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高中的时候,便做出了这个决定。那年的人们和现在一样,在疯狂地讨论AI。也是那年,马云和马斯克举行了一个对谈峰会。马斯克说:
因为我自己的理科成绩不好,也深觉自己也许应该选择一个AI暂时替代不了的行当做一做,至少未来几年,我不会没饭吃;我听取了「与人互动」的建议,便选择了心理学。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那时候,心理学的热度并不想如今这般高涨,了解信息的渠道也不是很多。我了解心理学还是从因为自己对这方面感兴趣而买的教材,以及高校提供了AP心理学课程。但是,家里人并不了解心理学,并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前(钱)途的事业,也训了我一顿。不过,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颇具前瞻性的。所以现在,每当我被现实逼的想打退堂鼓的时候,我妈倒是还蛮鼓励我的。
每个专业都有前置课(也可以说是劝退课)。也就是说,必须上完这些课才可以申报专业。通过这些课的难易程度,可以进一步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心理专业的前置课有三个: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统计方法、心理学学术写作。
这门课其实就是介绍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然后告诉你都有什么流派,什么效应之类的。不过,前几节课学习的都是什么脑子、感知等等。很多人这时候就已经被劝退了,但是挺过去之后的那些知识,容易了很多。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学完就忘。因为即使忘了,后面的专业学习中,都会重新提起,而且学得更加详细。
心理学统计其实和统计学基础课几乎是一样的,用各种方法去分析样本或者数据结果的有效性。方法具体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描述统计主要是为了总结观察量的基本情况,比如绩点(GPA);推论统计则是从局部的样本推断总体,比如你随机选择你的年级学生作为样本,收集他们的月考分数和其他特征的数据,探究其中的关系。
这是最后一节劝退课。这门课告诉我们如何写学术论文。它的组成部分都有哪些,然后最后让我们自己设计一个学术论文。比如,自己找话题、资料,做问卷、收集分析数据等等。虽然这个是一个简单版的学术论文,因为也就几页,但还是令我感到头疼,毕竟那个时候,我才大二。上完这些课之后,便可以真正地进入专业的学习。
一个简单的图示
心理学的大框架是心理学历史。这门课在我们学校也算是一个劝退课,因为这门课属于纯自学,教授根本不讲。每周读书、做两个小测试、一个大测试;每个月还要读另一个人的自传,并且要与书中提到的人对比找联系,然后写一个essay回答五个问题。过程极其枯燥,而且考试和小测内容都特别细,比如会问你「xxx哪一年成为的主席」。
行为学是我最喜欢的学科,也是目前自己正在补充知识的方向。
行为学主要讲的就是人类的学习和行为。最为代表性的人物就是B.F.Skinner(斯金纳)。他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机制: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训狗。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刺激(Stimuli)、反应(Response)、强化物(Reinforcement)。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针对某种刺激而产生的反应,且这种反应随后被强化。没有强化的反应会怎样呢?它会消逝(Extinction)。强化物有很多种,比如食物和钱。训狗的话就是食物,用一些行为学的方法,基本上一天之内就可以学会指令。钱的话,比如少数派的稿费,便是作者鸽子们写作(反应)的强化物(工资同理)。
和弗洛伊德一样,斯金纳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于是,斯金纳1950年代推广行为学主要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在错误的实用科技和技术。所以,继续往人的内心世界去钻研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他想着通过矫正人们的行为,矫正这个世界的可悲。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不过可惜的是,他的行为学方法进入商业之后也变了一个味道。
行为学的另一个核心是控制(control)。我们控制着,同时也被控制着。利用行为学,商业可以控制消费者、政治家可以控制群众、媒体可以控制舆论……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生活,就无法逃离这种控制。所以,行为学中,个体的自由意志是比较弱的。因为就算拒绝被控制,也是另一种控制。
行为学对我自身也是有益处的。记得当时减肥的时候,我把一切零食什么的都放在厨房,因为自己平时经常在卧室里热火朝天地学习,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基本也懒得出去拿吃的。如此便减少了我对零食的反应,又因为「吃零食」的反应好久没有被强化了,所以我很少再吃零食了。外加我平时有固定锻炼的习惯,所以慢慢也就瘦了。
我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不是很大。它主要研究的方向是记忆、感知、感觉等的各种错觉。比如幻肢痛觉,裙子到底是蓝色还是白色的,方块到底是黑色还是白色的?除了错觉之外,还有研究人是怎么记忆。与计算机专业级结合的话,可以和人工智能结合。因为它研究的方向是脑子,所以也可以和神经科学专业结合,比较相辅相成。
