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在整体特征上,相貌凶猛,头部粗大,额宽平,鼻镜宽大,口方平齐,胸部深圆,鼠尾(直立尾尖向上);四肢强健,足底厚实,脚趾弯钩适中,趾间疏展;毛色以雪白为主,毛质粗硬,俗称“蔗秆毛”,蔗秆毛中分为“长蔗秆毛”和"短蔗秆毛"两种;眼圈、鼻及舌为粉红色,耳皮薄且直立,眼有神,特别突出的是脸和嘴上有硬毛直立,犹如针状。其为中型犬,成年犬小则18公斤,大则30公斤,身长与肩高比为1.1—1.2:1。民间用一句话将下司犬的特征描述为“虎头蛇腰鼠尾肘子脚,空鼻红眼耳直立”和“狮头虎身老鼠尾,三红三黑蔗杆白”。
其在局部特征上,亦分有许多特别之处。
其在智商上,训练时,只需主人发出新指令达到五六次,就能了解涵义并轻易记住;主人每次下达指令时,遵守的几率高出95%;主人在很远的地方发出指令时,会在3秒钟以内快速反应。
捕猎能力上,其捕猎能力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当地民间猎人按照下司犬狩猎的对象,将其划分为“大山犬”“小山犬”和“鸡犬”三类。其中,大山犬以猎取山羊、野猪等为主,小山犬以猎取小山羊、野猫和兔子等为主,鸡犬则以猎取野鸡、鹌鹑等为主。大山犬胆大,小山犬和鸡犬则善于跟踪骚路。大山犬在三类下司犬中体质最强,且擅长奔跑。对强悍的猎物,多群起而攻之,时长可达五六个小时,往往进行围堵、对峙、试探攻击,逐渐消耗对方体能,最终咬住猎物要害而置猎于死地。而凡撕咬猎物部位,均以耳朵为首,腮部为次。狩猎过程中,其耐力很强,速度也很快,故民间流传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个猎人上山打猎时,猎狗都把麻雀追得累死了。
下司犬还具有适应性强,不挑食,基本上什么都吃,耐粗饲、耐热、耐寒、抗病力强等的特点。
下司犬的出名,据传得益于历史上的两件事。
一是,早期,其原名“白龙犬”,即当其在林中迅疾穿梭时,由于速度太快,给人在视觉上产生一条长龙的错觉,故名。却说在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巡抚大人来到下司巡视,当地官员购得一只“白龙犬”作为土特产礼品赠与巡抚大人。该巡抚回到京城后,某日与乾隆皇帝一起狩猎,皇帝射中了一只野猪,这时“白龙犬”将其它猎犬抛于身后,快速追上负伤逃窜的野猪,并成功将其捕获,皇帝大喜,要奖励该犬,说:“该犬是什么犬呀?竟然如此神速”。巡抚大人本应回应“此乃白龙犬也”,但机智的他突然意识到,此“龙”字乃与“真龙天子”的“龙”字相同,说出来岂不冒犯了皇上?这可是一件杀头的事,便迅捷地改口道:“此乃下司犬也”。乾隆皇帝一听,连连赞叹道:“下司犬,好犬!好犬!”于是,“下司犬”之名由此而来。
二是,1938年,国民党陆军通校西迁到麻江县城,该校特种通讯队的“军犬所”则设立在下司。该所训练有德国狼犬若干,用于为抗战前线服务。一天,一条下司犬上门与狼犬发生决斗,居然将狼犬战胜,因而名声大振,令军人们大开眼界。由此,下司犬进入中国军界权威军犬训练专家的视野。之后,后专家们曾将“下司犬”进行过训练。恰好,当时中国有一次参加国际猎犬大赛的机会,所长李丹秋中校顺便牵上一条威风凛凛的“下司犬”漂洋过海,参加比赛,由于该犬具有“虎头蛇腰鼠尾撑子脚,空鼻红眼耳直立”的雄健外形,及其在现场的狩猎赛上一举夺得第三名,由此进而进入世界名猎行列而打响世界,获“世界第三名犬”的称号。据说,这些宝贵的资料如今保存在台湾省台北市的博物馆内。
在各地民间里,经多年的养育,总结有一些针对下司犬的“相犬经”。如“眼似铜玲,耳似叉;毛似钢针,尾似塔。脚似弯弓,背似虾;腰似油榨,舌黑花。”“脚板像钉扒,跑起才溜刷;屁眼像泡粑,狩猎胆子大。鼻孔大而通,骚路才正宗;背脊跺到尾,猎性才算狠。”“眼皮长得薄,性格才急着;眼包长得大,猎物都不怕。眼线拉得长,下洞深双长;眼睛过得黑,钻洞才要得。”等等。
目前,下司犬的发展状况较好。2002年,麻江县农业局品改站经调查后,认定全县仅存纯种下司犬160余只。同年,县人民政府将下司犬作为特殊产品开发,拨出20万资金,在下司镇建立“繁育保种提纯基地”。2005年,在贵州“两会”上,麻江县四位省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建立下司犬纯种养殖场,加强科学管理和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得到重视,当年在省人事厅协助下,投资12万元的种犬场投入运作。2008年12月,经贵州省农业厅专家验收认定,下司犬保种繁育基地共繁殖出1000多只纯种下司犬,保种繁育取得成功。2012年,麻江县农业局认定,纯种的下司犬数量已达1万多条。2017年,清江村和沙飘村有5个保种提纯养殖基地,全镇共有30余个略具规模的养殖基地,共有800余户散养销售户。其中清江村“明燕养殖基地”有种公犬20余只、种母犬80余只,年产幼子3000余只。此外,在凯里、麻江、都匀、贵阳等地也建有下司犬保种提纯养殖基地。
