立跨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进口商品比价体系、进口货品溯源系统,构建市场诚信体系和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二是以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为契机,打造国际化的世界级商圈,营造多元化、差异化文化特色的购物氛围,完善商业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服务质量抽查制度和监管制度;三是精简各类手续和流程,清理不合理收费,尽量做到“网上审批”或者“只跑一次”,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参展商资源与上海对应产业联动,开展配套主题深度对接,促进各方交流合作;二是与旅游、消费、酒店、餐饮等产业联动,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供给,建立各方合作机制,实现多产业联动发展;三是与品牌展会及节庆活动,带动购物、旅游、电商、物流等产业发展。
5.构筑大虹桥,强化集聚功能,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一是以国家会展中心为基地,建立国内新产品与高新技术展览馆,引进国际品牌展会,提升国家会展中心周边会展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强化虹桥会展功能;二是利用虹桥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枢纽条件,吸引国内外各类主体集聚虹桥,打造虹桥贸易主体集聚区和展示交易集聚区;三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虹桥纳入到上海自贸港试点建设区域,打造大虹桥离岸贸易集聚区。
6.打造大平台,促进科技合作,全力推动科创中心建设
一是利用进口博览会打造上海科创成果展示平台,吸引国外科研要素集聚;二是构建各类跨境交流平台,促进上海与跨境主体建立合作研发机制;三是打造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完善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科技成果交易;四是积极建设虹桥研究院,打造进口博览会高端智库。
(二)长三角层面
1.借助进博会国家战略优势,促进长三角共建大虹桥商务区
一是利用进口博览会机遇,成立长三角主要领导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上海龙头作用,提高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联动效应;二是打破行政壁垒和各类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大虹桥功能集聚区;三是借鉴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开发区的经验,采取建立飞地、共建园区等模式,扩展大虹桥对长三角的空间外溢效应。
2.打造进口博览会多城模式—上海主会场苏州、杭州分会场
鉴于苏州、杭州的区位、交通、经济、会展等各类软硬件条件,建议构建上海作为主会场,在苏州和杭州作为分会场,促进进口博览会向更加专业化转型,打造升级版进口博览会。以展示、论坛、表演、服务为载体,与苏浙皖地方元素相结合,发挥分会场的辐射功能。
3.推动进博会与G60科创走廊建设联动,打造长三角产业集聚带
发挥进口博览会的战略引领功能,将进口博览会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相结合,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完善长三角人才流动机制和资本流动机制,着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打造长三角创新产业集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