不过,我并不是完全拒绝接受这方面的学习,因为记忆这部分知识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你会知道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记忆这些东西。你也会明白自己的记忆并不准确,有可能会被提问者所篡改。我有个同学曾经和我辩论说,记忆都有可能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大五人格。限于篇幅有限,以及人格发展历史上的复杂性,贫瘠的我无法用简短的语言有效地讲述这部分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五人格是目前最先进研究方法。大五里面有五个方向,即O(OpennesstoExperience,开放)、C(Conscientiousness,尽责)、E(Extraversion,外向)、A(Agreeableness,宜人)、N(Neurotism,神经质):OCEAN。
这门课对我的改变是方面是英语的文献阅读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除此之外,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有了更多了解。比如我的勤奋是99%,符合自己的期待;我也并不是曾以为的那种内向、社恐,而是处于是个平均值。学习中,我了解到,大五里并没有内向一说。而是会描述为,「外向型比较低」。没有内向最简单的解释是,虽然你在公共场合不怎么活跃,但是你和熟悉的人在一块儿的时候,也会侃侃而谈。
当然,古见同学和波奇酱当然是极内向的人,或者说是社恐。不过他们后来在朋友的影响下,都有所改变。
其结果好的不能再好了:我和几个越南人成为了朋友,口语能力几乎飞升,也不太胆怯了。最后一学期政治哲学和精神分析,我都是坐在第一排,听讲和回答问题什么的。这可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和老师经常互动交流,论文作业简直手到擒来。
当然,你要问我还「内向」嘛?我想说是的。我还是不太喜欢人多的地方,但也可以交流,不过如果有一个熟悉的人在里面就更好了,这样我可以较快的融入那个陌生的群体。我也不想强迫自己全改掉,因为没对我的生活其实身边的人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接受了这个可爱的「毛病」。而且以后我还可以用这个理由逃避一些群体活动,多好。
精神分析的学习,说来也巧。要知道,精神分析并不属于心理学。在心理学系里,你是选不到这门课的。我学习这门课程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被迫」的。
米歇尔(Michelle),我们七十岁左右的老奶奶教授,告诉我说,她几乎从未见过我这种将两部分(精神分析和心理学)融合的特别好的学生。说实话,虽然说精神分析现在不属于心理学,但因为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学选择留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一部分的身影。
第一节课中,米歇尔告诉我们,这些年很多人都会弗洛伊德,但是鲜有人认真读过他的作品。弗洛伊德自己也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符号,所以这节课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读弗洛伊德和拉康。之后她简单讲了讲弗洛伊德的简历,梳理了一下课程大纲。这门课只有三次作业,期中期末论文都是结合所学的文本以及自己的经历写出属于自己的分析内容;以及,小组演讲。整体来说还是很有趣的,不过,令我唯一在意的是这一行字:每周平均阅读70页。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三门W课,我的生活变成:睁眼之后不是在读书就是写作,直到入睡之前。在我从老太太那里知道,这节课是一年一次的时候,我也深感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可以在本科阶段学习这门课。
教授说,网上所有关于精神分析的东西都是垃圾(原话)。只有自己读书,才能领悟一些事情。我们的课程内容也是如此,每周读书,然后上课讨论;老师也会解释一些词,再和我们讨论。不过,在教授眼里,我们这些也属于「小垃圾」,但她还是挺鼓励我们的,说我们很聪明,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精神分析的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自己读书+讨论才行。当然,如果你想快速装逼,也不是不行。
与他聊天的那些时日,也是我思想启蒙的开始。
我们最初的交流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进入分析本身,而是先谈起了人格。我们聊天的时常平均是两个小时。我用大五人格的知识,他用荣格的八维。你也许会觉得我们会像网络上的人一样争吵。实则不然,每当有不确定的时候,我们都会说「这部分内容我得再看看才能和你说」,「这个我可以明天问问教授……」,「这部分可能说的不太对,但我觉得……」,「你说的这里似乎有点问题……」。
我们经常是坐在窗边,平和地聊着,互相取长补短。有时候迎着徐徐晚风,有时候听着雨声,闻着湿气;他抽着烟,我喝着可乐,一起探讨着问题和人生。我极为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这思维的碰撞,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做「高山流水遇知音」了。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课,比如发展心理学让我们知道自己出生之后就拥有的有限性,其中大多来自于自己的家庭,也就更容易理解罗翔老师在采访中所说的命定论;学校心理学让我认识到了国内外的差距……这些课程都帮助了我建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思考也会变得清醒,不过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更加痛苦。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你基本能够清楚的知道背后的逻辑;看到一些人的反应的时候,你会知道此人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当遇见一些特别典型的个体或者群体的时候,那种厌恶感真的油然而生。