作为世界级猎犬犬,现代以来,下司犬的身上发生过一系列的大事,值得铭记。
1987年,金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犬欣赏》一书,将下司犬称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名猎。
1990年,《黔东南州农业志》将下司犬正式记入史志,称“下司猎狗在省内外闻名”。
1991年,《麻江县志》将下司犬记入地方史志。
2000年8月3日,下司犬被《农民日报》第三版《养狗业未来利好》一文称为“国宝”。
2004年,《贵州日报》刊发题为《纯种保护世界名猎下司犬》一文。
2004年,第一座大型“下司犬雕塑”在下司大桥头(东头南侧)树立。
2005年6月,麻江县正式启动下司犬保种开发利用项目,实施保护性开发。
2006年5月,贵州省犬业协会在贵阳市举行首届阳明杯“下司犬”展,并成立“下司猎犬俱乐部”。
2006年8月7日,《贵州日报》刊发作者言申《拯救中华名犬——下司犬》一文。
2006年9月,“凯里市下司猎犬协会”成立。
2007年10月,贵州省犬业协会和麻江县政府联合在下司镇举行以“下司犬”为主的全犬种展。
2007年,贵州省质监局正式发布实施《贵州下司犬》地方标准(DB52/530-2007)。
2008年9月,由贵州音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张成祥编著的《东方神猎》一书,专门介绍了下司犬的挑选和训养以及犬病防治等内容。
2008年10月,贵州省犬业协会麻江县政府联合在下司镇举行“下司犬”本部展。
2009年2月22日,贵州省犬业协会在贵阳举行贵州“联盟杯”守猎大赛。
2009年10月,受国家农业部畜禽资源委员会委托,该委员会的“其它畜禽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一行5人,到麻江县就下司犬遗传资源进行鉴定。
2010年8月,下司犬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2010年8月,贵州省科技厅将下司犬警用犬选育及应用平台科研项目确立为重点科研项目,省公安厅以警犬基地为主要实施平台,开展《贵州警用犬选育及应用平台建设》,即利用下司犬的生物学特点,经过人为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合专业科学训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优良警犬和军犬犬种,用于追踪、鉴别、搜查毒品、爆炸物品等高难度工作。
2012年10月,“黔东南州下司猎犬协会”举行围猎表演大赛。
2013年5月24日,贵州省犬业协会在贵阳金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下司犬展评活动。
2013年10月,“黔东南州第六届下司犬展示会”成功举办。
2013年10月26日,“贵州首届名犬·宠物展”成功举办。著名藏獒专家王占奎(中国中原藏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畜牧业协会理事,中国藏獒俱乐部副主席,河南省犬业协会名誉会长)、彭奇伟(中国藏獒协会会长、中国犬业协会理事、中国藏獒俱乐部副主席、中国藏獒评审员)、肖洪云(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对下司犬情有独钟,赞叹不绝。
2014年7月,“下司犬展示评选大会”在下司古镇成功举办。
2014年10月,“贵州第二届下司犬技能表演赛”在贵阳成功举办。
2015年10月,由贵州省农委畜牧局、省犬业协会举办的“下司犬第八届名犬展”在贵阳成功举行。
2018年农历“狗年”正月初二,下司古镇举办“萌犬争宠赛”。下司犬作为整个活动的主角,亮相后至今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