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分析学派)对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使游戏理论逐渐摆脱了美学的影响,成为发展心理学理论支配的新的游戏理论。P4
2(德国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P9
3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P10
4在我国幼教史上,以托幼机构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30年代)P16
5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陈鹤琴)不仅介绍了当时国外的儿童游戏理论,还详细描述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后第82天到2岁多(808天)游戏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P16
6(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1928年颁发的教育部制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把游戏规定为幼稚园课程的重要内容。
8、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P18
9、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各个流派,主要是试图解释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为什么游戏)。P23
9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P24
10席勒是在研究美学时,发现愉悦是美学活动和游戏共有的特征而对游戏有所研究。P24
11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P2512格鲁斯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门对象来研究的人,著有《动物的游戏》和《人类游戏》。P2513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P25
14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47
157~12岁是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P61
16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P67
17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P9418福禄培尔从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出发,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P94
19坚持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这在研究者们对游戏概念的表达及确立中集中体现出来。P95
20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比以往任何一种游戏本质观都更能充分地概括出儿童在游戏中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特征。P102
23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的婴幼儿进行的游戏。P136
24感觉运动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有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P136
25感觉运动游戏既可以是徒手的,也可以是用作于实物的。如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或绕着房间四周跑,或对悬挂着的玩具表现出兴趣,一会儿拉拉一会儿丢开,体验着感觉运动过程中的快感,反复练习新获得的运动机能。P136
2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P136
27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P136
28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P13629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打牌;拔河等。P137
30本体性游戏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称之为目的性游戏。P149
31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P155
32关于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形;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P158
33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P158
34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P158
35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P159
36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P159
37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P159
38规则游戏中的规则主要是关于(动作)或(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和各种被禁止的动作或语言的规定,这在性质上和功能上是不同于以前其他游戏形式中的规则的。P163
39平行游戏阶段,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儿童的游戏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P164
40联合游戏阶段,幼儿到大约(4岁以后),他能够留意身旁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更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中,并且相互交谈。P165
41合作游戏阶段,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学前儿童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42游戏的内容是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P167
43游戏的内容是构成游戏的核心。P167
44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P167
45动作的渐次连贯,儿童游戏动作的发展经历一个逐渐连贯(即符合一定逻辑顺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动作的序列化。P171
46以个人为主的婴幼儿早期游戏一般要经历一个被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称作的由“出生的外部言语阶段”到“不出声的内部言语阶段”的转变。P172
47游戏中的语言。一方面表现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协商;这类语言可以称为“真实的语言”。P172
48活动性动机,这一动机主要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被其激起的游戏行为主要是(运动性游戏)及(重复性游戏),在身体运动中获得生理性的满足和情感性的体验。P18349探究性动机,这一动机主要源于理解——影响环境的需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力,被其引发的游戏行为主要是智力类游戏和象征性游戏,在智力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和自主感P183
50成就性动机,这一动机主要源于理解——影响环境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一方面驱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引发象征性游戏和造型性游戏,另一方面驱动儿童人际交往,引发规则性游戏。P183
51亲和性动机,这一动机源于尊敬和认可需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要为基础,驱动合作性游戏,在集体活动中获得自尊和自信。这种合作性游戏既可能是运动性游戏,也可能是智力性合作;既满足自主、自由的需要,又接受规则的制约和规范,是一种复合性的游戏。P184
52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条件。P210
53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物品、动物、人物等)原形而制作的玩具,主要有娃娃玩具、动物玩具、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如碗、杯子、衣服等)。P211
54科学玩具也称技术玩具,它是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而活动的玩具。P211
55形象玩具,根据其模拟的对象有无生命,又可分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P211
56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个方面。P220
57人口密度是单位空间内的人数,而材料密度是单位空间内材料(或设计)所占空间的比例。P220
58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标志着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或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具体的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P220)
59空间密度会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品质(人际互动的质量),表现在攻击性、侵犯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合作交往频率的变化(P220)。
60游戏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内游戏的儿童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想象性游戏和旁观行为次数的增加,或许游戏人口密度的增加,不仅使得儿童的社会交往尤其是相互模仿的机会有所增加,也使得他们玩游戏主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