我也离社会本身的各种议题更远了,或者说是没有精力在网上讲来讲去了。比如,我看到目前国内的性别问题中,sex,sexuality,gender并没有分清。社会学和精神分析早已给出了明示或者答案,但是这些在国内的语境,是很难讨论的。即使在国外的精神分析课中,我们也无法谈论原文的N***er这个词。
思考让我认识并接受了自己的肤浅。接受自己的肤浅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人都有自恋因素。自恋保护我们,而过度自恋容易伤害我们和他人。这种保护被称作防御机制。当我们受到侮辱或者诋毁的时候,它会跳出来保护我们。肤浅,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威胁,对于我们思想上的威胁,带来了恐惧。所以,我们要么逃避思考,要么防御肤浅,这样一来,似乎就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肤浅。
在大学的学习中,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貌似学了的状态,也就是说,自己学了,但好像什么也没学。很多人也不会再像初高中一样,学到什么就觉得自己「明白」了。因为,在大学,我们能够了解到自己知识性的狭窄,和对知识本身和其渊博的敬畏。比如,我的另一位数学系的舍友,他也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知识太广博了。比如我本科心理其实学的就是皮毛,至少我是不敢说全懂了。就连研究生面试我的教授也说,他自己还在继续学习,不敢说已经完全懂了咨询。我很幸运能遇见几个不错的教授去交流讨论问题,也很为自己的自动分析功能感到高兴。只有这样,我才能在皮毛中捕捞一些「真东西」,如同在散文中寻找主旨一般。
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几乎异口同声说「我们只知道自己不知道」。
小时候的我会尽力把所有的作业都在学校里写完,这样回家就可以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现在回溯地看,读书也是为了能让自己活着。一个是因为自己经常一个人在家,没有电子产品;看电视的话,还要听楼下的锁车声。好处是可以看电视,不过听声音总是提心吊胆的,而且失败的概率也挺高。另一个是因为读书可以逃避孤独感,躲避家里的压抑氛围,同时还可以轻松装作学习的样子。
一举三得。
现在我知道,这两个元素是我小学和初中读书的潜在动力,再加上书籍本身内容的有趣,以及儿童本身对知识的好奇,我阅读的行为被积极强化了。不过,当时我只知道,我明明奇妙的喜欢读书了。小学读完了《人性的弱点》和《乔布斯传》;初中读了鲁迅文集、《白夜行》、《百年孤独》、《在细雨中呼喊》、《冰与火之歌系列》等等。
压抑痛苦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让自己活下去的本能。不过,我们都有一个储蓄池。为了保持不让其中的水溢出来,我们会用名为「发泄」的方式,倒一些水出来;也会利用防御机制不让更多的水进去。所以,我几乎没有很多小时候出去玩的记忆,但是照片证明了一切。每当被问起去某个地方玩过的经历,但我不记得的时候,我只能说,「也许当时不开心吧」。
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我只记得那段经历的前半段,即玩的路上会来几个「陌生人」。后来我才明白,他们只是谈生意期间顺道带我玩一玩。久而久之,对我来说,和父母出去玩,顶多也就是,换个地方,自己陪自己而已。当然,现在好多了。
除了自己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之外,更多的是,小时候每年会姥姥姥爷家,我都会得到适当的关心和回应。那时候,每年我都期待春节和暑假的两次「治愈」。治愈效果明显是积极的,因为至少那段初中的时光里没出什么心理问题,而且人格特质都在正常范围内。
初中的时候,我也爱上了写作。我发现写作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绪,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对话,并且也可以创作一些人物,把自己的一部分情感投射到他们身上。
但是高中的时候,被父亲(他对我很不好)强迫回爷爷家几次。自那几次之后,我的身心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那时候我能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内心有一团巨大的冲突。外在显露出来便是情绪不稳定、易怒……所以,高中和大部分同学相处的也不是很好,也就五个朋友吧。可是,当时也没有办法,因为自己无法处理这些情绪。
当然,还有很多事情,我不方便展开。总之,因为这些事情以及其他原因,内向、不喜欢社交、讨厌人多的地方,仍然是我这个人的特点。但我并不排斥,而是接受。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真的很佩服我自己:在经历无数糟糕的事情之后,我都会尽快的修复自己,而且还能接着生活。
看完上面这段故事,你可能会觉得挺一般的。如果我告诉你,上面这一小段故事运用了人格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还有一小部分精神分析。你现在觉得如何呢?
我通过上面这一段故事,是想告诉你,这就是大学心理专业大三程度的基础技能之一:自我分析,或者叫内省(introspection)。自我分析带来的便是对自我认知的重新建构,即重新认识自我。
熟练这个技能之后,你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此时或者当时心理历程,比如那时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为什么会有那种情绪?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有这样的性格?好处就是,我和我妈在年前有一次长谈,将自己所有的情况都讲她听。她也理解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网上说烂了的「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大概)也就是这么回事儿……